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教学范文
栏目

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11-20 热度:96

读后感

读后感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4634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2分钟,共有220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太像《源氏物语》了,人物设定也好,感情基调也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春雪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春雪读后感1小说很美,讲述两个出身高贵的青年人的爱恋,青春恋情本就自带着美好的霞彩,更何况,故事里叫做“清显”和“聪子”的年轻男女,在三岛笔下美得惊人,纯洁地惊人。清显家松枝氏,是明治维新后发迹的武将之家,新式华族。清显的父亲,是位极乐天又伶俐的侯爵,母亲虽然生了张含忧带悲的长相,却同父亲一般,情感极为粗糙。清显的父亲,羡慕旧式贵族的优雅,将儿子清显送去绫仓家教育。因而,和自己“暴发户”般追求表面浮华和新式的家庭相比,清显显得格格不入了些,他美丽,纤弱,敏感,是为感情而活,连他自己都觉察到自己同这个家族是多么地不和,他称自己是“扎在家族手指上的一根美丽的荆棘”。

和“还是个孩子”的清显不同,聪子虽然一样年轻,却成熟智慧地多。从年幼起,聪子就比清显要聪慧和沉稳。她美丽、聪慧又可爱,可是在这场爱恋中,清显作为掌握恋爱权力的人,是主导所有的。而让还是个孩子的清显,掌握两个人的命运,故事的悲欢早已写定。而这种权力,一是男权社会给予,能让一个少年握了那么多人命运的轨迹,而这个懦弱又情绪化的少年是根本不自知的,清显从来也不曾懂得何为责任,不曾想过承担,在他少年般清朗的泽园里,他永远能做到只凭感情去选择,去拒绝,去生活;那么聪子呢?难道她不明白,清显致命的弱点,会如何注定这是一场声势浩大却不得不徒然结束的闹剧?我想,她是知道的。当清显还不曾想,两人在天皇敕许赐婚下偷情意味着什么,聪子却已经明白了前路是何种模样,她对本多说,自己没有遗憾了,哪怕下一刻死去。这个少女,冰雪聪明,如果她爱的不是这样一个任性又骄矜的少年,应该会很幸福。

清显,明白自己有多美,这让他成为一个骄矜又骄傲的美少年。他超乎想象地敏感。水晶般的心,脆弱又坚硬。清显与聪子的爱情悲剧,透着种纯粹的悲伤。和杨家女将或者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不同,三岛笔下的爱情悲剧,简单得多,它激不起除了纯粹伤感外的情感,无关乎愤慨,无关乎悲壮,只有伤感。在清显难以言说又捉摸不定的情绪下,聪子的爱情和两人的命运,也就在这样模糊中曲折起伏着。保持着骄傲和不明白来源的骄傲,清显决意失去聪子,比起恋爱的责任,婚姻的责任,他好像只想享受纯粹的恋爱感情。他是什么时候明确自己其实的确是深爱着聪子的呢?在天皇的敕许下达之后,在“决不可能”中,他明确了,原来自己是深爱着聪子的。他是任性的。在明确了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长达半个月对聪子的不理不睬,对聪子“请清少爷想想办法”绝望呼救的漠然,他带着因为明确情感而感到的清明愉悦和厚颜,又一次裹挟了聪子。清显的美和细腻,像极了贾宝玉。

春雪读后感2清显与聪子的爱情悲剧,透着种纯粹的悲伤。和杨家女将或者孔雀东南飞的爱情悲剧不同,三岛笔下的爱情悲剧,简单得多,它激不起除了纯粹伤感外的情感,无关乎愤慨,无关乎悲壮,只有伤感。在清显难以言说又捉摸不定的情绪下,聪子的爱情和两人的命运,也就在这样模糊中曲折起伏着。保持着骄傲和不明白来源的骄傲,清显决意失去聪子,比起恋爱的责任,婚姻的责任,他好像只想享受纯粹的恋爱感情。他是什么时候明确自己其实的确是深爱着聪子的呢?在天皇的敕许下达之后,在“决不可能”中,他明确了,原来自己是深爱着聪子的。他是任性的。在明确了之后,他仿佛忘记了自己长达半个月对聪子的不理不睬,对聪子“请清少爷想想办法”绝望呼救的漠然,他带着因为明确情感而感到的清明愉悦和厚颜,又一次裹挟了聪子。清显的美和细腻,像极了贾宝玉。

清显这般的爱恋,只在一个纯净的小小世界里,包纳了聪子和自己。可是,这样小而美的纯粹情感的世界又能维系多久呢?这场声势浩大的企图,终究,像海水一般,不远千万里野心勃勃地奔袭而来,却只能臣服在陆地的征服下。

有人看完小说,很是不能理解。是清显自己,一步步地埋下了命运的地雷,将自己的爱情和肉体炸得粉粹,的确难以怪罪他人。但是看完小说,倒也能理解清显。年少时的爱恋,恰如夏日晴空,渴望雷霆的暴雨,奋不顾身地想燃烧想喷涌想毁灭。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人的一生中是由几次成长危机作为节点而连续起来的。青少年时期的成长危机,是致命而危险的。度过了这一时期的成长危机,就能平顺地朝向下一个人生节点前进,但若是没有,就只能夭折在这里。清显的爱恋太喷涌,他又一心只为感情而活,难免那么早就耗尽了生命力。理智而规矩的本多在看清显的那些梦日记时,不知道是否会赞同或者羡慕这样热烈而短暂的爱与生命。

看完小说,除了故事之外,我还接的三岛文字中流淌的无形之物。迷梦中,似乎感到,那些文字一个个在香烟袅袅中也气化蒸腾了。它们挣脱墨色的形体,幻化成一片雾状,成为形而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意”。三岛描绘月修寺冷寂的山林,湖心岛次第渐染的红叶,冬日里冻的僵硬的土地,还有日俄战争画面里萧瑟的荒原....它们疏朗冷漠,给人平静的寂灭感。这种寂灭的伤感,一点也不激烈,不会引起你内心的波动,不会惹来泪水,只是让你会忍不住地叹息出来。日本文学中的这种凉意,就如横滨的冬日吧,不彻骨却浸心。

春雪读后感3书非借不能读也,在首图借来的书,在临近归还之日前赶在返程回家前啃了三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是陈德文译作的,没读过其他译者的作品,也不晓得原文是否就是这么细腻优美的文字,单单看中文版,惭愧的说,里面有不少中字我都不认识。

初识三岛由纪夫是因为去年要去日本看金阁寺想做些功课,然而匆忙出发没有实现,后来看黄磊黄小厨的美食节目里面撒鸡汤又提到了这本金阁寺,一直就留了个念想。辞职后一直感觉在虚度光阴无所事事,那天在首图本想借金阁寺,明明看到在库找了半天书架就是找不到,无缘,看到其他三岛的书摆在那里,崭新的像是没有被人开封过一样,而且封皮清爽极简,于是就拿着这部厚书回来了,中间由于出去玩了一圈一直没开始,前几天终于迫于还书压力读完了,赶在回家前把读后感记录一下。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写所谓的评论,这些都是自己像日记一样的感想记录而已。这类作家已经离开多年,作品早有后人评断分析,我酷爱这类,因为一定不会浪费时间在一些所谓的畅销而只是包装出来的书,毕竟对于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判断力一点没有自信。读春雪中,每每有很多感触却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该如何表达时,就打开豆瓣或者知乎搜搜看书评,哟,豁然开朗,于是读这本书的一些想法也是像裁缝一样取了好多优秀思考者的布料。

为什么要读书呢?说实话很多时候只是很虚荣的让自我感觉没那么肤浅。因为泪点低、想得多、容易沉浸在书中或者电影中更别提现实中那些无能为力的人性阴暗面,总是努力拒绝深度,就想看个喜剧,最好穿插着一点点的哲理启示,小说呢不仅要有剧情还要有升华,就像小时候语文课跟作文写作一样。当然,世界那么大,有好多想做的事想看的风景想穿越的历史,然而现实就是既穷又懒,所以书籍跟电影电视剧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让我们去体验,去体验向往的生活,跟主角一样去想去看去做,所以,我要读书、读好书、好好读书。

春雪读后感4之前就谢过自己读故事有一个很简单的分辨优劣的方法就是画面感,读着读着自己好像就搭建了一场戏,画面清晰准确,上一次有此感觉是《一个人的朝圣》。春雪描绘的场景,描写的每个角色的心理,都太准确细致,没有遗忘任何边边角角,不给你留一丝空间去补充,知乎有个答主说三岛就像洗脑一样,把每个片段每个想法都掰碎揉捏成文字,全面移植到你的脑中,如果说有的作家是稍稍留白给你填满你自己的想象力,而三岛就是任由他的无边想象力带着你浸入。不得不说因为越来越浮躁的自己,读个十分钟可能就拿起手机刷个八卦的我,并没有很认真的去沉浸在三岛设下的场景中,不过即便这样,他对于人心的描绘,常使我太有代入感,呀,这不就是我么,这不就是我想的么。

三岛在我们看来略显悲剧的一生造就了他的性格,细腻敏感拧巴但充满想象力,完全的体现在了他的文字中,他描写的主人公清显羸弱敏感又作,他对聪子的爱直至有了阻碍才迸发出来,还因为自己的自尊幼稚自以为是一次又一次的折磨自己跟爱人(当然,人家毕竟才19岁,你我十九岁时不也幼稚笨拙么),最后的结局也是情理之中。经常会把三岛的丰饶之海四部曲比作日本的红楼梦,规模宏大,在特定的历史下,以小见大,描写人性,也同样是在一个富庶阶层,贵族生活,清显和聪子也如宝玉和黛玉一样。

虽然很多地方没有细读,也读不懂,但三岛在这部作品中借由主角们讨论了一些诸如佛、生死、因果轮回、意识意志、西方哲学等等方面,很是佩服三岛在那个年代会有如此多的思考,也可见他内心的纠结。有足够多的见解却找不到答案,是叫人思考后更加矛盾挣扎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偶尔会害怕自己思考或者深究的原因,没有足够大的胸怀跟聪明的才智,却见不得世间不平不公之事,却想深究未解之谜,试图找到方法却因资质平庸跟自私懒惰更加矛盾挣扎,唉。书里面说到了“一个想象力贫乏的主儿,往往直接从现实的景象中获得自己判断的食粮,而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会立即筑起想象的城堡,并把自己封闭与其中,关紧所有的门窗”,没错,想得太多反倒拘谨了自己,活的更累,清显受此害,三岛更是,但三岛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行动派,毕竟是想用自己悲壮的死亡来警醒世人的主儿。

春雪读后感5“世事皆幻象,人生皆虚无。”这是译者的后记里面提到的,在封底的扉页上跟春雪的大结局一起出现,于是还没读之前就被剧透,读的时候就已经有这个总结在脑中提醒我去寻找各种证据去证明主题,有了条条框框仿佛更难在圈外找到其他什么隐藏的蛛丝马迹的主题,更别提我这种读的稀里糊涂的人。今天还书前觉得读后感内容太单薄,于是用印象笔记挑了几段来做记录。比如说清显跟聪子相约看雪的那段,细腻的感情跟场景描述,仿佛我们就是清显一样,心灵相通,一起去体验爱情,一起去品味初吻。比如说接下来本多的思考,他提到了个性,也许我们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然而时代中、时间洗礼下,我们会跟众多我们认为平庸不堪的同龄人一样,化为一个模式,最终后人看到的唯一的一个模式,也许跟我们不同,然而不重要。比如说王子们跟清显本多在海边的讨论,时间与空间,感情与实体,历史,转生等等,我看的有些迷茫,也许再聪明点,才能读懂哲学。比如说聪子对于死亡的理解,“我已经尝到了活着的幸福,也就不会永远贪婪下去。如果把这看作自己的特权,那不就是愚蠢的人么?……”确实,如果已经觉得不枉此生,在面对那些艰难的困境下,离开也许就没那么悲痛了。比如说清显好多次的内心剖析,自怨自艾,认为一切都不能改变,甚至也不愿过多去解读自己的梦,自怨自艾,而最终,他终于认清内心想法想要拼死一搏,去改变现状的时候,也是他最后一次,赌注是自己的性命,讽刺的是清显变了而现实没有改变,也许是这就是门迹提到的因果,但更多的好像就是人的渺小跟无力,终究也改变不了什么,毕竟人生皆虚无。

里面的角色们貌似都是听天由命的主儿,极少反抗极少斗争,仿佛一切都是宿命,生来就是为了死去而已,有点像迷茫的自己,只想当下,未来不愿多做分析,把不如意归结于命或者赎罪,不想去反驳,听之任之,某些经历造就了我这样的性格,性格造就了我遇到这些经历时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明知道不好,明知道年轻人未来有很多可能性,却真的缺少了好多活力跟憧憬,所以在读这本书时好像也有了很多共鸣,“世事皆幻象,人生皆虚无“”,好像是给自己找了个特别好的结果,因为我毕竟改变不了什么,即使有所改变然而历史也只会记录那大多数的模式而已。

读后感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8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116位用户关注,54人点赞!

“放学后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这里”这多少有点逆向思维,回家去美美地往嘴里塞着零食,还欣赏着电视机奉献的精彩卡通,多带劲呀!干嘛跑去书店站酸了腿呢?读到这里,我忽然对作者有了第一印象:傻里傻气——因为书!

“从大人的腋下逃票”为进书店门口,小作者首闯第一关;“逢上顾客满盈”,学会把自己隐藏起来,贴在大人身边,至少可以光明正大读上几本书;逢上下雨,以避雨为由,在书店“磨蹭”时光……这一切“花招”,给了我第二个印象;聪明绝顶——因为书!

在书海中畅游,忘记了一切概念。“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地亮了起来”这时的“我”才也猛然发现自己处于现实这个空间。空着肚子看书可不是一件舒服事,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竟能熬过两个多钟头,看着作者的身影,我的第三感也油然而生;执着——因为书!

百思不得其解,小女孩的动力从何而生?回答是:书的魅力!书,我素不知道竟能拥有如此强效的魔力。作者结尾处作了精辟地回答:“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每逢读书,难道没有一种汲取智慧的愉悦吗?难怪她“脚站得有些麻木,却浑身有轻松之感。”

仔细地品尝完《窃读记》,脑中浮现出了写自古勤读书的程度的词儿:“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孜孜不倦……”这些词儿,仿佛在鼓励我,嗯,我想,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勤读书,积累更多的词汇,让我的“优势”如虎添翼,“足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从书中了解世界,我正陶醉其中,

读后感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3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00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2、《寄小读者》这本书讲述了七八个主人公日常生活、学习的经历。她们机敏、善良、正直,生活中,她们付出了种种努力,并为保留心中那一份天真、纯洁,和生活作了许多“抗争”。最后,她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迎来了新天地……

3、读了这本书,我对“寄小读者”又有了新的认识。好孩子的内涵非常丰富,它不全是由100分组成的。智慧、宽容、正直、爱心、体贴、对家人、老师、朋友的关心,开朗的性格,高尚的品质,组成了一个优秀、全面的好孩子。

4、我们有时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良、正直的心,要懂的关心他人,还要有高尚的品质,凡事只要努力了就行,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遇到困难,要向冰心一样,乐观、勇敢地面对。我们要善于鼓励孩子,帮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让她想想有什么改进的方法。有了一次小小的成功也不要骄傲,失败了也不气馁,想想自己为什么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有了老师、我们家长的鼓励,孩子们在学习的起跑线上,才能释放出自己最大的能量,去夺取最后终点站的胜利。

读后感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0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276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飘》的主题思想很多,写乱世中佳人的命运,写飘然而逝的美国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深受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战争改变了女人们,她们在战火和硝烟中守护着自己的土地,她们勇敢,坚强,不屈服,因为“tomorrowisanotherday”。

如果读完《活着》让我感觉到的是压抑的话,读完《飘》让我感觉更多的是气愤和悲哀。

气愤于女主角郝思嘉的卑鄙、残忍甚至阴险。以往所看到的女主角要么温良贤淑,大度宽容或者纯洁善良、忠贞不渝,或者历尽艰辛但最终找到真爱。不想,小说刚开始没多久,郝思嘉就在卫希礼和媚兰的订婚宴会上,为了报复卫希礼而色诱媚兰的弟弟。很快他们就结婚并且还生了一个儿子,看到此处我好不气愤,期望中女主角清纯的形象荡然无存。她的骄傲、贪婪、虚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后面的剧情中一一展现。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了首位。为了300块陶乐的租金在向白瑞德骗钱被识破而未果后,又故伎重演色诱甚至还是她妹妹未婚夫的干瘪老头弗莱,就只因为这个干瘪老头有一个小小的木材厂,能够提供她300块。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二十多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平心而论我也有点同情郝思嘉,对于其“不择手段“式的“自私钻营”,或许那些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不过静静想想也确实如此,在郝思嘉所处的那个动荡变革的时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家庭、一帮朋友也保不住父亲留下的陶乐。郝思嘉通过用斤斤计较的赚来的钱,通过各种“残酷手段”,换得了自己的新生,换得了朋友家族的新生。

另一方面,郝思嘉对待媚兰也是很好的,是极尽关爱的。可能这其中是出于对卫希礼的爱而爱屋及乌,但到了后来则完全不是。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却达成了一生一世的友谊,实在是一种奇迹。

虽然《飘》只是小说,但是通过读《飘》,我也对美国的南北战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历史角度判断,北方战胜南方,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通过读《飘》后,我们能看到从道德判断来看,南方奴隶制中也有温情也有情谊,北方对南方进行的战争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侵略,摧毁着南方的秩序和关系,在某些方面反而激化了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冲突。

读完了整本书,我也摘出了自己最喜爱的两句话: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警告贪慕虚荣的人。

读后感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18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分钟,共有243位用户关注,60人点赞!

500字读后感:《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读后感

我发现苏明娟的眼睛是那么的渴求、天真、美丽。她那双渴望读书而又无助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如果不是那对闪烁着渴望与童真的双眸,如果不是那双充满着忧郁的大眼睛,如果不是一位平凡的摄影记者把那一时刻忠实地记载进他的镜头,“希望工程”这四个字不会那样深深地撼动亿万颗真诚的心灵。那双专注而渴望的眼睛,不正是千百万贫困地区儿童们渴望读书求学的心灵 就是这双震撼人心的大眼睛,让无数真诚善良的人落下了滚滚泪珠。这双忧郁而渴望的大眼睛激起海内外千万人的爱心,无数人的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于是,一个又一个孩子得以重返课堂,一个又一个希望小学得以筹建运营。

从她的清澈、美丽、乌黑透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她对读书的渴望。是啊!这双大眼睛,它是那样专心,因为她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又是那样忧郁,因为她害怕失去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它是那样强烈地渴望着读书,即使学习条件是这样得艰苦、恶劣。这双大眼睛是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缩影,它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

但愿更多充满爱心的人关注希望工程,关注农村山区里渴望上学却无力上学的孩子,并且纷纷伸出援手。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会变成更美好的人间!

读后感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65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76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一、利用文本,激发阅读兴趣

新的数学教材不仅内容非常贴切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在编排的形式上变得活泼新颖,内容呈现的方式也多样化,因此,它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容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抓住这一特点,利用数学文本,引导学生自觉而有兴趣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九年级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材上题目的背景选的非常好,学生感兴趣。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数学上册,在第74页中有这样一道题:“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市场调研表明:当销售价为2900元时,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这种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这题编排在“为什么是0.618”的大背景之后,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教学时,我首先给学生发一张题为“阅读使我成功”的卡片,需要填写的内容是:题中的关键词句有;我读懂的数量关系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通过阅读我的感受是。然后安排阅读,要求阅读三遍以上,并填写卡片,最后交流与评价。通过以上活动的展开,学生收获大,在全班交流时,一位平时害怕完成数学应用题的同学谈了这样的感受:“解决应用问题要做到静心阅读,理清数量关系,弄清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试设未知数,并用这个未知数能表达出题关系者,则选它为未知数,否则就再换设另一个未知数,如本题中直接设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x元,就较难用上题目中分号后的一个数量关系,若设每台冰箱应降价x元,这个数量关系就容易用上。”这位同学的发言,迎来了大家的掌声。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从不会学走向会学的一把“钥匙”。

二、教师指导,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应有选择性地布置阅读内容。选择阅读内容时,除了选择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掌握的内容之外,主要是为了控制时间。因为学生还没有完全养成阅读的习惯,学生的有意注意坚持的时间不长,容易疲劳。无选择的将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让学生阅读,并都安排在新课的讲解前,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死板的模式,学生会厌烦。采用读、讲、练三结合的方式。一般地,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的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除了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阅读公式、法则、例题、概念、定义后应该多练。学生在读数学课本时,首先碰到的问提就是浮在上面钻不进去,读书粗枝大叶,不求甚解,更不会深入思考,提出问题。哪怕是读了两、三遍,甚至更多遍,还是无济于事,更谈不上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指导。首先是引导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例如:① 抓住概念、原理的实质。② 看概念、定理、法则等能不能运用和推广。③ 看新概念、新性质与哪些已学过的概念、性质有联系。④概念、原理、性质之间有哪些依从关系。⑤概念、原理、性质有哪些用途等等,去思考、去探究,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教学“函数”时,可以先由学生看书上的定义,然后离开课本来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 函数的定义域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有无区别? ②函数是一个特殊的映射,特殊在什么地方,③决定一个函数的因素是什么,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请学生与课本对照。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较牢固的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钻研的习惯,他们不再仅满足于对课本的一般性理解,而是总想钻得深一些“把书读厚”。

向学生提供好的课外读物,并帮助和鼓励他们积极地阅读,可以使他们开阔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另外,在教室里以吸引人的方式经常陈列或张帖一些有趣的数学材料也不失为一个加强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三、探究式阅读,突破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开展探究式阅读学习时,教师对学生较难懂、易混淆的知识,就不能放下指导的手段,要引导学生把书本读细、读深、读透。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好阅读的侧重点,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共同讨论,突破知识重难点。

读后感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976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84位用户关注,32人点赞!

一、读与做结合,读明概念的要义

诵读数学概念也是进一步明晰数学概念要义、理解数学概念内涵的过程。有些概念表述冗长、晦涩,内容复杂、内涵丰富,仅让学生简单地反复读几遍,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内化。对于动作直观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读过了并不意味着记住了;做过了,却极可能明白了。因此,在诵读数学概念时,可根据概念表述的意义特点,让学生边读边做,用动作语言辅助读明概念的要义,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识记概念。

具体来说,诵读“正比例”概念时,引导学生边读边用手势比划(如: ),表示相关联两个量变化的一致性;而诵读反比例概念时,用手势(如:?圹)表示相关联两个量变化的相反性。诵读“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时,让学生伸出右手的食指,跟着教师边读边做,如同打节拍一样,比划出小数点的移动方向和位数。诵读“平行线”概念时,让学生一边读“在同一个平面内”时,边用手掌在桌上摸出一个平面;在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时,用食指在同一个平面上比划出平行线。这样,读做结合,以做促读,数学概念的抽象内涵得到了直观外化,有效地帮助学生轻松读明数学概念的要义。

二、读与议结合,读透概念的盲点

诵读数学概念只求熟练背诵是不够的,因为会背概念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概念内涵能透彻理解。数学概念的表述简练,措词准确,逻辑关系强,对于感知粗糙、注意力易受兴奋点干扰、语感有待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往往抓大放小,极易忽视概念中个别不起眼的字词、符号,从而形成概念理解的盲点。所以,在学生诵读概念时,要注意读议结合,增强对概念盲点的探究、品析与交流,进而准确把握概念内涵,深入洞察概念关键,帮助学生建构准确的数学概念。

举例来说,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在学生初读“两个数相除,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的结语后,教师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哪些字词?能结合具体算式说一说吗?”引导学生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等极易忽略的概念盲点加以品析,准确理解商不变规律。然后教师让学生再次诵读概念,再次引导学生讨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商会变化吗?”“这里的一个数,可以为0吗?除了是整数,还可以是小数吗?”“商不变的规律与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这样读议结合,以议促读,学生的读因议而深刻,透彻理解了商不变规律的盲点,有利于学生全面建构商不变规律。

三、读与变结合,读熟概念中的关系

数学是反映数与形内在关系的一门学科。数学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抽象地反映了特定的数量关系,而小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较为薄弱,若让学生一味地反复机械诵读数学概念,易引起学生的诵读疲劳,难以引发学生对内在数学关系的主动发现与重构。变换诵读的顺序,引导学生多角度诵读数学概念,有利于他们变换思维方式,进一步理清概念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所以,诵读数学概念时,切忌一味刻板地照本宣科,进行机械诵读,而应倡导灵活变式阅读,通过变换角色、顺序等,引导学生读熟概念所蕴含的数量关系。

例如,教学“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对于“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到它的10倍”的结语,除了传统的从左往右顺读,还要引导学生从右往左逆读:“小数要扩大到它的10倍,小数点就需向右移动一位。”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又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对于“1分米是 米,还可以写成0?郾1米”这一结语,不仅可以顺读,还可以师生分角色逆着读。即男生:“0?郾1米。”女生:“表示 米。”教师:“也就是1分米。”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0?郾1与 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用数学语言读出“a×(b+c)=ab+ac”,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中数量关系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灵活的简算能力。

四、读与练结合,读活概念的运用

学以致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最终目标所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诵读,若只局限于对抽象术语的熟练背诵,而忽视了对概念本质的把握,学生将无法真正领悟概念内涵,进而加以灵活运用。因此,读好数学概念,要注意读思结合,概念读后便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并用通俗的语言,进一步提炼概念的本质特征,让数学概念的意义得以揭示,为灵活运用数学概念奠定基础。

举例来说,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在学生多角度诵读运算定律的基础上,适时揭示乘法交换律的本质特征是“改变了因数的位置”;乘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是“改变了积的运算顺序”。学生对上述运算定律有了本质的了解,就不难判断出简算“25×17×4=25×4×17=100×17=1700”,这里因为改变了“因数位置”与“积的运算顺序”,所以运用了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在诵读正反比例关系的概念后,可进一步揭示出正、反比例关系的本质:(1)两种相关联的量。(2)两种量若变化一致,比值不变,则成正比例关系;两种量若变化相反,积不变,则成反比例关系。这样读思结合,深入浅出地读出数学概念的本质要义,有利于概念本质特征的内化,促进数学概念的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读后感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92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8分钟,共有279位用户关注,21人点赞!

关键词:数学概念;问题;探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122-02

课堂属于学生,教师的一切活动应为学生服务。虽然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却有适当的方法可循。根据目前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尝试以“问题”为主线,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并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概念课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学生的学习情况

(1)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感到很吃力,甚至一部分学生看不懂教材讲的是什么,即使理解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与高中生应具备的数学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相去甚远。

(2)学习任务的繁重及对“预习”环节的不重视,每次上新课前只有10%左右的学生完成“预习”工作。如果课堂上不安排学生阅读课本,教师一味地灌输新知识,最后是“吃力不讨好”,且能力差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仍迷迷糊糊。

2、课型的选择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本质属性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具有高度严谨性、概括性的特点。因此,数学概念教学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概念课也是章节的起始课,它没有复杂的数学推理,如果教师对概念缺乏深入分析,会引起学生对概念学习不够重视,对概念理解停留于表面,无法掌握概念的内涵及相关数学思想方法,因此,采取有针对性的概念教学显得非常必要.

二、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上述学生的能力状况及概念课的特征,课堂上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等数学素质,在概念课的教学中,采取“情景设置---置疑探究---合作共长---反馈巩固”的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的情景

根据新知与旧知的内在联系,分别从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整体结构上精要复习旧知,紧扣新课题知识实质,抓住数学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好一个或几个连续启发性的问题,由浅及深地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新知的意义。

例如,在《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依次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平面上的点的位置如何用刻画?类似与平面上点的表示方法,直线也可以用代数形式表示,那么直线的位置与哪些几何要素有关?你如何画一条直线?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很大的正方形,要求学生用手中的三角板,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学生借助手中的等腰直角三角板将其直角边与正方形一边重合,另一边逐渐延长,将正方形的对角线连结起来。这说明直线不仅可由两点确定,同时亦可由一点和角来确定。从而引入倾斜角的概念。通过与倾斜角概念有着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实际例子入手,使学生在对直观、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对直线形成应具备的条件形成感性认识。

2、层层设疑,透析概念

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教学中很难阐述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逐步加深和提高。教师对概念内涵与外延进行剖析,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引导学生深入钻研:①此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②概念中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为什么?③概念的名称、表述语言有何特点?与其他相应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强调这些区别?④由此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够归纳出哪些基本的性质?各个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的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呢?

通过上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者合作探讨,参与整个“问题解决”过程,弄清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间的产生、关系、约定及结构。这样,学生将新的数学概念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更好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有利于思维活动的深入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

当然,问题的提出有一定的技巧性。设置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遵循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线索。②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合适的跳跃性。③问题的难度适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但又不能太难。

3、阅读材料,自主探究

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有着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因此,教师适时的指导突显必要,尤其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了在阅读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有明确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逐字逐句有思索地阅读,积极寻找概念中所反映的数学本质,反复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层理解,达到内化概念的目的。

这一环节也可参阅课外资料或旧知识,动脑筋思考。其间教师进行巡视,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另一方面指导差生阅读,并参与其讨论。但这一阶段应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4、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由于学习水平的差异,绝大部分的学生不能给出答案。因此,自主探究后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暴露思维过程,同时,把问题尽可能地解决。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全班交流,由学生主讲、修改、补充,对于表述不准确的地方,应及时纠正。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叙述,形成简明清晰、准确严谨的定义。在提问时,对于不同难度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避免出现群体的“死角”,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交流。

5、应用知识,巩固概念

这一阶段是完成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或进行一些必要的变式训练和纠错辨析,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教师巡视,然后结合学生的反馈情况予以讲解,以达到提炼、深化、巩固、应用概念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突出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基于问题探究的概念学习,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阅读、探究、交流,初步建构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以一个组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充分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诱导、解释、总结,逐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与传统的概念教学模式相比,“基于问题探究的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矛盾中始终置学生于第一位,通过问题的展开和解决形成知识的锁链,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和体验,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求自得。

2、强调数学能力的培养

(1)有助于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通过联想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虽然这仍属于被动阅读,但适合于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是完全有可能的。

(2)有助于数学品质的形成

数学又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着钻研精神。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层层透析不仅培养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及钻研精神,也让学生明白:简短的一段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及知识间的联系。

(3)学会在合作中分享

人离不开社会,是社会大群体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合作。上述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既满足了自己又影响了别人。师生在一起合作融洽,学得更多,更愉快。由此可完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实践中,笔者认识到如果拘泥于某种的教学模式,课堂就没有生机。若要切实进行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与课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读后感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69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285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关键词:高中政治;概念教学;问题;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160-01

一、高中政治概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有待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政治教材编写中,有淡化概念的倾向,于是有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概念不再作深入分析,这是认识上的重大误区。概念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细胞,学生只有正确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进行判断、推理、形成知识体系,各种能力才能在学习中增强,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培养。

(二)力度有待定位

看高中政治新教材,我们深切地感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时间紧。在教学中,哪些概念要讲深、讲透,哪些概念可以轻轻带过,我们一定要认直地去研究,轻重不分,定位不准,教得累,学得也累。如何来实位,翻看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稍作解读便可明了。

(三)方法有待改进

高中政治教师许多时候会用“扫描式”讲解,讲完要点后,就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背一背,然后来得及就默写一下。没有注意把重点概念与实际运用挂钩,没有追溯概念的根本,所以有的学生能背出概念,但不知如何来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正确把握和运用政治概念教学。

以上的三个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新课程的改革。

二、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主要原则

“抓大放小”,是高中政治概念教学的主要原则。“大”是什么?“大”指的是核心概念。以《经济生活》为例,课本上有十几处“名词点击”,涵盖28个概念,大多数都是用描述性定义来表述。教师在教学中,只需要对其中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法人”、“利率”、“所得税”、“国内生产总值”、“信息化”、“高新技术产业”、“倾销”、“反倾销”等向学生进行解释。

抓“大”如何抓?如:国家的概念:“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可以通过采用语文的语法分析法,让学生分清概念描述中的主语、谓语、定语,层层推进,掌握概念。引导1找宾语:国家是什么?(是工具) 引导2找定语:什么样的工具?(阶级统治的工具)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引导4:在社会中,那些人才是统治阶级?引导5:经济与政治是什么关系?引导6:由此推断:存在全民的国家吗?(不存在,国家的根本属性是阶级性)引导7: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我国有阶级性吗?(我国是人民民主,对少数敌人实行,当然有阶级性,不是全民国家)

“小”是什么?是一般概念。教材中的有些概念无需进行解释,因为学生不知道它们的定义,并不妨碍对理论的理解,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对这部分概念教师可以彻底放开。如 “国体”、“政体”、“民族”、“宗教”等,这些是一般概念,按新课程要求都删去了,如果再去强化,就有点剑走偏锋了。虽然在课文中多次出现“民族”和“宗教”的概念,我们不必把这些概念再在课堂上加以解释,我们教师只要“点到为止”。

三、经典概念案例解读

如:规律概念是高二思想政治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时往往把它与规则、具体规律、规律的表现形式、日常用语中的规律混淆起来。因此,讲清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外。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哲学上讲的规律是相对平静和稳定的,而规律的表现形式则是多变易逝的。如价格由价值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里的价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价交换之间的本质联系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哲学上讲的规律。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状态下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就是规律的表现形式了。

第二,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东西,它是无形的,它只能依靠抽象思维能力的揭示,而规律的表现形式则是经常出现在事物的外部的东西,人的感官和仪器可以直接感知它。如月亮绕着地球转,水往低处流这些都是合乎规律的现象间的联系,人们完全可以凭着感官直接感受到,但是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万有引力规律则是人们凭感官或仪器无法直接感知的,它必须借助于人的抽象思维去完成。

可见,规律与规律的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本质总是通过大量的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也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着本质,并被本质所决定。作为本质联系的规律也是通过合乎规律的现象间的联系表现出来,并决定着这种现象的联系,而规律的表现形式又总是体现着规律的本质联系。

读后感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53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7分钟,共有199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关键词:数学阅读;五步教学;概念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100

近年来,考查学生数学阅读水平及能力已成为中考的一道新景观,此类试题不仅具有较强的区分度,而且显示出特有的选拔功能。如对一些应用型的数学知识,像“产品说明书、股市分析、营销方案”等类热点试题,部分学生失分较多,甚至难以解答。究其原因就是读不懂题意,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数学阅读能力欠缺所造成的。故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此,笔者以数学概念课教学为例,依据“五步教学”过程特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导学”有意创设问题情境

1. 导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对于不同的概念,导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但依据初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其常用的主要方法为充分感知法、类比法和提供原型法。运用这些方法时,教师应注重创设适当情景,提供富有生活气息的背景材料或数学问题材料,让学生带着“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主动快乐地阅读,并根据学习目标去探索和发现。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1.1《随机事件》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如下一些材料:

抢“30”的游戏。规则如下:1. 甲、乙两人先后按1-30的大小顺序报数,每人至多报两个数,至少报一个数。2. 两人一轮次只能报三个数。3. 谁先抢到30,谁就获胜。这个游戏公平吗?谁愿意先报?

数学课代表任意点出班上的六位学生,让他们自己说出生日的月份,看看他们中是否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然后由班长任意点六位同学,看看结果怎么样;再由副班长任意点15位学生,让他们自己说出生日的月份,看看他们中是否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份,然后再任意点25位同学,看看结果又会怎么样。

由抢“30”的游戏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善思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有些事件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随机事件),揭示课题显得顺其自然;再由学生生日月份的情况分析,出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随机事件”等概念,水到渠成。最后点明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哲理,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二、“自学”注意核心字词符号

通过阅读具体、特殊、有针对性的数学材料,从而概括出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这就形成了概念。数学概念也具有鲜明的特征性,它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是学生解题的理论依据,更是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学科内容的基本点,又是确定研究对象和任务的着眼点。一堂课或一个探究过程中出现的思维障碍,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数学概念“首尾不一”、缺乏“同一性、整体性”引起的。在数学教学中,每个概念的意义必须是确定的、清晰的、完整的,教材对概念的描述是十分科学严谨的,用词准确,言简意赅,学生理解起来有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该予以适度的阅读指导:

1. 咬文嚼字,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学阅读首先要细致,它必须精确到每个字词、每个符号,达到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表)间相互转化的目的。学生阅读时,要像语文阅读那样“找主干”、“缩句子”,精简出数学概念的精髓,进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

2. 质疑问难,比较阅读。学生在阅读数学材料时,针对材料中所提的问题和留白之处,或提出问题,或思考验证、比较教材中的结论,理解每个概念、公式、图形的意义及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3. 动手操作,理解阅读。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反复阅读数学材料,并借助摆一摆、折一折、填一填、画一画、记数学笔记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材料的最本质特征,从而实现与数学材料的有效对话,真正理解数学概念。

三、“助学”着意阅读方法技巧

数学阅读不是简单的浏览和了解,而是学生主动、自觉地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的理解认知过程,包括看书,提出问题,对数学过程进行演绎、推理、运用、归纳总结等行为的总和,要求大脑建立起灵活的语言转换机制,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阅读,这就要求指导过程做到:

1. 培养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特殊记号进行勾、划、圈、点、批、注等。

2. 要多层次、多角度对概念进行等价转换。如“角平分线”(om为∠aob的平分线)概念用数学符号可表示为三种形式:(1)∠aom=∠mob;(2)∠aob=2∠aom;(3)∠mob=∠aob

3.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采用提问、合作探究等形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效果,适时查缺补漏。

4. 要求阅读有耐心、有整体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时走马观花――粗心大意少耐心,不可取;断章取义――粗枝大叶缺整体意识,不明智,很容易造成对概念的片面理解。因此阅读时注意耐心细致、讲究整体意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假以时日,科学地指导方法,合理地传授技巧,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四、“强化”在意主次正负之分

在强化概念时,要让学生阅读概念的作用及其注意事项,理清强化时要突出的重点,要突破的难点。

1. 阅读概念,强化适用范围

如“平行线”这一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其中“同一平面内”就是范围的限制,去掉这一条件概念就不完整严谨。又如零指数这一概念:“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这里的“不等于零”也是一种范围的限制。

2. 阅读概念,强化主特征

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数学概念的作用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师要依据教材体系特征及学生认知水平,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出一些与概念主特征有密切联系的材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如“分式”概念中规定:分母不等于零。运用这个结论至少可解决以下四个类型的问题:(1)分式有意义,求字母的取值范围。(2)分式无意义,求字母的取值范围。(3)分式值为0或确定数时,求字母的取值。(4)先化简分式,再代入一个合适的数求代数式的值。

3. 阅读概念的正负强化材料(习题或图形)

在概念导入时,因受感性经验、思维定势或“先入为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标准形式的概念正强化(正确的)材料,往往制约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甚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地缩小了概念的外延。而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提供详实的负强化(错误的)材料让学生细致阅读,从而排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

五、“评价”刻意辨析近似异同

《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