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本篇共有116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3分钟,共有221位用户关注,48人点赞!
一、加强组织领导,人口与计生工作责任到位
农业系统成立有专门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由局长李平任组长,党组成员六名同志任副组长,机关相关股室和各二级单位各有一名兼职计生干部,负责本单位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具体工作。年初,以五农发〔2012〕19号文件下发了“农业局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职责分工的通知”,李平局长亲自主持2次会议,部暑农业系统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并强调各单位计生工作中的各项责任。
二、措施到位,完成本系统人口与计生工作任务
㈠2012年初,领导小组组长李平同志与各二级单位负责人签定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百分制考核,做到措施到位,层层负责,确实担负起计划生育这一重担,年终实行一票否决考核制。计划生育考核不合格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公务员年度考核不得为优秀,计划生育出现问题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公务员考核时将考核为不合格。
㈡常住人口帐卡建设规范,辖区内常住育龄妇女46人,建卡46人,未婚女青年登记18人,流入育龄人员登记16人,流出育龄人员登记10人。登记、转归及时率达100%;常住人口计划生育率达100%;对流入、流出人员建帐建卡,登记及时率达100%;流入人员的持证率达到95%以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达100%。
㈢加强学习宣传力度。2012年我们结合农业系统的工作特点,在宣传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特别加强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修改后的《婚姻法》的宣传力度,营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㈣认真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农业系统共为21名独生子女兑现保健费1380元。
2012年农业系统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三、综合协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农业局作为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成员单位,我们在部门职责范围内,积极配合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生育文明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在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将农业项目的实施、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尽量向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及计划生育二女户倾斜。
㈠在建设生态家园项目工作中尽力为全县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二女户家庭创造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2012年计划建农村沼气池6000口,现已建成5000口,其中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占40%以上(具体到户的数据未统计上来),按照一口沼气池补助1500元(材料和工资)。每年仅节省燃料、电能、化肥、农药等可直接为农户带来800元的经济效益,农户建好一口沼气池,一年四季基本上不需要上山砍柴,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用上沼气后,告别了烟熏火燎,享受到了用燃气炊事的现代文明生活,特别是减轻了农村妇女的家务劳动强度。
㈡在二轮延包工作中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㈢截止2012年9月止,共为227名生子女户、二女户提供农机购置补贴,因为购置的农机品种不一样,补贴标准为1500元不等。共补助资金34万余元。
㈣2012年省农业厅下达我县科技示范县项目1000户,目前已培训80%,其中,已培训独生子女户和二女户308户,在项目执行时,优先会及到农村独身子女户和儿女户家庭。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34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109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一、强化制度建设,提高计划统计和生产综合的工作水平
为了使部门工作和事务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系统规范,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xx年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管理、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
二、广泛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和形势分析,认真做好规划、计划制定等项工作
在完成农情信息统计和农业生产有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组织进行了xx年农业局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xx年泰兴市农业局重点工作》,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开展了上半年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形成了专门的调研报告《上半年农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泰州农委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要求,组织开展了我市观光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的设想,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泰兴市观光农业情况调查》进行了报送。根据省发改委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完成了泰兴市“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有关情况汇总形成《“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为了确保全面完成全年招商引资任务,根据局主要负责人的意见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和进一步明确,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及时将系统上半年农业招商引资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市招商引资办公室,按照市政府招商引资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做好了“古银杏森林公园建设”和“马甸养殖场出让、出租项目”对外推介工作。
此外,我们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xx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xx]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回顾这半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客观分析平时的工作也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如对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到生产一线少,止步于就情况分析情况;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不太够,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计划统计和生产综合工作的工作水平和组织程度,积极主动、开拓创新,认真做好规划计划、农情信息统计、生产调查分析、事务管理的各项工作,争取使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新的提高。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48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9分钟,共有247位用户关注,43人点赞!
“十二五”以来,区农开局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__的目标,紧扣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扶强扶大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主要建设任务,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积极开展向上争取工作,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十二五”期间,区农开局共组织实施了三大类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省级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累计投入资金31809.2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7607.4万元),治理土地面积23.21万亩,实施产业化项目12个。其中,全区土地治理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7607.46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592.4万元),共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3.2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12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10.2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92万亩。产业化经营项目累计投入资金4201.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15万元),我局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方式,扶持了__润通食品有限公司、__市__区惠民奶业专业合作社、上海云清食品__有限公司、____新丰面粉有限公司、__百欣食品有限公司、__华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顺吉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__民康油脂有限公司、__老侯珍禽食品有限公司、____冬枣专业合作社、__市__区__养猪专业合作社、__百顺农牧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
通过项目的建设与实施,我区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强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项目区呈现出路相通、渠相联、田平整,林成网的新面貌,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全面小康__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五以来,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取得了多项殊荣,相继被评为“2013年度省级开发先进县”、“2013年度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等奖”、“2013年度市目标考核特等奖”、“2014年度省级开发先进县”、“2014年度全市目标考核一等奖”、“2014年度全市__故道综合开发工作一等奖”、“2014年度全区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14年度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度全区农业招商先进单位”等荣誉,综合工作全市领先。
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和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成员单位组成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综合开发各项工作。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农业开发工作,分管领导更是对农业开发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经常深入项目区现场检查指导,研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区人大、政协的领导还经常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督查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区政府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为政府农业重点工程,实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区开发局、财政局、项目乡镇及有关部门层层落实责任,分工到人,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项目区各乡镇都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大事,抓紧抓好,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项目规划,积极投工投劳,主动参与工程质量监督,全区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抓开发的良好局面。
2.抓好宣传,扩大影响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全区干群对开发工作的认识,让他们全面了解开发项目及资金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我区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电视、电台、__日报、政府网站等舆论工具,广泛深入地宣传农业综合开发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农业开发、关心农业开发、支持农业开发,形成上下共唱开发一台戏的浓烈氛围,为更好地完成全年开发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3.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根本任务。为了迎合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我区坚持把土地治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根据结构调整需要制订规划方案,本着“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彰显特色、做出亮点”的开发指导思想,紧紧围绕蔬菜这一“十亿元”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
蔬菜产业规模化经营为主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开发。项目规划时我们组织了一个由设计单位、区局计划科、项目区乡镇、村民代表等组成的项目规划设计组,深入田间现场勘察规划,因地制宜拿方案,并请__大学水利学院、__市农科院专家、教授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选择最佳方案立项。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开发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相统一原则;二是开发规划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原则;三是开发规划与区域资源条件相结合原则;四是开发规划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原则。同时突出“三个重点”,即:突出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出结构调整示范工程建设重点;突出节水灌溉建设重点。4.强化管理,健全机制
经过多年不断实践,我区农业综合开发从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到项目的建设和管护,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一是坚持“项目公示制”。通过设立公示牌向项目区农民公示项目建设投资内容、建设工期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主要工程数量、位置、规格、造价等情况;二是坚持“招投标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项目土建工程、林网绿化工程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工作由区农业资源开发局、财政局统一组织,并邀请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对招标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三是坚持“工程监理制”。由市级主管部门统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项目土建工程建设进行监理,同时聘请多名有经验的同志和项目区基层干部、群众代表一起跟踪监督。区开发部门继续实行蹲点包乡工程督查责任制,全权处理项目建设中的质量、标准、进度、拨款报帐核查、工程初验等相关问题,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巡查的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进度、标准、质量;四是坚持“区级报账制”。坚持按照《__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县级报账操作流程》和《__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拨款实施细则》要求,严格规范报账、拨款手续。五是加强建后工程管护。为了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长久效益,我区把工程管护作为项目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建后工程及时明晰产权,落实管护责任。
“十三五”时期,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为基本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着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__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三五”期间,我区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省级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三大类项目,各类开发规划计划总投资36927万元,其中财政投资29020万元。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①老项目区改造项目2.5万亩。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5万亩。2、省级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8万亩。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0.23万亩。3、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①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10个;②产业化经营贴息项目8个。
1.竣工项目1个。项目为__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豆粨项目”。 投资方为__民康油脂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62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580万元,项目于2014年8月份履行了合同签约,2015年1月份开工建设,5月份竣工,共购置设备53台套。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6万吨豆粨的能力。项目已于6月份正式投产,并于9月18日接受市级重点项目考核验收。
2.签约项目1个。__市百顺农业园项目,投资人徐兆友,为____客商,项目总投资额1.2亿元。项目已于7月份签约。主要实施种养结合的循环生态项目,计划在__镇__村流转土地1000亩,项目主要建设内容:1.猪场占地200亩,其中猪舍占地10万平方米;2.牛蛙养殖200亩,其中大棚养殖占地8万平方米;3.特色林果种植620亩,其中温室棚占地18万平方米。目前,项目土地流转已到位,计划于10月份开工建设。
2014年度我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8376.11万元,其中财政投资7012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05万亩,扶持产业化项目4个。财政资金位于全市第一。其中,第一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治理土地2.4万亩,财政投入3120万元,项目涉及__、__、__、__等4个乡镇;第二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治理土地1万亩,财政投入1300万元,项目涉及王兴、__等2个乡镇。省级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治理土地1.4万亩,财政投入1760万元,项目涉及码头、__、__等3个乡镇。六大片区帮扶项目治理土地面积0.25万亩,财政投入330万元。项目涉及__、__等2个乡镇。扶持产业化经营项目4个(补助项目3个,贴息项目1个),财政扶持502万元,补助项目分别为__民康油脂有限公司申报的“1万吨散粕库及配套装车发放车间新建项目”, 财政投资240万元;____冬枣专业合作社申报的“120亩优质冬枣种植基地新建项目”,财政投资100万元;__区__养猪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年出栏7000头生猪养殖基地新建项目”,财政投资100万元。贴息项目为__润通食品有限公司申报的“__市__区20万头__猪加工新建贴息项目”,财政贴息62万元。
项目已于六月份全部竣工。通过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了项目区节水灌溉和抗灾减灾的能力,提高了项目区农民学用科技能力和水平,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实现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5年以来,我区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项目质量与项目区形象均好于往年。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2014年度省级开发先进县”、“2014年度全市目标考核一等奖”、“2014年度全市__故道综合开发工作一等奖”、“2014年度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等奖”、“2014年度全区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先进单位”、“2014年度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度全区农业招商先进单位”等荣誉,综合工作全市领先。
一是注重项目选项、规模开发。围绕我区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规划,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的要求,坚持以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重点突出__故道区域和“__片区”,坚持规模集中连片开发,大力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
二是注重规划设计、科学布局。我局充分征求乡镇、村组意见,做好做实
规划工作,在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年度计划编制3个阶段,组织乡镇村组、相关科室、设计单位等对规划过堂,采取农业、水利、科技综合措施,突出泵站、灌溉渠道、生产路等排灌设施的总体布局,保证科学设计与农业生产的需要相匹配,实现灌得上、排得出、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三是注重质量管理,严守制度。所有招标工程委托公司实施,及时招标信息,招标活动全部在区招投标管理服务中心进行。严格执行计划,及时批转计划,所有项目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建设中,严格按权限批准变更或报批。实行工程监理制度。今年以来,我局以“百日攻坚”活动为抓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强对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督查和考核管理。对施工单位实施项目经理押证制度和百分制量化考核,对诚信缺失的施工单位,处以罚款并打入“黑名单”,三年内不准进入开发工程招标市场。严格执行项目资金区级报账制。结合涉农资金专项整治,严格管理资金报账手续。监理单位、项目区乡镇、开发、财政齐头把关,按进度报账拔款。工程有缺陷整改不到位的,不报账。对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采取先建后补,科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截至目前已完成报账100%,拨款90%。 严格执行工程管护制度。我区开发工程一经竣工验收,立即交付所在地镇、村两级,办理交付手续,力争工程一建就管,发挥长效。
2015年度,我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三类,分别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省级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项目计划财政投资6350万元。1、组织201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目招标暨建设启动工作。我区2015年度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总投资4595.5.0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4550万元,分别为渔沟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5万亩、凌桥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5万亩、王兴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0.5万亩、__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万亩、__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万亩。上述项目经过公开招标,已于9月15日召开全区2015年度项目建设启动会议。 2、开展2015年度省级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招投标工作。2015年度省级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年度计划已批复,计划治理土地1.1万亩,财政投资1100万元,涉及凌桥乡0.6万亩、袁集乡0.5万亩。8月份,我局启动项目招投标工作,现已各中标单位已签订施工合同,10月份启动建设。3、做好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工作。2015年度,我区计划扶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其中补助项目2个,贴息项目1个,财政投入700万元。目前,3个产业化经营项目实施工作正稳步推进,两个补助项目计划已下达,贴息项目正在省级公示阶段。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推进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
今年以来,我局围绕“__故道开发”和“__片区开发”两个建设重点,把握项目资金争取关键时机,认真开展向上争取工作。一方面,进一步做好各类项目规划、选项、编制工作,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协调各方面资源因素努力向上多争取项目资金。通过整合资源要素,精心规划选项,科学编制项目,截止三季度末,已争取上级到位财政资金6000余万元,项目涉及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省级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等。下一步,我局将严格按上级要求组织实施,积极探索建设与管理新思路,力争招标早,实施快,建设好。
2015年,我局认真牵头做好__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5年度,我区__故道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农业开发、水利、交通、小城镇建设、土地整治、扶贫开发等七大类28个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38462.34万元,其中争取资金23092.34万元。目前,已完成实际投资24654.99万元,已争取省以上资金15008万元;已竣工项目8个,在建项目13个,即将开工项目6个,待批复项目1个。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高标准农田为建设重点,精心谋划全区农业综合开发“十三五”规划。目前,我局在区政府关心支持下,已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在发改、国土、农委、水利等部门的配合下,对2005年以来农业建设项目进行摸底,对全区耕地资源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十三五”农业综合开发规划,重点围绕三类开发项目实施布局与规划编制:
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我区《2010-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四沿”规划》,突出做好三树、渔沟、__、王兴、__、赵集镇等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注重老张集、__、__、__、棉花等乡镇2005年(含)前的老项目区升级改造工作,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统筹兼顾__故道开发和__片区帮扶开发工作。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围绕我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优先发展优质粮油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等主要载体的建设力度,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同时积极扶持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社会化服务。三是加强省级__故道生态治理项目建设。我区__故道区域有__、凌桥、码头、__、袁集、王营、新渡等7个乡镇。围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大力发展__故道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按照上级要求,我局组织人员定期对监测点土壤墒情和在田植物长势进行及时监测、分析、评价上报,为国家农业部门提供了准确数据和图片参考。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按照“资金使用好、项目建设好、队伍打造好”的总体要求,强化制度建设,创建精品工程,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发展环境。全局形成了勤廉务实一本经,团结协作一条心的良好工作局面。
2016年,我局继续围绕建设一流农业开发项目,进一步理清思路,把握发展主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建设,积极营造向上争取良好氛围,为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扶持扶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再作新贡献。
2015年度,我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4.6万亩;二是产业化经营项目3个,其中财政补助项目2个,财政贴息项目1个。上述项目计划财政投资6350万元。
上述任务,我局将于2016年4月份全面完成建设计划,在5月份组织区级验收,并限时完成整改任务,完善土建工程、硬件投入及软件资料,确保以优良的建设业绩通过市级验收,并为国家和省级抽验做好充分准备,确保各类项目建设在市内外取得更好成绩。
主要措施:一是强化工程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的督查和考核管理,狠抓工程进度和质量,强力推进工程建设。二是加强科技推广,选择优秀科研单位,优化实施方案,有针对地开展好项目区农民科技培训,推广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三是实施林网
建设,选好绿化树种、苗木、规划好绿化方案,招好建设队伍,建设好林网。四是规范完善建设档案资料,做到资料全、数据准、手续齐。一是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以“省级__故道开发”和“__片区开发”为重点,统筹兼顾,做好2016年度滚动计划项目可研方案编报,积极申报项目;同时,充分发挥我区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把握国家、省、市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全方位做好项目资金争取工作。
二是做好项目招投标工作。项目计划批复后,立即委托中介机构实施招投标。公开优选资质高、信誉好的施工队伍。
三是启动项目建设。召开中标单位、项目区政府、监理单位参加的启动会议,全面布置建设工作。具备开工条件,立即进场施工作业。全力抓好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力争当年完成建设任务的70%以上。
四是抓好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工作,与财政部门抓好补助、贴息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立足“四个原则”,突出“三个重点”,做好项目调研、规划、选项、申报工作,精心储备好区级项目库。
“四个原则”:一是开发规划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相统一原则;二是开发规划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原则;三是开发规划与区域资源凛赋相结合原则;四是开发规划与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原则。“三个重点”:一是突出__片区开发和__故道开发重点,围绕“四沿”战略,统筹项目编制,推进规模开发,打造精品工程;二是突出以围绕高效规模农业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助推我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突出节水农业建设重点,实现保粮增收。同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推进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设。
2016年,我局将以 “省级__故道开发”和“__片区开发”为主要抓手,拓宽向上争取渠道,积极开展项目资金争取工作。一方面,进一步做好各类项目规划、选项、编制工作,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另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协调各方面资源因素努力向上多争取项目资金。力争在向上争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22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1分钟,共有115位用户关注,42人点赞!
2019年,我局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围绕市委“1234”总体工作思路,强基础、优服务、提品质,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健康稳定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581万元,同比增长8.7%,前三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63853万元,同比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4元,同比增长10.5%。
一、2019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1.持续优化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品质的农产品生产。2019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1.552万亩,完成全年粮食计划播种面积21.6万亩的99.8%,全年粮食总产量5.38万吨,完成粮食总产量的99.63%。经济作物提质增效,呈现产销两旺。预计全年蔬菜瓜果面积9.3万亩,同比增长24.1%。畜牧业转型步伐加快,绿色发展势头良好。全县生猪出栏7.35万头,完成目标数16.27万头的41.17%,肉牛出栏1.37万头,完成目标数1.37万头的100%;山羊出栏量达7.39万只,完成目标数7.39万只的100%,禽类出栏量达450.12万羽,肉类总产量达1.55万吨,完成目标数1.4万吨的110.41%;水产品产量4595吨,完成目标任务4888吨的94.01%,预计全年总产量4888吨,完成目标任务的100%;淡水养殖8.02万亩,完成目标任务8万亩的100.25%,稻田养鱼新增954亩,完成目标任务900亩的106%。全面完成7.2万亩“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二是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两个市级重点推进的养殖项目东兰县顺达黑山猪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和广西梦巴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投入养殖生产,2019年将达到存栏种猪6000头和种牛1000头的目标;新建的武篆东里养牛项目已进入项目立项目和征地工作阶段;东兰山泉绿色食品和东兰板栗有机食品获得再认证。三是严格开展“大棚房”专项清理行动。排查违法违规问题2宗并全部整改到位,顺利通过市级验收。于2月15日在河池市2019年“大棚房”清理整治工作推进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四是加大秋冬季农业开发。全县共完成秋冬种面积9.4万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其中,种植秋冬蔬菜4.32万亩、玉米1.9万亩、马铃薯0.03万亩、小麦0.305万亩、三角麦0.075万亩、油菜2.05万亩、食用菌260万棒、其它作物0.67万亩。建成县级冬种绿肥油菜核心示范区6个,面积6509.36亩。
(二) 扎实推进产业扶贫,促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1.全面完成“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突出产业扶贫,全县引进核桃新品种补植补造0.113万亩;新造油茶林2.3万亩,低产改造油茶林4.5万亩;低产改造板栗林0.3万亩;“三特”水果0.5万亩;扩种新桑园0.5万亩;肉牛出栏0.18万头;肉羊新增出栏0.74万只;香猪(东兰黑山猪)新增出栏1.32万头。新增养牛示范场3个,全县存栏20头以上牛场27个;新增养羊场8个,全县存栏50只以上326个;完成新增淡水养殖面积0.84万亩;完成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建设0.68万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产业全覆盖。
2.精准落实产业到户项目。引进广西立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西渝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东兰贵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依靠资金入股、托管托养、反包倒租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鸡、食用菌、花椒等特色种养业。截止目前,全县的养殖量将达到280万羽以上,年产值1.12亿元;食用菌生产63743万棒、产量359.87万公斤、产值达628.3万元;累计发展花椒4000亩,产出鲜椒3000多公斤,产值3万多元。
3..实施以奖代补带动贫困农户参与“5+2”扶贫产业发展。出台了《东兰县实施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方案》、《东兰县2019年乌鸡(肉鸡)产业实施方案》等优惠扶持政策,鼓励贫困户发展 “5+2” 特色产业,据统计,2019年全县参与“5+2” 特色产业共有22232户,覆盖贫困户数20009户,覆盖率92%,共发放奖补资金7000多万元。
(三)深入开展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运行。继续巩固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强网格化管理,制定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升常态化工作水平,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顺利实施。同时全面启动“幸福乡村”活动,持续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建立健全乡村垃圾“村收—乡镇运—县(乡镇)处理”处理模式,实行“财政补贴+群众自筹+以奖代补”保洁员工资补助模式,加强监管,有效遏制了农村环境卫生反弹现象。
2.扎实开展“厕所革命”行动。联络并协调成员单位和各乡镇统计上报我县厕所革命相关数据、农村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情况。根据“厕所革命”工作要求,我县今年新建农村公厕4座,改厕208座,完成市下达任务140座148.5%。
3.深入推进以“四清三折”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联合下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案》,组织发动各乡镇村庄进行开展清洁行动春冬季战役。全县共清理农村生活垃圾783吨,拆除私搭乱建29间,清理村内沟渠 35条,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72吨,参与群众2.1万人次。
(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补齐农村发展短板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开展土地确权“回头看”工作继续修正完善,继续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县完成确权农户56163户,占应确权农户59014户的95.17%。农村土地确权档案规范整理完成80%,数字化扫描完成10%,确权总体成果通过区、市级验收。整县地块矢量数据、权属数据、栅格影像数据已完成全面拼接。目前已经进入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综合管理平台。
2.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登记权属为村级的集体经营性资产7236.97 万元,非经营性资产146653.64万元,集体土地131.88万亩;已建立村级集体资产台账和会计账12个村;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身份确认已完成123个,确认人数231161人;完成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21个村,折股量化金额1314万元,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1个。今年年底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奠定基础。
3.完成了东兰县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
(五)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切实抓好农业安全。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坚持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累计使用畜禽疫苗149.45万毫升,检疫生猪7.66万头,无害化处理生猪1328头,累计开展非洲猪瘟等疫情排查536人次,处置非法贩运生猪2起,处理来源不明生猪90头,有力确保县内零疫情。二是加强农业生产安全监管。水产质量快速检测抽检5个养殖场,检测产品9个样本。累计抽检蔬菜样品10240批次,送检样品全部合格。三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完成了兰木米、武篆阳光玫瑰葡萄、大同芒果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六)坚持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全年累计落实测土配方23万亩(次)、病害统防统治7000亩,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18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4%,推广秸秆还田13.5万亩。积极开展农业野生资源调查、外来有害物种调查、灭除等工作。
(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行动。完成了2019年东兰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项目、广西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示范项目取土化验和田间试验、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三)积极推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完成鸡场发酵床建设63个40000平米,牛舍发酵床4个5000平米,猪舍高架网床建设1个2000平米。隘洞镇拉社村原生态黑山羊散养专业合作社、可俄乌鸡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6个养殖场通过市级生态养殖场验收,评为生态养殖场。通过微生物的发酵处理,实现了养殖环节的零排放,年无害化处理鸡粪2300多吨、处理猪粪3200多吨、处理牛粪1800多吨。全县已有178个养殖场使用益生菌开展生态养殖,有11个养殖场通过了区、市的验收。
(四)做大生态综合种养和林下经济。2019年底,林下养畜9.7万只,林下养禽160万只,林下种植药材3000亩,林下食用菌种植1000亩。林下经济产值达5.7亿元。
(五)打造农业新业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显
1.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升级版。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的工作原则,积极谋划、狠抓基础,培育主体、标准生产,延伸链条、融合开发,不断深化各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全年新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园、点)100个,目前,东兰淡水养殖产业示范区和东兰板栗产业示范区已获评自治区(三星)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东兰县诚信特色水果产业示范区、东兰县三弄砂糖桔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已通过县级示范区审前公示;13个乡示范园和80个村示范点正在考评验收。预计完成全年创建工作任务。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效结合。立足于丰厚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以及核心示范区建设,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来抓,有效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景区13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超过120个,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8个。2019年,全县接待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游客45万人次。
3.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发展。规划建设长寿生态食品加工园,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04公顷,重点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推进特色富硒长寿生态食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达到56家,农产品加工涉及山茶油、板栗、乌鸡、墨米、黑山猪、红薯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62%。新建了大同信河村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全县速冻食品加工企业累计有5家。
4.“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已建成运营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物流中心,13个乡级服务(物流)站,覆盖率100%,100个村级服务(物流)点,覆盖率74%。电商氛围有较大的提升,农村电商服务体系、物流体系、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和产品质量品控溯源体系及品牌培育机制框架已基本构建。
5.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组织全县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参加一年两届的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河池市“庆丰收·促脱贫”活动招商项目对接洽谈会和广西电商年货节(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等区内外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展销会活动,利用深圳对口帮扶契机开展河池农产品产销对接,进一步提高我县名特优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创新产品供给方式。有效引进广西立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西渝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东兰贵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到东兰落户,依靠资金入股、托管托养、反包倒租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鸡、食用菌、花椒等特色种养业。
(七)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1.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家庭农场3家。目前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0个,通过“合作社+”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带动群众16000多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多元。
2.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紧扣“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大培育环节,认真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培养农村骨干技术人员28人,选派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人员、种养大户等18人次参加自治区举办的科技创新与管理能力提升等各类科技人才培训。共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87人。
3.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科技特派员“三农”科技服务,促进基层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2019年遴选区、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91名,深入东兰县各乡镇村屯开展科技服务,实现91个贫困村全覆盖。全年累计开展服务3264次,解决技术难题26项,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28期,培训2169人次。
(八)加强依法行政监督力度,提升行政执法水平
1.强化农资执法,进一步提升全县农业投入品质量。共出动166车次、执法人员236人次,检查农资店316个次,整顿市场35个次,检查水稻品种76个,玉米品种92个,没收外来流动商假玉米种子(三星玉米)7.5公斤,调查立案农业案件8起,处罚款3.5万元;收缴老鼠药280包,立案无证经营农药1家,没收违法农药 462公斤,责令无证经营农药整改6家。检查蚕种企业1个,小蚕共育户74户。兰农(种子)罚〔2019〕2号获得2019年度河池市优秀农业行政处罚案卷。
2.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全面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全县共出动渔政执法112人次,查处违法电鱼行为3起,没收取缔禁用渔具30件(张),没收渔获物12斤,教育人员240人次;检查水产养殖企业6家,检查渔船172艘次,查处违规渔船4艘,分别给予相应处罚。
3.强化农机安全,严禁农业机械违法违章行为。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农机安全知识下乡”等系列活动,累计出动农机执法人员142人次,检查拖拉机950台次,开展拖拉机年度检验847台,查处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安全违法违章行为1起,农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实现了拖拉机连续9年无责任事故。
(九)突出从严治党,建设“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
一是强化党建工作,健全完善《农业农村局党组议事规则》、《农业农村局机关党组党建工作制度》等制度。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决策等各项工作制度。开展党费清缴工作,建立党员台账,扎实推进党建各项工作落实。二是扎实开展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党组中心理论组学习制度和每周五例会学习制度,开展“扬正气树新风”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三是根据县委第四巡察工作有关要求,扎实开展巡察整改工作。成立了巡查整改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专题会议4次,按照巡察组反馈的七个方面十六个问题,逐条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建立整改台账,层层落实责任,明确整改目标要求和整改时限。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需要长期坚持整改的,按照预定方案稳步推进,总体整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召开党风廉政专题会议4次,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各项任务落实,扎实开展涉农领域、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
(十)其他工作
1.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宣传及线索摸排工作,共悬挂横幅35条、发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传资料应知应会手册600本。
2.惠农政策落实到实处。一是各乡镇已通过“一卡通”将2019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到位,发放资金1657万元,涉及耕地面积229235.09亩,惠及农户63388户。二是出台了《东兰县实施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工作方案》和《东兰县肉牛扶贫产业提质发展实施方案》一系列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共发放奖补资金2820万元。
3.认真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全县完成能繁母猪投保6000头,肥肉猪13000头、肉牛600头;完成水稻保险10万亩、玉米保险8.6万亩。
二、主要亮点
一是东兰淡水养殖产业示范区和东兰板栗产业示范区已获自治区三星级示范区认定。
二是引进广西立腾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广西渝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东兰贵隆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依靠资金入股、托管托养、反包倒租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肉鸡、食用菌、花椒等特色种养业。全县肉鸡养殖达280万羽,年产值1.12亿元;食用菌生产63743万棒、产量359.87万公斤、产值达628.3万元;全县已累计发展花椒4000亩,产出鲜椒3000多公斤,产值3万多元。
三是兰农(种子)罚〔2019〕2号获得2019年度河池市优秀农业行政处罚案卷。
三、存在的困难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二是经济总量小,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稳增长和脱贫攻坚压力依然较大;三是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统筹、乡村振兴任务繁重;四是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不强,带动贫困户增收乏力的问题比较突出。五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四、2020年工作计划
2020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区委、市委和县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力争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
(一)聚焦“一个中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中心,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做到“五个振兴”一体推进,发挥好乡村振兴办公室决策参谋、牵头抓总、协调落实作用,通过“建立工作台账、细化阶段目标、层层压实责任”等举措,明确部门责任,凝聚部门力量,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大合力,有序推进各专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按照“五级同抓、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全面振兴”的要求,选准试点村,指导乡村制定好试点村工作方案,抓好组织实施,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典型示范亮点,充分发挥试点的引领作用,形成乡村建设的良好格局。
(二)着力“两个提升”,坚持绿色兴农,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 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聚焦提质增效,坚持发展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方向不变,不断扩大产业项目覆盖面,确保每户贫困群众都有1-2个增收产业。深入推进“一村一品”产业行动,完善入股分红、托管代养等机制,实现全县149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采取组建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入股等方式,发展壮大武篆肉牛养殖基地、三石食用菌栽培基地、大同花椒种植基地,引进种牛2000头,饲养肉鸡700万羽,栽培食用菌500万棒,扩种花椒4000亩,实现基地发展与贫困村、贫困户精准对接。落实县乡(镇)村三级产业发展规划,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实现长期稳定增收。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2个以上、“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示范村5个以上、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以上,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个以上;充分发挥油茶、淡水养鱼、乌鸡养殖等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引领作用,打造油茶、花椒、食用菌等3个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
2.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围绕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目标,深入实施“1333”行动计划,切实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从源头抓起,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大力生产和推广使用有机肥,加快农业绿色发展。持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及监督抽查工作,完善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准出管理,通过加强线上巡查、执法检查、宣传力度等方式,确保“一品一码”相关政策、法规、工作要求得到落实。
(三)深化“三项改革”,推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1.按期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完善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各项管理制度,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扎实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扫尾、“一户一档”数字化档案、数据库修正和市级验收等工作,建立县级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土地确权登记成果应用,规范档案管理,严格数据保密,并继续做好矛盾纠纷调处,积极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途径,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3.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积极培育以龙头企业为重点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示范合作社30 个,家庭农场6 个。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87人以上。
(四)突出“四大重点”,确保如期完成各项硬任务
1.聚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基地建设,扩种油茶4万亩,低产林改造油茶林5000亩、板栗品改2000亩,新增“三特”水果3000亩、新增桑园4000亩。加大奖补扶持、龙头带动、技术服务力度,新增规模养殖场5家,东兰县顺达黑山猪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年产猪苗12万只,广西梦巴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三潭牧业有限公司各存栏肉牛2000头,全县新增出栏肉牛1000头、肉羊5100只、黑山猪11万头、淡水养殖9500亩。
2.扎实稳定粮食生产。重点是保面积、提品质、增产能。保面积上,对标粮食安全责任制,制定全年粮食生产指导性计划,层层分解落实到乡到村,通过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扶持发展规模经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全县21万亩任务完成。提品质上,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以发展优质稻为抓手,推广超级稻、再生稻、优质稻等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增产能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完成区上下达的1万亩年度计划任务,推进水稻生产功能区建设,实施好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项目、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等重点项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抓好春耕备耕工作,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质量兴农促春耕”行动。
3.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硬仗。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认真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履职尽责,重点推进“一革命五行动”(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四好”农村路行动),强化红小河流域河道网箱清理,加强二级路沿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实施好1个试点乡镇、2个试点村的试点示范工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典型示范转向面上推开。
4.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一方面,坚持防控工作不松劲,进一步压实责任,强化联防联控机制,落实落细外堵内防各项防控措施,坚决打好打赢非洲猪瘟持久战、攻坚战,确保不发生新的疫情。另一方面,完善生猪及其产品调运管理措施,着力稳定生猪基础产能,切实加强猪肉生产和供应保障。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53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24位用户关注,25人点赞!
我们对应泰州市农委的要求,根据《农业统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进行了细则完善,对本系统农业统计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目标管理。对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工作任务,按规定按要求组织实施,进行统一扎口规范、审查、核实、提供、公布本部门范围内的统计数字,确保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对上级各部门布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综合、农产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统计月报、定报、季报、年报等专项业务工作,都能做到全面、准确、及时、规范,保质保量,并按要求形成书面分析材料进行报送。将年度报表、相关资料及分析材料分别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地进行保管,做到有案可查,井井有条。我局的计划统计工作获得了泰州市农委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继续在四市两区中处于先进行列。xx年、xx年被泰州农委表彰为系统计划统计工作先进集体。
二、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形势分析研究和职能工作情况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按照泰州市农委、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局领导的要求,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农业生产调查研究,认真进行生产形势分析,为上级领导决策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今年来主要是按季度开展了农业生产和经济形势的调研、预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研究各阶段生产中的情况和问题,提出建议,形成专门材料上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有关部门,并在上级各有关部门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情况调研总结等会议上进行了交流。按照泰州市农委及市政府和局领导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观光农业、休闲渔业、现代农业发展及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等五次专项农业调查和分析,并形成了专门材料、报表等进行了报送。
为了确保系统全年各项职能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将上级各部门对局和局对各单位、乡镇的考核任务专门拟文进行了分类汇总,并就有关事项进行了详细说明和明确。全年分三次对系统各项职能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汇总并报局各位领导参考。
另外,结合职能工作的开展,还进行了系统农业招商引资、乡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调查分析,累计全年共组织进行农业生产调查十四次,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农业调查等任务指标。
三、认真做好规划、计划、政策意见制定等项工作
一是组织进行了xx年农业重点工作目标的调研,制订了《xx年泰兴市农业重点工作及考核办法》,以市委办文件形式下发,将考核结果纳入市对乡镇农村经济工作百分考核,为促进系统职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要求,我们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及相关专门人员对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国家、省、市新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方针、政策和总体规划,完成了泰兴市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农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根据局领导的安排,和办公室一起研究制定了xx年农业系统目标管理百分考核工作意见。根据省委[xx]2号文件精神,配合农工办完善了我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关的政策性意见。
客观分析全年的工作,虽然做了一点琐碎的事情,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xx年,我们将继续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科室职能的履行和发挥,按照“编制计划,切实可行;提供信息,准确可靠;农情调研,经常深入;事务管理,系统规范;为农服务,热情周到”的工作要求及服务承诺,从严要求,从现在做起,进一步加强学习,开拓创新,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和提高。
一是多到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农业调查与研究的广度和结合度,努力做到吃透上情,熟悉下情,克服就数据、材料分析情况的现象,充分发挥本科室为农业生产指导和决策提供服务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统计工作的计划性、时效性,提高组织和协调水平,在系统内部积极开展业务学习、竞赛、评比等项活动,促进农业统计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34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182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稳定基础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着力推进重点产业,积极培植新兴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展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和间套种技术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努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
围绕实施两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和力争实施农民收入翻番计划,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增长7.5%,农业增加值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实现粮食总产量110万吨左右;争取解决和巩固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须着力抓好以下10项重点工作:
(一)稳定粮油基础产业。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的信心不变、要求不松、支持不减。计划粮食播种面积340万亩,其中夏粮115万亩、秋粮225万亩;粮食产量计划110万吨,其中夏粮21.2万吨、秋粮88.8万吨。油料播种面积55万亩,总产量7.3万吨。大力开展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水改旱及各项实用新技术,确保增产增收。贯彻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强化粮油储备应急体系建设,抓好“放心粮油”工程,计划收购政策性用粮4000万公斤。
(二)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一要优化烟草产业。烤烟生产要按照“一基四化”和“四位一体”的工作要求,紧紧抓住××被省列为新烟区建设和腾冲县被列为全省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示范县的历史机遇,继续加大烟水工程、烤房改造和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工作力度。全市计划种植烤烟35万亩,收购烟叶105万担,实现农业产值7.9亿元以上。香料烟生产要按照“巩固田烟,突破地烟”的思路,狠抓十大科技措施落实,加大烟叶基地和加工设施基础建设力度,确保烟叶安全,努力开创香料烟产业发展新局面。全市计划收购烟叶25万担,实现农业产值1.6亿元。二要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围绕实现产值42.5亿元,肉类总产量28.5万吨的目标,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扶持政策落实,龙头企业培植,规模饲养技术推广,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工作。三要抓好甘蔗产业的巩固提升。
要加大甘蔗良种的选育推广力度,大力推进高优蔗园建设和间套种技术推广,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新建高优蔗园2万亩,力争实现总产量180万吨以上,实现农业产值4.5亿元。四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推进菜篮子产品生产方式转变,推动产品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拉动、企业(中介组织)带动、效益驱动的原则,不断优化菜类、菜种布局,巩固提升传统菜类,加快发展以热区冬早菜、大棚菜为重点的优势菜类,积极开拓特色菜类,要大力培植龙头,突出加工,打造品牌,拓展市场,加快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产业格局。蔬菜计划种植面积34万亩,总产量40万吨,农业产值7亿元。五要稳步推进咖啡产业。要通过优化布局,巩固基地,突出加工,打造品牌,全面提升咖啡产业的整体效益。计划种植面积13万亩,产咖啡豆1.6万吨,实现农业产值2.4亿元。
(三)着力推进三项重点产业。围绕实现“基地建设规模化、龙头企业现代化、产业经营集约化”的目标,坚定信心,持续抓好核桃、茶叶、蚕桑3项重点产业的发展。2010年,全市计划新植核桃42万亩,基地总规模达到300万亩,产量2.4万吨,产值7亿元;新植茶园1万亩,低产茶园改造8万亩,种植面积达52万亩,采摘面积43万亩,产量2.8万吨,工农业产值4.8亿元;新植蚕桑1.6万亩,总面积达13.6万亩,养蚕11.3万张、产茧3474吨,实现农业产值6900万元以上。
(四)加快培植特色新兴产业。按照布局区域化,开发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在开发培植山葵、食用菌、红花药材、石斛、甜柿、红花油茶等特色新兴产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使之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新产业。
(五)不断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紧紧围绕“抓林改、建产业、促发展、创和谐”目标,突出抓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两大主题,加快中低产林改造,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缅边境森林防火通道等重大林业项目建设。计划完成人工种植木本油料67万亩(泡核桃42万亩,红花油茶25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24亿元以上。
(六)继续拓展水产养殖产业。进一步加强渔业新品种的引进繁殖和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不断提升渔业综合效益。计划库、塘、坝养殖面积5万亩,实施稻田养鱼24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2.4万吨、渔业总产值3.9亿元。
(七)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市就业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不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极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强沟通和协调,强化劳动技能培训,使全市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得到有效提高。全市计划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万人次,其中常年在外务工人员15万人,开展重点培训5万人,实现有序输出0.5万人,全市实现劳务经济收入25亿元。
(八)认真组织实施民心工程。一是扶贫开发工作要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易地搬迁、安居工程、外资扶贫、老区扶贫和社会帮扶等九项重点工作,突出“一体两翼”工作重点,按照三个“六有”目标,争取投入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2.5亿元以上,实施整村推进220个自然村,培训农村劳动力1.8万人,易地搬迁1600人,争取解决和巩固8万贫困人口的温饱。二是建设沼气池12500口,其中农业部门8000口、林业部门2500口、扶贫部门4000口。三是解决11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和困难。四是下大力气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支持农村住房建设,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着力加强生态建设,推动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
(九)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三村”、“五化”、“十有”的工作目标和“八坚持八推进”的工作要求,遵循重点打造一批、巩固提升一批、整合项目推进一批、依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面上覆盖一批的“四个一”工作思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计划实施试点500个,在布局上,通过争取省级重点村和地方财政扶持建设100个、依托其他支农项目整合400个。计划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9.5亿元,其中地方各级财政2000万元,争取省级重点村补助1300万元,整合支农项目资金5亿元,吸纳社会资金、拉动群众自筹及投工投劳折资4.2亿元。
(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按照用现代装备推进农业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增加购机补贴和扩大补贴范围的机遇,积极争取中央购机补贴项目补助940万元,带动农民投入2190万元,加大新型农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全市计划实现农业机械总动力13.26万千瓦,实现农业机械总值9.07亿元,完成机耕机耙作业135万亩,机收面积100万亩。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深化加工,树品牌、拓市场的总体思路,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增长率达10%以上,2010年实现农产品加工总值29亿元。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一要切实抓好水利工作,尽快改变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保护生态为首要任务,加快水资源配置;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防洪抗旱、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农田水利和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为工作重点,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市计划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7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万亩,解决农村11万人的饮水安全和困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千方百计增加库塘蓄水量,力争1月底全市蓄水总量达到2.5亿立方米,保障冬春工农业生产和城镇供水及农村饮水。二要全面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协调、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共同建设、各计其功”的要求,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坚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以地力建设为基础,采取工程、生物、农艺措施相结合,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与综合治理,尽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着力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全市计划改造23.68万亩(烟草部门9.3万亩,国土部门4.74万亩,农业综合开发4.55万亩,水利部门2.71万亩,农业部门1.7万亩,发改部门0.68万亩),计划投入改造资金41952万元。
(二)抓好冬农开发,确保农民增收。全市2010年计划夏收作物总播种面积21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99万亩,粮经作物比例为53.74∶46.26。工作上要突出一麦(大麦规模化发展)两菜(加快发展蔬菜和油菜),力争实现夏粮产量21.2万吨,油菜籽产量7230万公斤,实现冬农产值12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增加80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100元以上。
(三)强化科技培训和推广,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重点措施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切实把良种培育、做大做强种业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继续抓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帮助和指导农户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良种,为实现增产增收奠定基础。二是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和农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全市计划实施15块30万亩高产创建样板,推广农作物间套种技术190万亩。三是加大水稻、玉米良种推广力度,2010年全市水稻良种推广94万亩,玉米良种推广92万亩,良种率达93%,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各县(区)要认真落实好农作物救灾备荒储备种子的各项工作,为粮食增产增收奠定基础。四是加大基层干部群众在粮、烟、经作、林果、畜牧生产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五是加强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机械运行安全等监管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六是加大水改旱耕作制度改革力度,实施水改旱12万亩,其中当年新改2万亩,增产粮食1000万公斤。
(四)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增加各项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基础。二是做好“上协调,下服务”的跟踪问效工作,对上采取多汇报、多联系、多沟通的方法,努力提高上报项目“命中率”;对下加强项目督查和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展,提高实施项目质量,充分发挥项目建设效益,争取更多项目在×ד落户”。三是要不断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继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走产业化的发展路子。五是切实抓好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各项制度,完善农民负担日常监督管理机制,开展专项治理,及时查处侵害农民利益的上访案(事)件,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五)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生物资源优势,引进外地企业入驻××、建设××和发展××,实现经济增长的跨越。二是积极做好境外替代种植。三是利用举办农展会、农博会等各种农产品的展示机会,积极组织市内农业龙头企业参展推介活动,树立××名、优、特产品形象,进一步开拓外地市场。
(六)加强监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严格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农产品源头污染,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三品一标)的申请、认证、检测和管理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依法治农力度,净化交易批发市场和农资供应市场,打击和遏制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
(七)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建设。一是围绕蔬菜、核桃、烤烟、香料烟、茶叶、甜柿、山葵、食用菌、石斛、生猪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两社一会)发展步伐,计划发展160个,培训专业合作社社员和农民经纪人4000人次。二是规范管理农资市场,加快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资连锁配送经营,保障农资供应,计划供应各种化肥25万吨。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加强对外合作,推进“乡村流通工程”建设,促进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和经营网点改造升级,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
(八)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期不变,加快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步伐,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林权林地流转,林业投融资机制,生态公益林保护利用,林木采伐管理等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小型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认真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为建设我市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75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分钟,共有108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随机抽查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按照“依法监督、公正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安全检查随机抽查制度,充分发挥省级农业机械技术中心监督管理作用,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随机抽查工作,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合法、规范、有序发展。
二、实施内容
(一)抽查依据
1.《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九条第二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2.《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执法人员在农田、场院等场所进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检查时,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二)查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证书、牌照及操作证件;
(三)检查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农业机械的安全状况,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责令当事人立即停止作业或者停止农业机械转移,并进行维修;
(四)责令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改正违规操作行为。
(二)抽查项目
农业机械及其操作(驾驶)人员在农田、场院的安全生产情况。
(三)抽查对象范围
根据监管对象以流动为主的特点,以县(市、区)为监管对象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
(四)抽查比例、频次、时间
抽查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检查对象名录库的5%,抽查频次为2次,2021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1次,分别为4月至6月和9月至11月。
三、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
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为随机抽查工作的责任单位,采取“双随机”抽查机制,通过福建“农业云131”统一综合门户双随机一公开系统,从检查对象名录库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从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选派省级监督检查人员。
监督检查组由省、市、县农机监督检查机构的检查人员组成,市、县(区)的执法人员由被抽中的检查对象县(市、区)和其所在的设区市产生,分别从各自的检查人员名录库中随机抽取。
通过深入农田、场院等场所对农业机械作业安全进行监督检查,纠正违章和查处各类违法行为;对发现存在农机安全隐患的,责令农机所有人(管理人、操作人)落实农机安全隐患自查自治责任,并明确其为整改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县级检查单位及检查人员为整改验收单位及责任人,设区市与省级检查单位及检查人员为整改督办单位与责任人,落实限期完成整改。对抽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格依法依规查处。属于其他部门管辖的,及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涉嫌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四、抽查结果运用
检查人员要及时完成检查报告。检查报告包括检查对象、检查时间、检查内容、现场检查记录、检查情况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查处结果等事项。检查档案应做到“一检查一归档”并妥善保管。随机抽查结果遵循“一检查一通报”制度,并在抽查工作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将抽查结果录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系统”,并于次日登入厅官网、省政务数据汇聚平台,检查、核实检查数据是否符合要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是推进“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亲自组织部署、严格把关工作方案、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查,狠抓监管工作落实,确保随机抽查工作有效开展。
(二)严守执法纪律。开展随机抽查工作,执法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遵守工作纪律,依法行政,公正廉洁。要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能力,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行为,防范失职渎职或消极不作为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宣传力度。以随机方式开展抽查工作,是行政执法监管方式的探索和创新,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随机抽查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并参与抽查工作监督,为随机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氛围。
六、做好工作总结
各地要及时做好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总结包括随机抽查计划任务完成情况、“两库”动态调整情况、查出问题的处理情况等。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分别于6月5日和11月25日前报省农机中心。
联系人:福建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 林文华 联系电话:0591—87554529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57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37位用户关注,37人点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都市农业、特色农业,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着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着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新型农民培训,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二、主要目标
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比20*年增长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年增长8%;全市粮食总产保持在14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16.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15万亩,花卉苗木面积4.5万亩,优质专用粮食作物面积240万亩。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并力争有5—6个达到全省一流水平;新增加种植业无公害生产基地10万亩;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4万个,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30处;完成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4万人。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1、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服务城区经济发展战略
20*年,要把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城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以重点培育“一带三区”四大组团(沿黄观光农业示范带、花乡农家风情游示范区、果乡体验风情游示范区、东南部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不断扩大花卉苗木、名优水果以及设施农业的生产规模;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全面提升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积极争取市财政每年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家乐项目和农业节会以及重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升级改造;农村沼气、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农业项目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向乡村旅游点倾斜;鼓励土地向规模种植大户和观光休闲农业项目集中。
2、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一是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20*年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做多做大做强。争取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总数超过21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8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40亿元的龙头企业实现零突破。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郑政[2006]23号文件为主线,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加快培育一批、积极改造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
三是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借鉴成都、重庆等地农村土地流转的做法和经验,研究制定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鼓励承包地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流转,规范流转程序,完善流转手续,建立流转档案,设立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促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完善我市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3、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建立以公益性为主导、多元化参与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县中心”,设立“区域站”的模式,将农业技术服务延伸到乡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力科技支撑。根据当前农业生产布局,在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区划分出若干个优质粮油、优质蔬菜、优质水果、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重点骨干乡镇,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技术扶持等措施,不断提高这些乡镇的生产水平和效益。围绕重点骨干乡镇,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自然生态条件、优势产业相同相近,整合现有技术资源,设立相应的专业区域中心站,由区域中心站承担起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作为省、市专家对口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平台。根据主导产业、地理位置等因素,一般3-4个乡镇设置一个区域站,全市共设40个左右。区域站优先考虑在能够提供建设用地、试验场地乡镇建立。每个区域站编制8-10人员相对固定,区域站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录。
4、加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监管水平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两级三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建成部级中心,县(市)区检测中心50%通过省计量认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规定,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全部建立自检体系并正常运行,实现以企业自检为基础、政府监督抽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运行模式。
二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市、县两级分别制定农业标准化和基地建设规划,明确管理单位和管理职责,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关于产地管理有明显标志,有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有生产记录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的基本要求,在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农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立质量安全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品牌培育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三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执法检查。整合市农业局行政执法队伍,实行农业综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健全农药等重要农业投入品监控制度,完善标签、标识等监管手段,依法对农业投入品进行质量检查,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和违禁农业投入品行为,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5、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创汇农业
一是加快发展创汇农业。培育突出我市农产品优势、出口创汇能力较强的无公害蔬菜、瓜果、大蒜、红枣、蜂蜜、密二花及速冻食品、畜牧水产、鲜切花卉等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重点扶持4-5个出口生产基地,5—6个出口创汇重点企业,3—5个行业协会组织。
二是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组织农业出口创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科博会”、深圳“高交会”等各类展会。在日本或者马来西亚举办1次农产品交易会,组织参加2-3次境外农产品展(销)会,开拓国际市场。
三是建立和完善外经外事服务体系。成立*市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建立从农业部、省农业厅到市农业局的对口工作关系。筹备成立“中国国际贸促会*市农业行业支会”和“*市农业国际商会”,发挥“*市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促进会”等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帮助农产品经营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大力培育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畅通农业对外经贸渠道,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吸引投资,努力推动我市创汇农业登上新台阶。
四是抓住机遇多渠道争取农业项目和资金。发挥省会农业部门优势,抓住机遇,用足用活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支农政策,全方位争取农业项目和资金,促进事业发展。
6、抓好大中型农业沼气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
一是农村沼气建设的重点由户用转向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市人民政府签订的环境保护责任目标(2010年,辖区内所有达到省定规模的畜禽养殖企业畜禽粪便和污水要达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有368个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区到2010年要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每年至少要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以上。
二是切实加强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各地沼气发展规模,每个县市建设一个县级服务网点,千池以上的乡镇建设一个乡级服务网点,百池村建设一个村级服务网点。我市要建设6个县级服务网点,100个乡级服务网点,300个村级服务网点。基本做到小问题不出村、大问题不出乡,使已建沼气使用率保持在90%以上。
三是大力推广秸秆沼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秸秆沼气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进而在全市稳步推进秸秆沼气的推广,以解决粪源不足对沼气建设的阻力,实现我市农村沼气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7、抓好农村经营管理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一是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的查处力度,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接待和案件查处工作;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对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案件实行责任追究,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二是做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及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做好农村财务执法检查和村干部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工作,开展清理化解村级债务工作,制止产生新的债务。
三是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完善农民负担监督体系,全面推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和农民负担群众监督员制度。加强对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管力度,对农民负担重、问题多、上访多的县(市)区和乡镇进行重点监控。强化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工作,扩大审计的范围和对象。
8、点面结合,继续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结合《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以县(市)区为单位,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
二是集中推进60个重点示范村建设。在已达标的重点示范村、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通过自愿申报,选择60个重点示范村,按照明确建设标准和奖补标准,实施整村达标验收和以奖代补的模式扎实推进,用一年的时间,达到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的标准要求,完成百村示范的跨越式发展任务。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970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3分钟,共有291位用户关注,38人点赞!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1991年为2.03%,1998年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1.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161页。)。因此,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三,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强调控制人口增长规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印度政府从“四五”计划开始重视人口问题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从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长率也相应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从1971年的24.8‰下降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计人口年增长率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人口及劳动力增长规模控制,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减轻就业压力和消除贫困。
二、印度的就业计划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种就业计划,努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尽管这些计划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还有差距,但积极作用是应予肯定的。
(一)经济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失业和就业不充分是印度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一开始起,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就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目标。
“三五”计划明确规定经济计划的长远目标:“最大限度地增加生产,充分就业,实现经济平等和社会公正,这些都是目前条件为人们所接受的计划目标。它们实际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国家须致力实现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目标,这些目标没有哪一个能在排除其他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发展计划必须对所有目标给予均等的重视(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一个五年计划》第28页。)。”印度经济计划的制订者认为,增加投资就会带来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因为当国民收入随着投资的扩大而增加时,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自动提高,就业便会扩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个五年计划至第5个五年计划中,虽然增加就业一直是这些五年计划的目标之一,但在每一个计划里却找不到为每个经济部门和地区所专门拟定的就业计划,以便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增加国民收入。之所以出现这一弱点,在于计划的制订者未认识到只有在选择了适当技术的情况下,投资和国民产值的增加才能相应创造出更大的就业。其结果就是五年计划关于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落空了,失业率随着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持续增加。例如,“一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仅2.9%,失业人数为530万人;“二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上升为3.6%,失业人数增加为710万;“三五”计划结束时失业率进一步上升为4.5%,失业人数达96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0页。)。
“六五”计划在就业政策的序言里承认:“在就业方面,情况远远不令人满意。过去10多年来,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人数大大增加。因此,我们的就业政策应当包括两个主要目标:通过提高有偿就业的增长率来减少就业不充分和减少通称为公开性失业的经常性失业。”“六五”计划开始时的失业总人数为1200万,“六五”计划预计在1980~1985年间将新增劳力3430万,计划新增就业3430万个,到该计划结束时的失业总人数仍为1200万。“六五”计划的就业目标总体上得到实现,到1985年3月第7个五年计划开始时,失业总人数为920万(注:但印度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失业总人数为1390万。见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2页。)。
“七五”计划改进了计划方法,在计划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门设想的就业增长指标,并预计在该计划期内的4756万个标准人/年的就业总需求中,有4036万个可望得到满足,即就业年均增长率为3.99%,那么,到“七五”计划结束时的失业率将仅为2.1%,失业总人数为722万。但鉴于80年代期间,劳动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而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55%,因此,失业人数增加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计划开始时印度的失业总人数为2800万左右。“八五”计划估计在1990~1995年间将新增劳动力3700万。因此,“八五”计划文件把该计划期间的就业增长率定为3%,以保证就业目标的实现。“八五”计划的前三年,就业人数增加了1878万人,这使1992~1995年的就业年增长达2%,但仍低于计划的年均增长率。“九五”计划把在增长过程中创造充分就业机会列为计划的一个基本目标,强调在高失业率和就业不足地区集中发展更多劳动密集型项目、部门和技术。同时,鉴于失业率很高和临时工不断增加,“九五”计划决定实施一个国家就业保障计划来增加穷人的就业机会。(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设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计划是印度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工具,在每个计划的文件中都把实现充分就业列为基本目标。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问题,前5个五年计划未对各部门、行业的就业增长作具体规划,而依赖于经济增长自动增加就业机会,其结果是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从第6个五年计划开始,计划文件对总的扩大就业目标进行了按部门的分割性规划,并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项目来增加就业,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减缓失业压力。但是“七五”计划和“八五”计划中都存在就业平均增长率高估的问题,实际就业年均增长率不仅低于计划指标,同时也低于新增劳动力的年增长率。这样,印度失业的总人数仍在不断扩大。尽管有这种问题,但总的失业率未出现明显上升,还略有下降,应该说经济计划对扩大就业所做的安排和相应的努力是有成效的。总的看来,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是印度经济发展计划的一个长期目标。
(二)乡村发展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印度政府还通过实施各种乡村发展计划来增加就业,因为印度最主要的失业者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要促进广大乡村的发展和消除贫困,给农村广大无业者或就业不充分者提供有偿就业机会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从第4个五年计划开始,就陆续在不同地区,不同范围内实施了多种乡村发展计划,以促进增加就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发展计划是一种综合性计划,它包括乡村和安全饮用水、道路设施建设等项目,还包括在乡村开展扫除文盲和进行技术培训、扩大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等内容,而不仅仅是安排有偿就业。在此我们主要对乡村发展计划中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进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制定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该委员会提出了农村电气化、修建公路和农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缓解农村的失业和就业不充分。该委员会还建议,应当最优先实施农村服务中心的计划,因为该计划有助于向工科大学生和技术人员提供就业或自我就业的机会。在1973年该委员会的报告发表以后,印度政府为提供就业和缓解就业不充分而实施了以下措施:1.农村工程计划。该计划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为重点,以此来缓解实施该计划地区的落后状况。2.边际农和农村劳动力计划。该计划是对农村的边际农等贫困家庭发放专项贷款,使之用于饲养家禽、养鱼、养猪和从事园艺之类的辅助性行业,扩大自我就业。3.小农发展机构计划。该计划通过相应机构向小农提供专项贷款,帮助他们采用最新技术开发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活动,以此减少季节性就业不充分。4.综合旱地农业开发计划。该计划开展土壤保护、土地开发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这些计划项目是劳动密集型的,据估算,每投资1000万卢比,就可为大约1.5万人提供就业,因此可为计划项目实施地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5.农村服务中心计划。该计划是向失业的大学毕业生和文凭持有者自谋就业提供援助,帮助他们在农村建立车间,从事农业机械的安装、维修、设备和零部件供应等等技术服务工作。援助对象主要是机械、农业、电机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6.地区发展计划。该计划带有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性质,它涉及到在10个大型灌溉工程地区建设足够的公路、综合市场等基础设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发展,也相应增加就业。7.为农村就业的现金计划。该计划对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护、造林、防洪、垦荒、养鱼业、饮用水和道路建设等各种劳动密集性和生产性的农村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该计划规定,在每个区设立的一个项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续工作10个月的就业,同时,与当地发展计划相一致,每个项目要生产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资产。上述各种农村就业计划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计划期间),仅中央政府就耗资17亿卢比,但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这些计划的缺点是“应急”性的和地区性的,缺乏总体规划和持久性。它们可以暂时性提供一些就业机会,项目完后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又恢复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积累的缓冲储备粮达2000多万吨,印度的粮食自给基本实现。在经济学家建议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赈计划,即用粮食来支付生活低于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劳动工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一是为农村地区的人们提供有偿就业的机会;二是增加生产和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新创社会财富,加强基础设施;三是利用过剩的粮食,开发国家的人力资源。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政府用粮食来支付在该计划项目中就业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资。中央政府以粮食的形式分配给各帮政府,以资助邦政府承担的正在进行的计划项目或一些特殊项目的资金,并授权由乡村自治会之类的基层权力机构来具体实施该计划。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间分配了270万吨粮食给以工代赈计划。计划实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劳动家庭和农村人口中的最贫困阶层;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业总共增加约10.9%,每户就业的平均人日数从计划实施前的403个提高到实施后的447个;创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性的项目,以工代赈所占比重为60%。以工代赈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印度政府决定继续在更大范围实施。从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赈计划更名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由印度中央政府发起组织并提供50%的援助。该计划设想每年为失业者和就业不充分者新增30~40亿个人日的就业机会,计划所包括的项目有:饮水井、社区灌溉井、村储水池、小型水利工程、农村道路、学校和乡村评议会议事场等基础设施。在“六五计划期间,中央和邦政府实际支出资金183.4亿卢比,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共创造就业17.75亿个人日,实现了162亿卢比的拨款指标和15~20亿个人日就业机会的预期目标。“七五”计划的拨款指标为248.7亿卢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亿卢比,邦政府支出123.6亿卢比,预计总共创造14.45亿个就业人日。据“七五”计划前4年的资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亿卢比,已创造了14.77亿个就业人日(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58页。)。可以说该计划的实施是较为顺利的。
印度政府还于1983年8月15日开始实施一个称为“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的新计划作为全国农村就业计划的补充。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计划的资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筹集。“七五”计划由中央部门提供174.4亿卢比资金,其目标是在此期间创造就业10.13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个人日。“七五”计划前4年实际支出了241.2亿卢比,共创造就业机会11.54亿个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总理宣布实施贾瓦哈尔就业计划。该计划是由现存所有农村工资性就业计划合并而来,这也就意味着全国农村就业计划和农村无地劳动者就业保证计划为贾瓦哈尔就业计划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间,该计划总支出共1107.2亿卢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亿卢比,占25.2%;用于乡村道路247.8亿卢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设166.0亿卢比,占15.0%;用于学校和社区场所86.8亿卢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亿卢比,占4.3%,其他项目280.0亿卢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共建成水井44.7万个;村落49,478个:建房148万间;学校16.8993万所;乡村道路67.4万公里;饮水井48.9万个;村庄储水池32.9万个;人工造林65.5万公顷。(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版,第367页。)目前,贾瓦哈尔就业计划仍是印度政府所实施的主要的乡村就业计划。
(三)各种扶贫计划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贫穷被界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状况。许多经济学家和组织对印度贫困范围进行了有价值的研究,尽管他们据以进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同,因而得出的关于印度贫困状况的看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即贫困是印度社会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同时也都承认,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政府实施各种扶贫计划,低于贫困线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开始下降,但穷人的绝对数仍在继续扩大。造成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穷人缺乏财产基础;穷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应低;个人收入分配严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贫困是一项涉及各个方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其中,解决就业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实施的扶贫计划中,都包括有关于扩大就业的安排。
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历来是印度经济计划的目标之一。“二五”计划说要改变低层人民的“状况”,“四五”计划又说要提高普通人和社会贫弱阶层的生活条件,特别是保证“就业和教育”。该计划还强调要实施“全国最低需求计划”以便改善较低收入阶层的条件。尽管如此,印度穷人的数量仍继续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贫困”的口号,从此把贫困问题提到了政府议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计划指出:“失业、半失业以及大量生产者缺少资源基础,特别在农业部门,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计划提出,“将对失业、半失业和大规模的贫困问题发动一场直接的进攻。”(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对“五五”计划一种有利的方法》,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23页。)“六五”计划为此目的制定了一个反贫困计划即“农村综合发展计划”。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基本战略是,通过促进贫困家庭的自我就业,以便随着生产资料的转移,使他们得到收入,帮助他们跨过贫困线。该计划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个区开始实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级补贴的办法,即遵循穷者最先受益原则,对部落民补贴资本成本的50%,边际农、农业工人和农村手工业者占33.3%,小农占25%,通过对这些家庭的投资,帮助他们实现或增加自我就业。所需经费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则来分担。“六五”计划期间为该计划实际支出166.1亿卢比,受益者总人数1656万。
“七五”计划期间该计划使1820万户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经费331.6亿卢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机构发放了537.2亿卢比定期贷款。这样,总共投入868.8亿卢比帮助1820万户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属于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间,该计划共支出391.9亿卢比,受益者为540万户,其中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为51%(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60页。)。
“八五”计划期间,通过加大对每户援助力度,帮助受援家庭跨过贫困线。具体措施一是把对每户家庭的投资额从过去的6000~8000卢比提高为12000卢比,二是实施“家庭信贷计划”,把金融机构对受援户的贷款额扩大为2000卢比~25000卢比,使之能够跨进贫困线。“九五”计划为了重新调整乡村发展计划的方向并加大其贯彻力度以减少农村贫困,“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战略重点从个人受益转向群体受益,同时延长高投资水平以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援助的内容扩展为培训穷人的技能和技术改进以及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注: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第九个五年计划建议报告》(1997~2002),转引自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页。)。总的看来,扶贫计划中的扩大就业措施不同于就业计划,它是通过援助贫困户使之逐步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自我就业和最终脱贫。而就业计划则是为失业者安排就业机会从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区别在于,扶贫计划有“治本”的作用,而就业计划更侧重于“应急”。两类计划同时实施,可收相互补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会保障体系
市场机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它带来的利益关系不平衡,必须由国家加以协调,这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国家利用自己的权力对国民收入进行宏观调控,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缓解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统、社会保险措施、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内容构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监督和指导下,由国家给予财政补贴,专门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业系统,即平价商店。印度现有45万多个平价商店,遍布全国各地城乡,包括边远地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也都开设有平价商店。按照规定,当局向低收入居民发放购物卡,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价商店购物。目前平价商店主要供应小麦、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种生活必需品,有的还供应茶叶、肥皂、火柴、食盐、豆类等重要生活品。为了保证这一系统的正常运转,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巨款进行补贴,仅粮食补贴一项,中央政府的支出已从1991~1992年度的285亿卢比增加为1997~1998年度的750亿卢比,1998~1999年度达900亿卢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经济调查》第67~68页。)。为了对公共分配系统进行监督,还专门成立了消费监督委员会。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统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欢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费者,也有利于生产者。因为通过该系统,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费者获得平价商品,另一方面使生产者获得政府的支持价格和稳定的国家市场。
(二)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
印度的社会保险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险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对工厂工人(20人以上的企业)和国家雇员,不包括小企业的工人和农业工人。其具体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法令中:
《雇员国家保险法》。1948年通过,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强制和捐助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为病、孕、伤工人提供医疗帮助,现金补贴,为死亡工人的亲属提供抚恤金,为接受保险者在死亡时提供丧葬费。《雇员准备基金和其他专款法》,1952年通过,主要内容是向企业雇员提供准备金、家庭养老金和保证金相联系的保险。《煤矿准备基金和奖金计划法》(1948年),专门解决煤矿工人的保险。《养老金支付条例》,1972年通过,为企业雇员提供养老金。家属抚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矿家属抚恤金计划》和《1971年雇员家属抚恤金计划》。在生育津贴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贴条例》以及各邦的相关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颁布了100多个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涉及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环境及人格保障等诸多方面,也是社会保险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农业工人的保障措施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839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21分钟,共有241位用户关注,58人点赞!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有关要求,现将省人民政府与xxx州人民政府、省人口计生委与xxx州计生委签订的2004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执行情况汇报如下,请省检查组考核认定。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执行情况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进展情况
2004年,中共xxx州委、州人民政府在中共xxx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口计生委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党委政府《决定》及中央、省、州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根本任务,以完成责任目标为中心,以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为核心,以实施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政策,抓好南部地区和北部山区人口控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为重点,认真落实“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制度,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强化孕前规范管理和服务,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
(一)省人民政府与州人民政府签订的责任目标执行情况
1、人口控制指标。出生率16.03‰,比控制数16.07‰低0.04个千分点。违法多生育人数118人,比控制数200人少82人。
2、投入指标。州委、州人民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省委、省政府《决定》的有关要求,州、县(市)、乡(镇)按2:4:2的比例,不断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并把各县市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到位情况纳入“黄牌警告”制度的重点考核内容。州级财政年初安排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700万元, 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州级配套经费100万元,教育“三免费”经费40万元。在下半年预算调整中,又增加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80万元,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州级配套经费220万元。除预算调整的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80万元尚待分配外,其余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并下拨到县市。州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经费780万元(不含“奖优免补”经费),与任务数780万元持平。内地7县市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配套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边疆6县州级全部承担),由于财政收入集中在年底等原因,可于12份全部拨付到位,并兑现到人。
3、农业人口独生子女领证情况。据统计,截止2004年9月28日,全州农业人口累计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户数为16816户,占农业人口一孩112081户的15%。2004年10月10日—11日,州人民政府又召开了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预计经过后3个月的努力,全州累计领证户数可达23196户,领证率达20.7%,比任务数20%高0.7个百分点。
4、“黄牌警告”制度执行情况。2003年州委、州人民政府严格执行州对县市、县市对乡镇的“黄牌警告”制度,州委、州人民政府在年初检查考核的基础上,下发了《关于对2003年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黄牌警告”考核情况的通报》。弥勒、元阳、金平3县在年底认真检查考核的基础上,对工作不力,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完成不好的12个乡镇给予了“黄牌警告”,并实行“一票否决”,推动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比任务数2个乡镇多10个乡镇。
(二)省人口计生委与州计生委签订的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1、为当地党委、政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正确决策方面做好工作。州计生委作为州人民政府主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强化调查研究,加强对县市工作的指导,为州委、州人民政府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正确决策方面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一是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全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三大重点,即采取超常规的办法,认真开展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抓好南部地区和北部山区人口控制,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力争使全州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或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提前实现州委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经过10年努力使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或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战略目标。二是建议州委、州人民政府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实施“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制度,严格考核奖惩。
2、积极争取工作条件。一是争取州委、州人民政府的支持,州级财政不断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州级财政对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由2003年的720万元增加到780万元(不含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配套资金),同时明确要求县市、乡镇要按4:2的比例加大经费投入,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争取州人民政府的支持,村级计划生育宣传员州级生活补贴,内地7县市由2003年的每人每月20元增加到每人每月30元,边疆6县由2003年的每人每月30元增加到每人每月40元,并按各县市村级宣传员的实际人数予以补助。三是在《x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暂行规定》下发后,积极向州人民政府反映,州人民政府决定除认真做好个旧、开远、蒙自、石屏4个省级试点县市的工作外,在全州其余9县全面实施这一奖励政策。四是针对州计生委人员偏少,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科未能单设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州人民政府的支持,在州计生委设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科,核定人员编制3人。五是积极争取州人民政府的支持,强化乡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开展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所规范管理达标活动,2004年州级财政安排160万元专项资金,为内地7县市乡级服务所购置更新设备。
3、计生委班子团结、求实、务实。2004年州计生委高度重视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开展团结干事思想教育活动,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正确把握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大局,随时保持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尽职尽责做好工作,形成了“团结、务实、廉洁、高效”的政风。
4、行风建设正常。按州委、州人民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建立了《xxx州计生委公开承诺制度》、《xxx州计生委科学民主决策制度》、《xxx州计生委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制度》、《xxx州计生委首问首办制度》、《xxx州计生委学习制度》、《xxx州计生委责任追究制度》。根据计生部门的特点,把行风建设作为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机关作风的有效方法,作为提高素质、树立计生形象的有效手段,作为促进职能到位,全面维护育龄群众身体健康的推进器。通过行风建设,服务广大育龄群众的措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收费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5、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一是在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上有新的突破,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有新的进展,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领证率明显提高;三是宣传教育的首位意识日益增强,宣传阵地不断巩固;四是计划生育科技工作有新的突破,服务站所的管理和建设得以加强;五是人口控制手段不断增强,违法多生育人数明显减少;六是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有新的突破,计划生育整体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
6、计划生育率91.5 %,比任务数90.5%高 1个百分点。
7、违法多生育118人,比控制数200人少82人。
8、“奖优免补”政策兑现率年底可达100%的目标任务要求。
9、避孕及时率68.5%,比任务数68%高0.5个百分点。
10、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资格认定、数据统计、资金运作符合工作规范。《x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x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实施细则》下发后,州计生委举办了全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培训班,组织全州计生系统干部职工学习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的有关文件和政策,明确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的对象和政策规定,部门职责和办理程序,下发了《关于建立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档案的通知》,建立了xxx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工作统计报表制度和资金管理办法。据调查,全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资格认定、数据统计、资金运作符合工作规范。
11、运用计算机“奖优免补”管理系统,对“奖优免补”工作进行个案管理。积极筹措资金,为全州142个乡镇配备了计算机,向省人口计生委购买了“奖优免补”计算机管理软件,组织各县市管理人员参加了省统一组织的培训。州、县、乡三级正按省级要求,运用计算机“奖优免补”管理系统,对“奖优免补”工作进行个案管理。
12、建立健全州县两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并正常运作。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管理,正按省级要求,建立州县两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
(三)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情况
1、奖励工作的开展情况。xxx州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始于2002年,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02年3月至2003年7月31日农村独生子女夫妇和双女结扎夫妇养老保险奖励阶段。州、县筹措资金527.5万元,为全州13个县市符合养老保险奖励条件的11847人办理了计划生育养老保险,一次性解决了2003年8月1日前全州农村独生子女夫妇和双女结扎夫妇的养老保险奖励问题。二是2003年8月1日至2004年5月31日实施《x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暂行规定》阶段。我州个旧、开远、蒙自、石屏4县市被列为省级试点县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全州实际,决定除认真做好4个试点县市的工作外,在全州全面实施这一奖励政策。到2004年5月31日止,4个试点县市共办理一次性奖励11289人,奖励经费564.3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286.255万元,州级资金115.0475万元,县级资金115.0475万元),办理教育“三免费”2948人,免费经费50.142万元;其余9个非试点县办理一次性奖励7095人,奖励经费354.75万元,办理教育“三免费”1849人,免费经费31.631万元。三是2004年6月1日以后实施《x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阶段。2004年6月1日—2004年9月28日,全州农业人口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户数为4534户,其中独男户2578户,独女户1956户。
2、2004年6月1日后省、州、县三级财政“奖优免补”经费实际到位情况。2004年省级财政已下达我州7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一次性奖励补助312万元,已从州级财政扶贫资金专户下拨到屏边、石屏、泸西、元阳、xxx、金平、绿春7县。因7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资金管理实行报帐制,州级要求各县在兑现一次性奖励前,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一次性奖励名单上报州计生委审核后,从州级资金专户中将配套资金下拨到各县,由各县汇总省、州、县三级资金后,兑现到人。其余6个非扶贫农业人口独生子女一次性奖励省级补助经费364.675万元,已从州级资金专户中下拨到各县市,2004年6月—9月的州级配套资金也已从州级资金专户中下拨到各县市。各县市正在筹措县级配套资金,开展兑现工作。2004年第一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生活补助专项经费254.27万元,2004年9月22日已下拨到各县市,目前已兑现2525人,占应兑现人数3826人的66%。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州委、州人民政府在今年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认真分析了全州的人口形势,决定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实行“黄牌警告”制度,严格考核奖惩,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明确要求各县市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牢固树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思想,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真正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位置,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重大问题时,实行人口与经济通盘考虑,综合决策。各县市按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加大了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力度,不少县市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带领计生部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为计生部门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了以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为主要内容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黄牌警告”和“一票否决”制度,为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证。
(二)早部署、早安排,确保全年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一是根据省人民政府、省人口计生委下达的责任目标,州人民政府和州计生委在年初及时将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实行政府对政府、计生部门对计生部门的双线考核,并同各县市签订了责任目标,明确了各县市政府和计生部门的职责。二是2004年2月25日,州委、州人民政府召开了由各县市和州级有关部门一把手参加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千方百计为计生部门解决一些计生部门自身不能解决的困难,为计生部门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三是2004年3月23日,州人民政府召开了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2003年工作的基础上,对2004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四是各县市紧紧围绕与州委、州人民政府签订的责任目标,及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基层,层层签订责任书。以完成责任目标为中心,以提高计划生育率和综合节育率为重点,狠抓避孕节育措施特别是长效节育措施的落实,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展顺利。
(三)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督查工作,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认真落实州委、州人民政府《关于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行“黄牌警告”制度的通知》,确保2004年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州委、州人民政府坚持每季度向各县市通报一次责任目标完成情况。2004年8月23日至29日,州人民政府又责成州计生委组织6个督查组,对全州13个县市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黄牌警告”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的督促检查,9月22日州委办公室、州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督查情况的通报》,明确要求各县市党委、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集中一定的物力、人力,对责任目标完成不好的乡镇、村进行具体的指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提高计划生育率、综合节育率、长效节育率、避孕及时率和一孩放环率五个核心指标,努力降低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加大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严格按照州委、州人民政府与各县市党委、政府签订的责任目标的要求,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加强对乡镇投入的督促检查,确保人均经费这一重点考核指标的完成。对省州下拨的各项专款要及进拨付到位,保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切实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加大督查指导力度,重点抓好“黄牌警告”制度中四项重点考核指标的落实。各县市党委、政府在督查工作结束后,根据督查组的反馈意见,查漏补缺,认真进行了整改,为全州责任目标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四)认真开展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千方百计提高领证率。2004年,州人民政府把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作为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把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纳入了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责任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各县市签订了责任目标。二是对2003年个旧、开远、蒙自、石屏4个省级试点县市在对象把握、审核把关、资金发放、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经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并同省人口计生委进行了结算。三是根据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设计印制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档案管理材料,要求各县市在今年9月30日前,组织完成2004年5月30日以前所有已办理奖励优待的独生子女家庭档案的建档工作。四是在2004年6月1日下午,省人民政府xxx省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州人民政府及时召开了全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对州、县市奖励资金的配套比例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建立了独生子女领证和奖励月报制度。在《x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实施细则》下发后,举办了全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培训班,提高了全州计生干部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五是州人民政府对各县市上报的2004年5月31日前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奖励名单进行了审核,并下拨了州级配套资金。兑现了2003至2004学年农业人口独生子女教育“三免费”经费。完成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生活补助对象的资格审查,2004年9月27日,州人民政府和蒙自县人民政府举行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生活补助首发仪式。六是针对全州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领证率较低的实际,2004年10月10日至11日,又召开了由各县市政府分管领导,计生局局长,统计、法规工作人员参加的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会议,对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市。
(五)强化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人口控制、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针对南部地区和北部山区计划生育基础较差,计划外生育率较高的实际,要求南部地区6县和北部山区乡镇要进一步抓好人口控制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过硬措施,控制早婚早育,抓死计划外多孩的控制和间隔年限不到的抢生,最大限度地减少计划外生育,全州违法多生育人数比去年明显减少。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生育管理工作,认真开展了国家九部委颁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若干规定》和《xxx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各县市积极为外出人员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并与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书,认真开展流入人口《婚育证明》查验工作,加大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为流入人员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
(六)强化宣传教育的首位意识,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 2004年,州人民政府狠抓了宣传教育工作,在《xxx日报》开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专栏,在xxx电视台、xxx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人口扫描》专题节目,广泛宣传人口国情,计划生育法律法规,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知识,宣传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反映全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动态信息。各县市围绕《xxx省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规定》的宣传贯彻,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咨询活动,印制了一大批计划生育宣传品,分发分送到育龄群众家中。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推进先进思想、文明观念、政策法规和科普知识进村入户。狠抓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和服务网络建设。对2002年、2003年州级筹措资金为13县市计划生育服务站配置的一批大中型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下发了《关于对内地7县市计生技术服务设备使用情况专项调查的通报》,充分肯定了内地7县市发挥配置设备的潜力,提高县级计生服务站工作的技术含量,为育龄群众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明确要求各县市要高度重视设备使用管理工作,注重人才培养和培训,加大新设备、新技术宣传工作力度,把设备利用与生育、节育、不育技术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和投资效益,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为降低生育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采取州县配套的办法筹措资金,为内地7县市乡镇服务所配备了一批急需设备。2004年5月,组织全州500多名计生服务人员参加了省人口计生委组织的全省计划生育技术人员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试。2004年6月,举办了全州计划生育服务站所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科技培训班,各县市计生局分管领导、科技管理人员、服务站站长、服务所所长共计170人参加了培训,为全州开展以技术服务为重点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打下了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别地方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视力度还不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形势的严峻性认识还不足。少数县市计生部门工作不够积极主动。
(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还有薄弱环节,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三)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励宣传工作还不够深入,尤其是面对面的宣传不够,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领证率不高。
四、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强化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牢牢把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大局,抓住州对县市、县市对乡镇实行计划生育“黄牌警告”制度的机遇,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把“黄牌警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加大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经费投入,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乡镇计生办和服务所工作人员,并切实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先进经验,积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起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优势互补、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教育等措施,解决人口问题。
(二)严格控制计划外生育,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将控制人口增长与扶贫开发、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并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和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孕前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基层管理服务制度,千方百计减少计划外生育,严格控制违法多生育。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严格按国家九部委颁布的有关文件和《xxx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综合整治。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流动人口认真进行清理,对违法生育的案件严肃查处。
21位用户关注
94位用户关注
9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