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书信稿件
栏目

新闻稿怎么写

更新时间:2024-11-12 热度:85

新闻稿怎么写

新闻稿怎么写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2189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6分钟,共有106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现实生活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面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媒体不能把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单化,记者在采访报道时要注意辨清其本质,避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微博、微信等为人们全天候提供着丰富而及时的信息,报纸新闻如何操作才能在多类媒体的竞争中胜出?请看南国早报总编辑刘军、新媒体中心副主任刘飞锋的《互联网3.0时代的都市报新闻操作》。

当前,职业农业经营者在农村大量出现,成为乡村社会中的一个新兴群体,农民报如何顺应农民知识化、职业化、主流化的趋势取得新的发展?请看农村大众报总编辑赵宗符、特派记者组组长花宇的《农村新兴群体与农民报发展新空间》。

现在,有一种现象不能不引起媒体的重视:有为数不少的人,不相信或不完全相信媒体的有些新闻报道,他们往往不从正面看待人和事,而是从反面去理解、解读、传播,有的人甚至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妄下结论。

某地发生矿难或交通事故了,媒体报道了伤亡情况,偏有人说是瞒报了;某地城管与商贩发生纠纷了,媒体如实做出了报道,偏有人认为报道有偏袒;某地发生突发事件了,尽管有了客观的报道,但仍有人千方百计地寻找其中的“疑点”,并就此提出许多毫无根据的议论、指责……即使对先进人物的宣传,也有人认为是在人为地“拔高”、被宣传者的事迹不可信也不值得学习。如果被宣传的人物已不在人世了,有人又会说,只有死了才能宣传、才敢宣传。

如此不相信媒体的新闻报道,说明媒体的公信力正面临挑战、有些报道的影响力正被削弱,有些稿件与群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也提醒媒体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个问题。

新闻宣传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受到质疑,有复杂的原因。有的质疑,可能是没有多少道理、缺少客观依据的,有的质疑可能是别有用心的,但媒体还是不要轻易否定受众的怀疑吧!媒体人应该眼睛向内,多从自身来寻找原因。

有些记者、有些稿件,确实有不实事求是的问题,有的甚至既不客观又不全面。要说好,就说得天花乱坠;要说坏,就说得一无是处。这样怎能取信于民?

有些记者、有些报道,存在着明显的“献媚”、“讨巧”、“谄官”、“傍富”、“爱财”倾向,对待有权者、有钱者常常露出一脸的媚态。讲到领导决策或讲话,常常离不开“英明”、“果断”、“正确”、“重要”等词语。说到领导视察,不是“顶着严寒”就是“冒着酷暑”,其实,真正长时间“顶着严寒”、“冒着酷暑”的是那些在一线辛勤劳作的劳动者,领导视察才有多长时间,又有多少辛苦可言?如此描写只能激起人们的反感。对有些灾难、事故的报道,有些媒体的着眼点不是放在分析原因、找出教训、避免再出现失误上面,而是将一场灾难、事故的报道变成对当地领导的颂歌。领导“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危险”、“亲自指挥”等类似词语让人的耳朵都磨出老茧了,至于直接参与救援的普通人,有的报道则只字不提,似乎整个报道就是为了树立领导的亲民形象。有些记者报道会议和活动,不是尽力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并把它呈献给受众,而是关注哪些领导出席、到场领导如何排序,并在报道中不厌其烦地罗列一长串领导名单。有些媒体总是围着有钱的企业转,对一些企业家的报道充斥版面,溢美之词比比皆是,简直把他们说成是神人、奇人、完人。这样的报道,怎能让受众感到可亲可信呢?

有少数地方媒体,几乎把自己变成了为本地领导和“大款”唱赞歌的载体,成为本地领导随意操纵的工具,成为本地领导展示“个人魅力”的舞台,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围着领导转,唯领导马首是瞻,领导每天的活动都被写成新闻,领导说了一句话,他们就要唱一台戏。对领导的活动和讲话,他们常常连篇累牍、不厌其烦地刊登,从不吝惜版面,而对困难企业、困难人群和民生问题则很少关注,所写内容不是百姓普遍关心的,所用语言不是百姓喜闻乐见的。这样的媒体,怎么能让人从心里喜爱呢?

有些记者作风漂浮,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偏听偏信、不肯在采访上下工夫,没有经过深入采访就随意发稿。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写,既不分析又不核实,有的甚至是以讹传讹,所以稿件既不可亲又不可信。有的记者干脆不去采访,在网上找题目、偷材料,坐享其成,甚至生吞活剥别人的稿件,居然心安理得,脸不变色心不跳。有些记者,不是带着社会责任感去采访、写稿,而是为了挣工分、捞奖金、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甚至以稿谋私、搞不正当的交易。这样的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又能有多高的可信度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人的分析力、鉴赏力、判断力都在提升,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你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人云亦云、轻易相信、盲目跟从的人越来越少了。以粗暴、简单、生硬、强制的方法,蒙蔽社会视听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如果党报党刊、主流媒体没有足够的公信力,不能及时准确地回答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人们就会从别的渠道获取信息,谣言、谎言、传言、不实信息就会大行其道,我们的事业也将因此蒙受损失,甚至付出惨重的代价。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认识并保持应有的警惕。公信力,是新闻宣传的生命;公信力不高,新闻宣传的作用就不会大;没有公信力,新闻宣传就徒劳无功,新闻媒体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

现在,人们不盲从、不轻信,不相信或不完全相信有些新闻报道,并不一定是坏事,就某种意义来说,这应该是一种社会进步,媒体应该从正面来看待这种现象。不仅如此,还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真改进工作,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因为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往往是政府公信力的反映,媒体不能因为自己的新闻报道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让政府的形象受损。

新闻稿怎么写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44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43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研究性作文教学的实施前提是整合。开展作文教学,首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然而,对于还没能进行课程改革试验的学校和老师来讲,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开设,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在延续教材的设计安排,甚至不干越雷池一步。

怎样促使老师讲研究性学习与作文切实结合在一起开展呢?

我想到了搭桥、铺路。

恰好,这一期间,《百家作文指导》杂志约了几个“作文引路”的稿子,我想,能不能写出一些“研究性作文教学”设计,来试着看一下反响?同时,也为实验教师设计活动、开展研究性作文教学搭一下桥,铺一铺路?

于是,我开始认真研究了约稿的几个单元教材,针对教材作文教学的要求,按照自己“指导学生经历整个作文过程”的教学思想,来设计研究性作文教学活动。

整个教学活动的思路是这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欲望的激发或者表达欲望的激发——实践探究活动,积累素材——口语交际展示研究成果——书面表达交际(发表)。

在主题实践探究活动的内容确定上,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习作教学要求”、“口与教及教学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要求”进行同伴考虑,进行“利用、选择、改编”,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

以第六册第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为例。

这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如下:早晨,是一天的开始。你留意过早晨美丽的景色、晨雾中人们忙碌的身影吗?......走进校园,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你又想过什么呢?请你以“早晨”为范围,选择你印象深的人、景或事物写下来。题目自拟。要注意把内容写具体,写完后读一读,修改一下。

要求分析:对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题目难了一点。难就难在:怎么样使学生真正对“早晨的景色、人物等内容有所了解”,并且真正产生想表达的愿望。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是 “将本组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与本次习作教学结合在一起,组织学生感兴趣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

活动之一:采访早晨好新闻

为了使学生对观察早晨的景物、人物感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活动。

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发生在早晨的一件新鲜事(也可以是一个让人感到新奇的人物、一处有特点的景物)。老师介绍以后,给学生介绍这则“新闻”是怎么样得来的。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班上要开展一次活动——“人人作小记者,采访早晨好新闻”。任务布置下去以后,给学生讲“新闻”的特点——“别人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说出来别人都感到新鲜。”接下来请学生讨论:可以采访什么?都可以到哪里去采访?怎么采访?有哪些方法?采访的结果以什么方式出现?等。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人、景、物、事均可),同时也给学生解释清楚:“采访,可以问、听、看,还可以搞放弹劾相关的资料收集”。

在学生“采访”的过程中,教师留意观察学生的采访结果,通过个别座谈,发现学生在观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角度、方法、记录”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针对性地指导。要求学生把“采访”过程中“新的发现”记录下来(也可以拍照片、录像、录音)。

活动之二:早晨好新闻会。

在班上每个学生都“采访”到了自己“独特的新闻”之后,布置学生认真进行准备(进行资料的整理、写成文稿)。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资料整理等书写方面的活动给与指导。指导主要面向有困难的学生。如果学生存在典型的共性问题,教师也可以集中指导。

班上举办“早晨好新闻会”,学生自己主持。每个人一口头的方式是大家新闻,其他同学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的“新闻”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

活动之三:办一份“晨报”。

新闻稿怎么写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1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35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中国记者》陈芳、陈国权著;新华出版社出版)做记者也是个技术活,光有热情,缺乏技巧,仍然无法实现记者兼济天下的抱负。新闻采访报道看似简单,“不就是问一问、记一记、写一写嘛。”实则比较复杂,其中包含的复杂因素很多,比如联系采访的方式、选择采访对象的技巧、与采访对象事前沟通的技巧、查阅背景资料的技巧、设计问题的技巧、提问的艺术、写稿的技巧、核对事实的技巧,还包括发稿后与单位领导的沟通方式,事后与采访对象关系的维护,等等。很多刚刚毕业,怀有满腹新闻理想的年轻记者,新闻热情高涨,但是采访不得法,采访对象一拒绝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甚至有记者刚入门时,连地方都找不到。处理这些问题的办法,在这本《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中,能找到。

作记者也是个苦活,光有热情,一段时间的苦受下来,热情就没了。近年所有重大突发事件现场都有记者的身影,在抗洪前线,在地震泥石流灾区,在冰雪灾害一线,记者采访必定受尽艰难困苦。但更为常态的“苦”是平时,写稿是个体力活,每天写额定数量稿件和完不成任务就要“末位淘汰”的压力之“苦”压得记者喘不过气来。怎么应对这种压力,在这本《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里,能看到那些成功的记者把这些压力当成了动力,促进自己不断努力,不断提高。

作记者还是个“耐力活”,要学会忍耐。有些采访不受人待见,被拒绝还要百折不挠地继续争取,就差跪下来叫爷爷了,只是为了完成采访任务;采访时遭人白眼,被人不理不睬,还要装作皮厚继续发问;在采访时被人拦住百般挑剔百般刁难,就是不让你接近现场,摄像机、照相机经常被搜、被摔,甚至人还被打;从这个角度,记者还应该拥有“抗击打能力”。怎么忍耐,怎么获知真相,这本《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能告诉你。

《中国顶级记者成功密码》跟踪采访报道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在书中,您可以追寻中国顶级记者的成长轨迹,看到他们未成名前的趣事,了解他们成为记者的种种机缘巧合,深入他们的内心,领略他们对社会与新闻的感悟,感受他们对新闻理想的追求,思考他们做人做事的方法,分析他们在新闻道路上的成功密码,是一本难得的新闻励志读本。有志于新闻事业的年轻人,可从20位获奖者中挑选一位心仪的前辈作楷模,复制他的成长路径,减少自己的试错成本。

新闻稿怎么写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8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68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一、加强企业通讯员队伍建设

企业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如何,首先要看企业通讯员队伍素质怎么样。在目前各供电企业出台激励措施、明确宣传报道任务的情况下,企业内领导和通讯员都很重视,积极主动提供新闻线索,加班加点写稿,及时通过有关渠道向外投稿。这样总体数量有了,但高层次新闻媒体发表稿件少之又少,上稿率肯定也不会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每年初只对企业各部门下达报道任务篇数,有时举办新闻培训班,不管各人基础怎么样,老师一人在上面讲,所有人在下面听。而平时对基层通讯员的业务指导帮助力度不够,未能使他们的效能得以最充分的发挥。

新闻写作人才,是在社会实践中,在一定的环境、温度、土壤条件下产生的。企业中优秀的新闻写作人才,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我们的企业领导要善于当“伯乐”,要为企业通讯员提供必要的条件,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接受正规培训,或者到上级新闻单位学习锻炼,到生产一线体验生活,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因此,笔者认为,企业要针对现状,积极与各社会新闻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建立一支热爱新闻写作的基层通讯员队伍,每年举办企业通讯员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全面提高新闻宣传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写作能力。在企业内部,开展“以老带新、互帮互学”活动,组织相关通讯员进行现场采访,各人写稿,统一讲评,达到共同提高之目的。还可以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建设一支业务素质较高的企业通讯员队伍,推进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增强企业通讯员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每个企业通讯员应该具备的一个特质。要写出好的新闻稿件,就要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敏于捕捉蕴藏在事件内部、丰富而有意义的新闻线索和题材。这种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每一个企业通讯员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还要有较高的新闻理论修养。

首先,要不断加强学习。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充电,做一名学习型通讯员。企业通讯员多是兼职,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承担公司下达本部门的宣传报道任务。因此,需要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尤其是企业宣传部门的通讯员,还需要与各个层面的职工打交道,要对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是无法适应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做好一名称职合格通讯员的。除了学习本企业的知识,还要学习研究各级新闻媒体发表的稿件,把握他们栏目的要求,结合自己单位发生的事实,选取角度,表达新闻主题,达到采用发表的目的。

其次,注意积累知识素材。只有见的多了,才能对新闻有感觉,新闻敏感性才会不断增强。拥有丰富的知识,需要持久地努力和日积月累、长期的积淀。随时摘抄各方面的知识,看报刊、电视、网络,读材料、听报告,发现有用的东西及时作笔记,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归纳,进一步加深记忆。久而久之,自己的知识就会丰富起来,完善自我适应新闻宣传报道的知识结构。只有善于积淀,不断丰富,新闻敏感才会日益加深。

再次,勤于专注分析和思考。新闻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处处留心。新闻敏感还来自通讯员对新闻报道的执着和专注,他们要随时随地关注那些发生在身边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和信息。所以,对于一条新闻线索,必须由表及里去认识分析,只有经过认真观察,深入思考,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写出越来越好的新闻稿件。

三、要求企业通讯员勤写多练

新闻是一门科学,写作是一门学问,“爬格子”更是一项苦差事。有时看到自己采写的稿件在不同的新闻媒体发表,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新闻写作没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勤写多练,才能熟中生巧。

凡搞新闻写作的人,大体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一是读。多读各类报纸,读好的新闻,读名家名篇。二是看。看人家如何谋篇布局,怎样起标题、写导语。三是仿。仿别人的写作方法,仿名篇消息写作导语,仿通讯稿件的表述和描写。但不能照抄照搬,应该有自己的思路。四是独。独立写作,标新立异,逐步创造自己的风格,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耐人寻味的新闻作品,向“好新闻”冲刺。

新闻稿怎么写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1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60位用户关注,20人点赞!

各位领导、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我是郧县的一名基层通讯员,今天很荣幸能参加这样的会议,首先要感谢我们的上级领导和《湖北日报》为我们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在这里介绍经验是谈不上的,但是能谈谈我个人在新闻写作中的一点心得,与各位老师、同仁进行一次交流,真的让我倍感荣耀。 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提高上稿率,归纳起来一定要做到“四多”,即:“多想、多看、多问、多写”。

一、“多想”,就是脑子里要经常围着新闻转

在基层中,一些通讯员经常在抱怨“没什么东西可写”,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够多的原因。通讯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问题。如果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处处留心皆新闻”,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从平平常常中发现新闻。

不可否认,对通讯员来说,在基层要捕捉到活生生的“大鱼”,机会的确不多,这时,我们的脑子里就应该多想多转,尽量抓住身边的“小鱼小虾”来作文章,从这些“小事件”中来反映大主题。这样写起来不但容易上手,又能集中笔墨写出深度来。这样的稿子其实是最受编辑老师的欢迎,上稿率自然就大大提升了。

二、“多看”,就是要多阅读各种报刊书籍

在这里,我觉得还要有意识地多看些好稿,这对提高写作水平帮助很大。去年,我在网上买了好几本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书籍,里面不但有原文,还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读这些好新闻,看专家的精辟分析,知道了这些好新闻,好在哪里,贵在哪里,并把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在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借鉴、模仿,我想这也不失为提高自己多出新闻精品的良策。

三、“多问”,就是要在采访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基层的通讯员,大多在政工岗位上任职,可能对于井下的现场管理、安全生产、工程技术等方面比较不了解,在写这方面报道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被“卡”的问题。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出现,在动笔前,我们就应该在采访上多下功夫,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虚心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等到要“下锅”了才发现没有“米”还没准备好。试想,如果连自己都搞得不清不楚,那怎么通过报道让读者清楚呢?

在新闻界,有人把新闻采访叫“跑新闻”,可见,新闻很大程度上是靠“跑”出来,“问”出来的。我们作为基层的通讯员,虽然没有像专业记者要求那么严格,但凡是从事新闻报道的人,我想多多少少都要学一点这种“跑”的技巧,“问”的功夫。在这方面,本人也是做得很不够,没有什么经验。

四、“多写”,就是要经常动笔、练笔

大家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突然间叫你写个什么的,好像心里空荡荡的、笔下白晃晃。而如果经常写,好像越写写顺、越写越有感觉,我想,真的是:“笔不练则疏”。

“多写”其实是最难做到的事。在这方面,我体会很深,基层通讯员,大多身

兼数职,白天忙里忙外的,写稿常常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完成,别人在打牌、喝酒、上网,我们却经常是一个人关在宿舍里“默默的工作”。我想,要坚持这种写作方式,内心一定要对这份工作抱有狂热的激情。

我给自己定了一个任务:没有特殊情况,每周最少写两篇外稿。说实在,很多时候,一忙起来,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了。

要做到“多写、多练”,可以扩大写的范围,消息、通讯、言论、散文、诗歌、小说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写了,哪怕没有发表,哪怕只有你自己是读者,你的写作水平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一点,这样的一点点,我想加起来就是一大点、一大步。此外,“多写、多投”必定带来更多的收获,因为我们的毅力一定会感动“上帝”的。

新闻稿怎么写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43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15位用户关注,24人点赞!

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简介:有线电视新闻台是香港有线宽频i-cable旗下的成员,作为香港最早的收费新闻电视,创办至今已有十四年历史,包括《重点新闻台》、《财经资讯台》、《24小时新闻台》、《直播新闻台》四条频道,拥有五百多人的新闻团队,每天24小时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

香港实习报告

第一天:“我们的出现将会引起别人的好奇”

实习报到第一天,我们一行四个实习生与有线新闻台的采访主任黄庆州先生(大家都叫他“周官”或者“校长”)见面,他是负责我们这次实习的导师。初次见面,大家都有点紧张,“周官”坦言,这是我们双方的“第一次”(我们第一次到香港实习,他们第一次接收大陆实习生),需要摸索,亦希望实习单位与实习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周官”从第一天就向我们强调:不能以正常实习生的要求标准来对待我们,这是对我们的不公平。同时,他指出我们这次实习的意义:observer(观察者),寻找学习与现实的落差。更确切来讲,这也是对我们的要求。

在稍后的时间,我们参观了荃湾的新闻台总部以及位于九龙塘和中环的dc(digitalcenter)。可能是第一次去电视台实习吧,进去里面觉得什么都新鲜,不过有线新闻的办公室真的很大,而且是全开放的,一个大厅坐满了人,各个都埋头工作。

“周官”说我们的出现将会引起别人的好奇,因为我们是首批来自内地的实习生。的确,在我们参观的时候很多人都注意到我们,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那天我们四个人穿得很正式(全部人黑色西装上阵,很有黑客帝国的味道),不引人注意才怪呢,呵呵。

香港有线电视新闻网“中环dc”

第一周:“湿台”(subsdesk)工作实录

所谓“湿台”是英文subsdesk的粤语译音,负责制作外国及中国大陆的每日新闻,每天24小时工作。我把它称作一个新闻加工场,在这里同时工作的人不多,主要是翻译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稿以及中国大陆、台湾的电视新闻。

“湿台”的工作在别人看来是相对轻松的,因为新闻素材就摆在那里,文字与影像资料都是有限的,但对于我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

首先是英文翻译,经过大二两个学期的媒介英语翻译课程后,我们都掌握了基本的翻译技巧,但香港电视媒体的稿件是用口语文字和语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变成了双重翻译,在将文字口语化的过程中还涉及很多香港俚语和惯常的说话方式。记得“湿台”编辑主任tommy曾经跟我说过:“你平时都这样说话吗?”,在译稿时我就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提醒自己要用最简单最舒服的口语表达完整的意思。

为了保证新闻在“出街”前是最新最快,要及时查阅该则新闻的更新,完成一条新闻包括译稿,看片,定稿,剪片等工序,这样工作下来往往需要一个小时,或许该则新闻就在这段时间内有了新的进展,所以这样做是必需的。

最后需要弄清电视台里写稿的惯常用语以及写稿格式,一般情况下稿件可分为“lvo”(livevoiceover)、“sot”(soundontape)、“lr”(liveread)、“chart”等,这些都是播报新闻的不同模式,每个台都大致相同,在这里,新闻就像是加工一样产品,每样工序必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做,提高效率,这也保证了新闻的快速、新鲜。

前面说“湿台”的编辑是在有限的资料下做的,但是编辑主任与记者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而且新闻的更新速度很快,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新闻资源又可以是无限的。这里就有一个取舍的问题,究竟记者、编辑应选择怎样的新闻给观众呢?在我的观察来看,有线电视的“外电”新闻很强调新闻价值中的“贴近性”,关注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地特别是港人移民较多的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地区的新闻。

以下付上一则2006年1月20日我写的稿件:

slug:(us)mine

美国西佛尼亚州再次发生煤矿爆炸,最少两个人失踪,一人昏迷。

{chart}

[cg:#h_header_2-4西佛吉尼亚州煤矿爆炸美国]

[take:chart]

爆炸发生系当地时间星期四晚,呢次系三个星期内,西佛尼亚州第二次煤矿爆炸。系个次爆炸中,有12人死亡。

煤矿发言人话,爆炸系由坑下噶输送带引起,并未引发煤矿着火。两名失踪噶矿工仍有生存机会,救援工作正在进行。

第二周:“解读”专题新闻特辑

有线电视专题新闻组(feature)大约由十人的记者团队组成,他们不参与每日新闻的制作,每个星期都会推出两条约半小时的新闻专题片,星期三播出的是《香港刺针》(清谈节目),星期四的是《时事宽频》(专题纪录片)。

由于专题片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从选题到搜集资料再到安排采访最后到后期制作等工序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如果需要到外地采访的话,制作周期会更长。要在几天内亲身体验制作的全过程谈何容易,更不用说参与其中了。所以我在这个星期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多看,多问,多想。

多看:在feature的前半个星期,我主要就是看各个台的专题节目,包括《铿锵集》、《时事宽频》、《香港刺针》、《星期二档案》,还有记者拍回来的采访素材,制成品的文字稿等。通过观察,我发现专题组的记者们工作较为缜密,喜欢与人讨论交流,无论是自己的片子或者别人的片子,大家都会发表不同的意见,这里的工作气氛活跃,与“subs台”记者工作独立、讲求效率不同。

多问:我认为自己不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在“subs台”的日子,由于其他人都很忙,很少有时间解答你的问题,自己处于很被动的状态。但在feature就刚好相反,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会询问你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希望你多问。甚至有些时候他们会反过来问你一些问题,希望听到你的意见。更有趣的是,这种问问题的过程最后会变成讨论。

多想:如果纯粹以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看电视节目制作,你会觉得很容易,但当你以一个记者、制作人的角度去看时,你会觉得很吃力,这是我在feature组的感受,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感受到的是制作一个半小时的专题片是十分艰难的,在我看来,专题新闻片需要构建脉络,起承转合,都是一个计划、创作的过程,但同时它也是新闻,必需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记者往往是在这两者间周旋,有些计划中需要的素材偏偏没有发生,譬如被采访者说的话没有你预期的效果,或者跟你事先的设想相违背,导致片子出现真空,这时就不得不改变计划或者寻找其他代替品了。我的看法是:如果仅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想问题是不足够的,你往往需要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现,多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这样就会想得更多更细,所得也更多。

剩下的日子:“对不起,我是记者”

这次实共是五周,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规律生活”后,剩下的三周我被分配到assign组,assign算是有线新闻台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每天香港的本土新闻,24小时不断更新。有线新闻台的口号?——“最快、最新”在这支团队上得到充分体现。一般情况下,一则本地新闻的采访需要3-4个人完成,一个记者,一个摄影师,一个车长(负责接送记者和摄影师到采访地点),还有一个工程人员(如果需要现场把画面传送到总部,需要工程人员开启微波信号传送器传送)。特殊情况下,譬如突发新闻或重要的新闻事件,编辑部会派出几组采访队同时出击。

由于之前没有任何的采访经验,在一开始的日子里觉得很茫然,跟记者出去采访的过程中,总是觉得人很兴奋,想看很多东西,想听很多东西,但最终的结果是一无所得,因为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时而看看摄影师怎样拍摄,时而看看记者怎样记录,时而看看同行是怎样工作,很多事情在干扰着你。过了一周,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身为一名实习记者,我不需要每一样都去看都去学,电视新闻采访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而我的角色就是记者。

通过观察以及其他记者的指导,我大概摸索到了记者的工作模式,每当我接到一项采访工作后,第一时间就要抄下这则新闻的“slug”(新闻部给这则新闻的代号),采访时间、地点、车长跟摄影师的电话号码。如果离出发还有一段时间,我会搜集该则新闻的相关报道或者询问其他记者关于这则新闻的相关信息,一般情况下,编辑部是会告知记者需要采访些什么,记者根据现场情况即时汇报总部。

去到采访现场后,第一时间是帮助摄影师架设好机器,然后就可以跟记者去了解相关的情况,一般的常规新闻会有新闻稿,而且不同媒体的记者间会互通消息,在我看来,他们之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更胜于竞争。在采访过程中,我已经很少去理会摄影师的工作了,记者一般在事前就告诉摄影他需要些什么镜头,两个人商妥以后就开始各自工作。更多的时间我是在聆听,把新闻人物或被访者的一些话记录下来,有些重要的“bite”会打上记号。结束后,记者会在现场做一个“扒”(现场报道,说几句话),而我会将自己听到记到的东西整理下来,可以方便自己写稿。

回到dc后,我会跟记者一起看拍回来的素材,当选定一些画面和“bite”后,就开始把画面传送回总部(liveroom),通常称之为“feed带”,如果有工程人员,带子会在新闻现场即时传送。然后我会根据刚才选定的画面和相关资料写新闻稿,一般的新闻不会超过一分钟,多数是30-40秒。字数大概是一百字左右,写完后我会给记者看,询问他们的意见,即时改正。写稿的工序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般的新闻,各个台的素材都差不多,新闻的优劣就在于记者怎样编排怎样“包装”(packstory),这才是致胜的关键。在香港,电视新闻记者都会为自己做的新闻配“vo”(voiceover),由于我们四个实习生都没有经过相应的训练,所以也只能看和听了,如果能亲身做一下也蛮好玩的。

以下付上一则我练习写的新闻稿:

slug:kuk

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噶代表,今朝到乡议局解释'禁止散养家禽条例',多名执委质疑政府立法仓促,欠缺咨询及无顾传统习俗,要求政府给予散养家禽户赔偿。

{sot}

{takesot}

乡议局执委批评:条例处罚严厉,希望政府给予宽限期同埋加强宣传教育。

{takebite}

{note:inque:'政府有责任'outque:'广泛宣传'}

{takebite}

{note:inque:'两个礼拜就话'outque:'太过仓促'}

{takebite}

{note:inque:'我就强烈要求'outque:'适当补偿'}

卫福局话,虽然立法会影响传统习俗,但最终噶目的都系为左保障市民健康,同时为左避免有人走私家禽,政府决定无会赔偿比呢类散养户。

{takebite}

{note:inque:'现时措施'outque:'受到影响'}

{takebite}

{note:inque:'但系为左保障'outque:'希望大家理解'}

年初二“长毛”梁国雄到礼宾府请愿

年初二农历新年烟花汇演直播现场

年初三农历新年跑马

立法会内采访现场

《散养家禽条例》生效第一日,记者与环境卫生及食物局人员到牛头角某乡村巡查

实习经验总结:

有幸前往香港电视媒体实习,实在是受益匪浅,经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的不是“我想干什么”,而是“我能干什么”。看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然后寻找提升的空间。

回想这五个星期的实习经历,的确是遇到不少问题,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对以后到香港电视媒体实习的同学有所帮助。

1、粤语、英文、普通话一样不能少。香港人基本是粤语和英文结合使用,这时你就会发现听别人说话别扭,别人听你说话也别扭。至于普通话也是必备武器,现在走在香港街头,到处都可以听到普通话,内地自由行还有台湾东南亚旅客很多,采访的时候普通话就派上用场了。

2、最好学会“仓颉”或“速成”打字法。由于香港使用的是繁体中文,电脑打字多数是用“仓颉”或“速成”,不是五笔、拼音,而且一般大公司的系统是不准安装没有授权的软件,写稿的时候不会这两种输入法会很麻烦,最好是在去香港前先稍微学学吧。

3、准时是基本要求,手脚要快。新闻真的不会等人,而且人生路不熟,所以最最最好还是早点上班或者提早到达采访地。至于香港人的工作效率,本人真是深有体会,几次跟女记者出去采访时,明明刚才还是很优雅的,一旦工作起来,走路比跑步还快,而且他们的工作效率奇高,刚完成采访稿子就出来了,所以工作时一定得专心,细心,迅速。

4、学会看地图,方向弄清楚。香港最重要最方便的工具是地铁,弄清地铁线路基本就知道香港有哪些区域,我的方法是自己拿着地图到处走,不懂就问路,其实这也是很有趣的。

5、“有报天天读”。不得不赞叹香港的媒体发展,每天的免费报纸都有好几份,香港人每天忙碌的生活都是从看报纸开始的,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社会,你缺少资讯就好像跟社会脱了节,更不用说去报道新闻了。

6、自尊、自信。这两点说起来好像有点过时,但我却深有体会,当你面对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慢人半拍时,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很容易就会丧失自我,被人牵着鼻子走,在这时,你需要做的是——“精神胜利法”,我的想法是:我是来学习的,如果我什么都会,还需要实习吗?实习的目的就在于在困难中成长。

实习趣事:

我不是潮汕人

很多人一听到我们是汕头大学来的,会认为我们是潮汕人,特别是每次自我介绍的时候总要解释一番,到最后,介绍我老家也就成了自我介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啦。

肚子叫得很厉害

香港人的吃饭时间一般是中午一点,晚上八点,中间有个下午茶,开始的几天差点就饿晕,加上新闻采访本来就不定时,有时一整天都吃不了饭的。不过后来也就习惯了,不过我得强调的是:不吃早餐,后果很严重。

新年去马场发新年财

赌马是香港一项很受欢迎的平民活动,农历年初三香港马会会举办农历年跑马,要求很多名人政要参加,记者会在门口等官员做采访,不过还有一个任务是:“逗利是”,采访完后顺便拜年。

原来香港最高大厦的顶楼没有栏杆

记得有一次去香港国际金融大厦采访两位外国人士破爬楼梯的吉尼斯记录,可以上到目前香港最高的88层“国金”(括号里写详细的名称啦,你以为人人都知道啊)顶楼,一走出天梯,只见下面是维多利亚港还有两岸的高楼,有些地方是没有栏杆的,不知大风的时候会不会被吹下去呢?

香港迪斯尼老板哭了?

农历年间,香港迪斯尼乐园连续两天满员,导致很多买了票的游客无法进入,香港迪斯尼马上召开记者招待会解释事件,乐园老板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对很多带着孩子而没有进入乐园的家长表示抱歉,说着说着就哽咽了,后来从乐园公关的口中得知,他由于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女儿,以至于触景生情。这究竟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

新闻稿怎么写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6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78位用户关注,47人点赞!

正值七月火红日,又逢实践出征时。20xx年7月19日,实践团队的第一天正式工作。实践队员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上海海湾科技园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领导热情地接待了实践队员,并向实践队员意义介绍了经济园区的领导班子,为实践队员安排了办公室。第一天工作,领导给实践队员们安排了整理档案的工作。工作包括审查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身份证明、公司章程、验资报告等。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海湾镇的根本利益,不允许在审查时出现一点差错,这就需要实践队员工作时必须全神贯注,逐条核对,集中全部的精力,实践队员们深刻明白一个大学生村官所肩负的责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反复核查以确保无误。

农村这本大书,群众工作这本大书,有太丰富的内容等待着实践队员去学习、思考,有太多点点滴滴的经验需要去积累,所以感到非常充实。有时候工作是琐碎的,比如为前来反映问题、联系工作的村民端茶送水、打字跑腿,但如何在此过程中学会待人接物也是一门基本功。安心做“小事”、发挥特长开拓工作领域,这些是我们大学生在暑期实践活动中必须完成好的任务。在第一天的工作中,实践队员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所要肩负的重担和责任,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品格。展望接下来今后的村官实习生活,实践队员满怀希望,将无限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有限的村官实习事业中去。

新闻稿怎么写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52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219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星期天,优哉游哉吃完早餐,我想着终于可以休息一天了。突然电话响了,是电视台编辑杨老师打来的,叫我跟他下乡一趟。我马上一路小跑到办公室,同是实习生的小柳也刚到,杨老师眯缝着眼睛笑着说:“做记者就是要学会‘六勤’,首先要‘腿勤’,要经常跟着我们跑,不能偷懒。”杨老师话音未落,我俩就赶紧拿了三脚架跟着去了。

在车上,我和小柳默不作声,杨老师不停地回头看我们,终于忍不住气呼呼地说:“你俩就不问问我,发生了什么事?去采访谁?要拍什么?难道你们都知道?都会?你俩这样,到现场怎么拍?回来怎么写稿?这就要‘嘴勤’,要多问!有些事件是前期无法策划的,所以在去采访的路上要向相关负责人员问清状况,及时在心中打腹稿,确立新闻点,然后根据稿子内容确定所需要的画面。”

我俩面面相觑,不知该问什么,杨老师无奈地摇摇头,告诉我们这次是去采访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工作。由于马铃薯晚疫病疯狂蔓延,全县的马铃薯需要防治,县农机中心希望农民购置农药、杀虫剂,及时防治,确保马铃署稳产。说着,杨老师拿出了翻得破烂的笔记本,一边向随行的农机中心工作人员询问情况,一边快速地做着记录。

不到15分钟,我们到达目的地——兰坪乡大庄村,小柳找最佳位置支三脚架,我拿白纸帮杨老师调白平衡,2分钟调试完毕,杨老师开拍了(由于是地方台,人手不够,他既是记者又是摄像)。我注意到他的拍摄方法是:大全景——中景(四个农民喷药的场景)——特写(喷头、叶子、花、28色瓢虫),然后是两个同期声。他一边认真地询问着农民和技术人员对这次病虫害的防治与看法,一边不停地记录着。还时不时蹲下来仔细观察马铃薯的藤蔓和叶子,终于发现了一只七星瓢虫,并拍摄了它疯狂地啃吃马铃薯叶子的全过程,还边拍边自言自语到:“我终于找到你这小害人精了,你把老百姓害得够惨啊!”看着杨老师这么可爱的样子,我们都笑出了声。

从早上8点一直到中午12点,我的肚子不知玩了多少回空城计了。吃饭时,农机中心站长说:“每年这个时候最累,我们就像打仗一样,农民的事一件也不能马虎啊。”听到这句话,正在一旁闷头吃饭的杨老师,突然站起身来找本子。我连忙递给他,只见他急忙写下“打响马铃薯晚疫病攻坚战”几个字。我们都惊呆了,敢情这就是“耳勤”和“脑勤”?杨老师咽下憋得满满的一口饭,说:“听到打仗这个词,突然想到一个好题目,怕一会儿又忘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回到单位,已经快下午3点了,杨老师说:“稿子不过夜,这是记者的职业操守,你们俩要抓紧些,晚上7点之前得交给我。”任务紧迫,我们开始分工合作,杨老师采集和粗编视频,我写稿子,小柳整理同期声。我的稿件写完后,杨老师仔仔细细改了三遍。其中有一处我没有核实数字,就笼统地写了句“我县马铃薯10.8万亩次,已防治7万亩次。”杨老师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经他多方调查核实后,改为:“截至记者发稿,全县已累计完成化学防治10.8万亩次,其中组织专业化机防队统防3万亩次,带动群众群防7万多亩次。”三遍过后,我的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这下我才明白,写新闻不仅需要“手勤”,更需要的是事实和对大众负责,绝不能为图省事胡编乱造。经过这一天的采访,我终于体会到了杨老师整天挂在嘴上的“六勤”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忘拍新闻主角了!

一次,我和另一名实习生小李去紫荆宾馆拍摄曹建民教授的行政执法专题讲座。因为是第一次拍会议新闻,所以在去会场之前,摄像老师告诉我们:“拍会议新闻不难,大全景(囊括整个会场)——中景(领导的上半身)——特写(笔尖写字),多选几个角度拍就行,如果不熟悉领导职位,就每人拍一个镜头,这样最保险。”

这次采访我负责写稿,小李负责拍摄。刚开始小李有点胆怯,不敢到县长正前方拍,后来慢慢胆儿大了,把前排的领导挨个拍了一遍,他感觉镜头差不多够用了,不一会儿就收工了。回去的路上,他还得意地说:“今天我拍得特别过瘾,机子拿得很稳,基本没有摇晃的镜头,就等着杨老师夸我吧。”下午,制作人按照稿子顺序编辑视频,结果怎么都找不见常务副县长的镜头,我们这才发现把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给漏了。因为他负责主持会议,刚开始在台上,主持完后就坐在了台下。新手小李没有记清楚各位领导长相,以为已经拍过了,所以导致漏拍。

由于他在主持会议时讲了很长一段话,我在稿件中也引用了不少他的讲话,没有镜头不行,大家就在这个点上被卡住了。看主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这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于是赶紧到其他新闻录像中找这位常委的资料,但没找到合适的。后来主编急了,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你们就自己去找领导补拍。”我们直接懵了,心想这下惨了,事情真的闹大了。直到翻遍各种素材,甚至连2009年的会议新闻都找遍了,这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镜头。没办法,主编只好下令精简稿件中他的讲话内容,镜头一闪而过。就这样,当天新闻只能凑合着播出了。

心惊胆战、挨骂受累的一天终于过去了。我深呼一口气,告诉自己,这才是新闻工作者所需要的态度——严谨、认真,不懈怠。我还为此自编了一副对联:踏实认真、严谨细心者双手欢迎;粗心大意、大而化之者勿入此门。

牛肉面涨价事件

这又是充满挑战的一天。早上刚上班,台里就接到群众反映,一夜之间,县城牛肉面悄然涨价,由5元涨至6.5元,涨幅30%。群众反响很大,我们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于是,领导当即进行策划,想通过调查采访为民众解惑释疑。我们组成了一个四人工作组,从中街开始扫荡各个牛肉面馆。没想到不管是面馆老板、员工,还是普通老百姓,看到我们无不躲之而后快,有的甚至出口辱骂,恶语伤人。第一次作为出镜记者,当被别人拒绝时,我语无伦次,脑中乱成一团。

但总不能信誓旦旦地出来,灰头土脸地回去吧,于是我们绞尽脑汁,想尽可能多挖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回去。第一招,假装成顾客:“老板,一碗牛肉面多少钱?”“6块5。”“给我来一碗!”第二招,通过和人家搭讪、说好话争取采访到他们,就这样,如果采访的那家饭店涨价了,我们就吃一碗面,看是否随着价钱上涨,质量和数量也随之改善。要采到好东西是需要牺牲的,那天,我们吃了一天的牛肉面。

采访是件特别能考验人的事,在采访“酸菜牛肉面”面馆的时候,由于面馆老板过于冲动,还跟我们进行了一场口水战。“你好,我是电视台记者,想采访一下牛肉面涨价的事情……”“这么多面馆,凭什么就采访我家的?我不是老板,请你们离开……”

新闻稿怎么写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10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6分钟,共有152位用户关注,27人点赞!

当记者靠着一叠材料写出稿子见报后,就有当地的读者说记者写得“不靠谱”,是失实新闻。记者当然会感到很委屈:我写的稿子,都是从你们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怎么能“新闻失实”呢?

“新闻事实”与“新闻失实”

出现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这是因为读者和记者看待新闻的“角度”不同。读者是从“我身边发没发生过这件事”来看这则新闻;记者则是从“材料上就这么介绍的”来写这则新闻。于是,便构成了“失实”与“事实”两个相互对立的新闻认识。

一件事能不能成为新闻,尤其是采写一个地区经济建设的成就,或者一个部门工作政绩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愈发显得突出。因为这时候,被采访者和采访者认识新闻的出发点很容易发生偏差。被采访者:“你就按照我说的写”;采访者:“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写”。这时候,“新闻事实”就很有可能演变成为“新闻失实”。

在我们的媒体中,这几乎是常见的现象,记者到下面采访,尤其是到政府部门采访,首先想到的就是两件事:找领导介绍情况,向办公室要经验材料。这两件事办完了,采访也就结束了。守着材料选新闻,按照采访对象的思路写新闻。如此写出来的新闻,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呢?或者说是不是读者喜欢的新闻呢?答案显然值得我们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深思。

关于新闻的定义,应该说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耳熟能详,但在实际的采编工作中能不能认真遵循这一新闻准则,就在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确立什么样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工作作风了。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否定采访中听领导介绍情况、拿材料筛选新闻的必要性。我们所要说的是,如何采访,直接关系能否缺失“新闻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讲,在采访中,听领导介绍情况,在材料中挑选新闻,也是新闻采访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方式。问题的关键是,如果我们把一次新闻采访看作是既有“中途”又有“终点”的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的新闻采访究竟应该在“中途”结束,还是应该在“终点”结束?听介绍情况、看材料,其实就是新闻采访的“中途”;而走进新闻事实本身则是新闻采访的“终点”。如此说明,新闻采访究竟应该在哪个阶段结束也就有了答案。

当然,发生“新闻事实”变为“新闻失实”的主客观原因都很复杂,但有两个方面原因不可忽视:被采访者由于政绩观、宣传需要等原因,有意夸大其词,甚至有所虚构;采访者由于“被感动”、追求轰动效应等原因,主动笔下生花,甚至“合理想象”。这两方面的需要交织在一起,强烈的主观色彩自然要替代“新闻事实”,并最终导致“新闻失实”。

在主观上制造失实新闻来愚弄读者,这绝不会是大多数媒体和记者的本意。但我们要重视一个现象:一部分记者报道新闻只注重“你怎么说我就怎么写”,已经成为“职业习惯”,外出采访,进门第一件事是和人家要材料。采访中,只“听”不问、只“听”不看;身在基层,身在生产一线,却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满足于听介绍、看材料。同时,我们还要警觉一个现象:很多地方、部门为了扩大知名度,请来记者,奉上材料,一句“剩下的全靠各位大记者笔下生花了”,就让很多记者守着水分很大的材料写新闻,结果,写出来的新闻水分更多,造成“新闻失实”。

从“新闻事实”演变成为“新闻失实”,从根本上反映出的还是写作者本人在职业道德和采访作风方面出了问题。虽然我们可以说,新闻中的主体是真实的,就没有构成“新闻失实”,但一个新闻事实的细节在想象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异”,这一新闻事实的主体怎么还能立得住?强调“事实”是新闻的生命主体,就是说,所谓的新闻,它应该是一个全面、完整、有机的事实真相,它反映的应该是“一件事”的全貌。反之,“失实”就在所难免。

“走基层”规避“新闻失实”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现在新闻单位开展的“走基层”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

“走基层”是“走转改”的首要内容,而“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走基层”恰恰是新闻记者最基本、最首要的一项职业修养。

“走基层”很好理解,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工农生产一线,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最前沿,去采写广大读者、听众喜闻乐见的、鲜活的,对我们的生活有启迪、有借鉴、有警示作用的新闻。但是,是不是到了基层走一圈,就能采写出这样的好新闻?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走基层,切记不能到基层去走马观花。对于每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走到了基层,其实仅仅是完成了“走基层”的第一步,到了基层,还要去听,去看,去问,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走基层”。真正的新闻,是一个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脚,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嘴获得到的。自从新闻单位开展走基层活动以来,各新闻媒体组织编采人员深入基层,采写、报道了大量的基层见闻、一线报道等新闻稿件。仔细分析这些稿件,我们能从中发现,有些稿子还局限于写好人好事,写表层现象。这其中当然有写作能力的问题,但更主要的还在于,写作者在基层看得不够,听得不足,问得不多。虽然人在基层,但没有做到真正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仍然有可能还是一件事的表象,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实”。

反观中央电视台播发的“最美乡村医生”、“偏远山区孩子上学难”等新闻,为什么能感动全国观众,并产生巨大的新闻效应?从那些生动、感人的新闻画面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那些新闻中,采访者在基层一直在不停地走,不停地问,不停地看。而感人的“新闻事实”就在这其中被完整、真实地挖掘出来。

新闻稿怎么写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2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75位用户关注,26人点赞!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三下乡,抱着进一步挑战自我的心理,我选择了当新闻组的组长。去年我是后勤组,主要是负责队伍的温饱问题,感觉只是累了点,没有什么压力,但今年呢,我却是有着非常大的压力,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新闻组,是我无悔的选择。

下乡之前我就听别人说,新闻组是非常辛苦、非常累的。当别人忙完回来吃完饭可以休息的时候,新闻组的工作才刚开始,他们不能休息,他们要为一天的活动写稿投稿。另外,新闻组还要面临着新闻稿件能否被采用,整个队伍能否得到曝光的压力,可以说整支队伍的成败都掌握在新闻组手上,非常不容易。

鉴于此,在三下乡之前我就做好了有关新闻组的前期工作,比如怎样投稿、怎样写稿、怎样拍好照片、去哪里投稿等。我自认为前期工作做得很到位了,然而,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原本新闻组有七个人的,到下乡那天突然变为四个人,而且有两个还支教,其中的一个还是五年级的班主任;之前副队长说他家可以上网,让我们不用担心投稿的事,到下乡了他才说他家的网线还没弄好;之前队长说队员中有一个人可以专门为我们新闻组拍照,但下乡了才知道那个人主要想支教,不能帮我们拍照片,要新闻组专门找人拍,这一切的变化让我措手不及。作为新闻组组长,我知道我不能乱,我一乱那组员就更乱了。

对此,我果断处理,照片由我拍,因为我是新闻专业的,懂得怎样用相机,对于新闻报道我分配任务,让组员写稿,我负责改稿、挑选照片、处理照片和投稿,还有更新微博和收集被采用的新闻稿。

依稀记得第一天我们一共写了八篇新闻,由于没有网线,所有的新闻都在晚上才找到可以上网的地方投稿。那天晚上投完稿都十一点半了,整个新闻组才吃晚饭,一点多才睡觉。那时组员都累得躺下了,而作为组长的我却不能倒下,我要继续投稿。当时我的脑海里就只有投稿、复制、黏贴、、添加附件、发送……

能按时投稿对新闻组来说只是成功了一半而已,因为只有投的新闻稿被采用了才算成功。记得第二天我上网站查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第一天投的八篇新闻似乎都石沉大海了,我没有看到被采用稿件,当时的我很失望,感觉压力很大。队长知道后,还特地过来给我做思想工作,他叫我不要有压力,尽力就好,能不能评到优没关系。也许是没有了心理压力吧,在后来,新闻组的业绩就慢慢好了,第三天,我看到我们队伍的新闻稿很多都被采用了,整个新闻组信心倍增。特别地,看到队员因为看到自己上新闻而高兴,我们新闻组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一些队员甚至还“求”我,希望我投稿时用上有他在的照片,听到这些我都非常高兴。

任何活动现场都有新闻组影子,因为我们要亲自到现场拍照,酝酿怎样写稿,然后活动差不多结束,我们就要开始写稿了。我们随手带着笔和纸在现场记录,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随时写新闻。每次下课,我们回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投稿,而不是像其他人,回去只管吃饭睡觉休息就行了。新闻组都是在忙碌的工作着,有时候开饭了也不能按时回去吃,要等投完稿,有时候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回去吃饱了再回来继续写稿投稿。在三下乡的那十天里,整个新闻组几乎都有睡过午觉,晚上都是十二点多才回来洗澡睡觉的。新闻组的工作慢慢进入轨道。

很害怕队长问我,我们队发了多少篇稿,因为我们的发稿数量跟其他队比起来确实有点差距,于是我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去找更多的网站投稿,花更多的时间去为我们新闻稿的润色。

很记得每天晚上一点多我才刚躺下,隔壁村民的鸡就在啼叫了,总是让我产生错觉,以为天亮了,要起床了。

每天最高兴的事是在我们投稿的网站上看到我们的新闻报道被采用了。

整个三下乡最怡然的事是观看我们队伍的文艺晚会,因为不用我拍照,而我又不用表演节目,于是认真欣赏了这顿文化盛宴。

很怀念三下乡大家一起在康港小学的日子,很怀念新闻组齐心协力一起写稿发稿的日子。

《新闻稿怎么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