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结大全 > 小学总结
栏目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之分数大小的比较 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03 热度:29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之分数大小的比较

第1篇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之分数大小的比较 400字

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

⑦倍数比较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

⑧大小比较法: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

⑨倒数比较法: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

⑩基准数比较法: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比较。

第2篇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余数、同余与周期 400字

余数、同余与周期

一、同余的定义:

①若两个整数a、b除以m的余数相同,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②已知三个整数a、b、m,如果m|a-b,就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m),读作a同余于b模m。

二、同余的性质:

①自身性:a≡a(modm);

②对称性:若a≡b(modm),则b≡a(modm);

③传递性:若a≡b(modm),b≡c(modm),则a≡c(modm);

④和差性: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a-c≡b-d(modm);

⑤相乘性:若a≡b(modm),c≡d(modm),则a×c≡b×d(modm);

⑥乘方性:若a≡b(modm),则an≡bn(modm);

⑦同倍性:若a≡b(modm),整数c,则a×c≡b×c(modm×c);

三、关于乘方的预备知识:

①若a=a×b,则ma=ma×b=(ma)b

②若b=c+d则mb=mc+d=mc×md

四、被3、9、11除后的余数特征:

①一个自然数m,n表示m的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n(mod9)或(mod3);

②一个自然数m,_表示m的各个奇数位上数字的和,y表示m的各个偶数数位上数字的和,则m≡y-_或m≡11-(_-y)(mod11);

五、费尔马小定理:

如果p是质数(素数),a是自然数,且a不能被p整除,则ap-1≡1(modp)。

第3篇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约数与倍数 550字

约数与倍数

约数和倍数: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公约数的性质:

1、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公约数的约数。

4、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公约数乘以m。

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是:6,记作(12,18)=6;

求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

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8的倍数有: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第4篇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综合行程 350字

综合行程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第5篇 小学奥数数论知识点总结 550字

约数与倍数

约数和倍数: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

●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公约数的性质:

1.几个数都除以它们的公约数,所得的几个商是互质数。

2.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约数。

3.几个数的公约数,都是这几个数的公约数的约数。

4.几个数都乘以一个自然数m,所得的积的公约数等于这几个数的公约数乘以m。

例如:12的约数有1、2、3、4、6、12;

18的约数有:1、2、3、6、9、18;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有:1、2、3、6;

那么12和18的公约数是:6,记作(12,18)=6;

▶求公约数基本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先分解质因数,然后把相同的因数连乘起来。

2.短除法:先找公有的约数,然后相乘。

3.辗转相除法:每一次都用除数和余数相除,能够整除的那个余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

●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2的倍数有:12、24、36、48……;

18的倍数有:18、36、54、72……;

那么12和18的公倍数有:36、72、108……;

那么12和18最小的公倍数是36,记作[12,18]=36;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

1.两个数的任意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2.两个数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求最小公倍数基本方法:

1.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2.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第6篇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600字

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

基本概念与性质:

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常用方法:

①逆向思维方法:从题目提供条件的反方向(或结果)进行思考。

②对应思维方法:找出题目中具体的量与它所占的率的直接对应关系。

③转化思维方法:把一类应用题转化成另一类应用题进行解答。最常见的是转换成比例和转换成倍数关系;把不同的标准(在分数中一般指的是一倍量)下的分率转化成同一条件下的分率。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确定不同的标准为一倍量。

④假设思维方法:为了解题的方便,可以把题目中不相等的量假设成相等或者假设某种情况成立,计算出相应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调整,求出最后结果。

⑤量不变思维方法:在变化的各个量当中,总有一个量是不变的,不论其他量如何变化,而这个量是始终固定不变的。有以下三种情况:a、分量发生变化,总量不变。b、总量发生变化,但其中有的分量不变。c、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但分量之间的差量不变化。

⑥替换思维方法:用一种量代替另一种量,从而使数量关系单一化、量率关系明朗化。

⑦同倍率法:总量和分量之间按照同分率变化的规律进行处理。

⑧浓度配比法:一般应用于总量和分量都发生变化的状况。

第7篇 小学奥数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600字

鸡兔同笼问题

基本概念:鸡兔同笼问题又称为置换问题、假设问题,就是把假设错的那部分置换出来;

基本思路:

①假设,即假设某种现象存在(甲和乙一样或者乙和甲一样):

②假设后,发生了和题目条件不同的差,找出这个差是多少;

③每个事物造成的差是固定的,从而找出出现这个差的原因;

④再根据这两个差作适当的调整,消去出现的差。

基本公式:

①把所有鸡假设成兔子: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

②把所有兔子假设成鸡:兔数=(总脚数一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一鸡脚数)

关键问题:找出总量的差与单位量的差。

和差倍问题

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已知条件几个数的和与差几个数的和与倍数几个数的差与倍数

公式适用范围已知两个数的和,差,倍数关系

公式①(和-差)÷2=较小数

较小数+差=较大数

和-较小数=较大数

②(和+差)÷2=较大数

较大数-差=较小数

和-较大数=较小数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和-小数=大数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小数+差=大数

关键问题求出同一条件下的

和与差和与倍数差与倍数

植树问题

基本类型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两端都不植树在直线或者不封闭的曲线上植树,只有一端植树封闭曲线上植树

基本公式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1

棵距×段数=总长棵数=段数

棵距×段数=总长

关键问题确定所属类型,从而确定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第8篇 小学生奥数知识点学习方法总结 700字

当有人问及世界科学家爱因斯坦取得成功的奥秘时,他写下一个有名的公式: ω = _ + y + z。ω代表成功,_代表勤奋,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学习数学也是这样,对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来说,要想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是讲究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学好奥数呢?

1.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有指明外延的,有种概念加类差等方式。一个数学概念需要记住名称,叙述出本质属性,体会出所涉及的范围,并应用概念准确进行判断。

下面我归纳出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⑴阅读概论,记住名称或符号。

⑵背诵定义,掌握特性。

⑶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

⑷进行练习,准确地判断。

与其它概念进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2.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

公式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有的学生在学习公式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而有的学生却要反来复去地体会,才能跳出千变万化的数字关系的泥堆里。

我们介绍的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是:

⑴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

⑵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

⑶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

⑷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

⑸将公式中的字母想象成抽象的框架,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3.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一个定理包含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定理必须进行证明,证明过程是连接条件和结论的桥梁,而学习定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它解决各种问题。

下面我们归纳出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⑴背诵定理。

⑵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⑶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⑷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

⑸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

第9篇 小学一、二年级奥数知识点总结 1500字

空间与图形方面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我们设置了如下内容:如认识简单立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等现象,学会描绘物体相对的位置,会按一定的方法来数各种图形,会找到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图形的分割和拼组,简单的图形周长的计算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更高年级的几何学习打好基础。具体内容如下:

1、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了解它们的特点,并能知道它们的组成。

2、图形的计数: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怎样计数,主要内容包括数线段、三角形、长方形、小方块,掌握数图形的一般方法,并能数一些较复杂的图形。

3、图形的拼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剪、拼的办法来实现各种图形之间形状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一二年级的秋寒春暑四期都有不同侧重的锻炼。

4、图形的周长:在二年级春季时我们会提前学习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数与代数方面

数与代数在一、二年级的学习中占了很大比重,比如:认识万以内的数、找数的规律、奇数和偶数、速算和巧算、等量代换、简单的排列和组合问题、数的拆分、数字谜、数阵图、简单的周期问题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提高计算、估算的能力,开拓思维,培养学生多元化解答的数理逻辑发散思维。具体内容如下:

1、数的认识:主要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的组成,如何把数拆分,如何判断奇数和偶数等。

2、找数的规律: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能通过一列数来发现这一列数的规律,并能继续往下填写,还能发现简单数阵的规律。

3、速算和巧算:主要学习凑整法、带符号搬家、减法的巧算、找基准数等方法。

4、数字谜和数阵图: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巧填算符,会填三四位数加减法算式谜,能通过找简单的重叠数填数阵图。

5、简单的周期问题:这部分将引导学生提前学习有余数的除法,通过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周期问题。

6、另外:我们还会在一年级提前学习100以内进位加减法,在一年级升二年级时提前学习乘除法,整个代数方面我们会和学校教材紧密结合,即巩固基础又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方法

应用类题型的解答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而对于应用类题型解答方法的训练,需要从小培养。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我们就安排了大量的重要专题内容,如:两到三步应用题、简单的间隔问题(植树问题)、简单的年龄问题、排队与方阵、倍数问题、时间的计算、智力趣题等。通过这些应用题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如枚举法、画图法、假设法等。这些方法的积累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极其重要。

应用类题型专题主要内容包括:

1、在二年级秋季提前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类题型:让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如条件多余、重叠问题等。

2、简单的植树问题:主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间隔的变化,并能根据不同的间隔情况解答一些简单问题,为三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从一年级春季的引入到二年级寒假的拓展,层层深入。

3、简单的年龄问题:主要研究年龄差不变的问题。

4、排队与方阵:从一年级开始到二年级我们将从单列排队到方阵问题一一解答。

5、倍数问题:主要学习简单的和差和和倍问题,将在二年级寒假进行重点学习。

6、时间的计算:对时间的认识是学生在低年级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我们将在一年级秋季和二年级春季分两个层次来学习,前者学习钟表的认识,后者学习怎样计算单位内的时间。

7、数学方法的学习:如通过付钱的方法来学习枚举法,通过鸡兔同笼问题来学习画图法等。

第10篇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逻辑推理 500字

逻辑推理

基本方法简介:

①条件分析—假设法: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有与题设条件矛盾的情况,说明该假设情况是不成立的,那么与他的相反情况是成立的。例如,假设a是偶数成立,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了矛盾,那么a一定是奇数。

②条件分析—列表法:当题设条件比较多,需要多次假设才能完成时,就需要进行列表来辅助分析。列表法就是把题设的条件全部表示在一个长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别表示不同的对象与情况,观察表格内的题设情况,运用逻辑规律进行判断。

③条件分析——图表法:当两个对象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时,就可用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连线则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状态,没有连线则表示否定的状态。例如a和b两人之间有认识或不认识两种状态,有连线表示认识,没有表示不认识。

④逻辑计算:在推理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条件分析的推理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为推理提供一个新的判断筛选条件。

⑤简单归纳与推理:根据题目提供的特征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并递推出相关的关系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第11篇 小学奥数思维训练类型总结 800字

转化型

这是解决问题遇到障碍受阻时把问题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清楚,以利解决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通过该项训练,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如:某一卖鱼者规定,凡买鱼的人必须买筐中鱼的一半再加半条。照这样卖法,4人买了后,筐中鱼尽,问筐中原有鱼多少条?该题对一些没有受过转化思维训练的学生来说,会感到一筹莫展。即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只能复杂的方程。

但经过转化思维训练后,学生就变得聪明起来了,他们知道把买鱼人转换成1人,显然鱼1条;然后转换成2人,则鱼有3条;再3人,则7条;再4人,则15条。

系统型

这是把事物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或不同的角度去考虑的高级整体思维形式。在高年级除结合综合应用题以外还可编制许多智力训练题来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如:123456789在不改变顺序前提下(即可以将几个相邻的数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数,但不可以颠倒),在它们之间划加减号,使运算结果等于1oo。象这道题就牵涉到系统思维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把10个数看成一个系统,从不同的层次去考虑、第一层次:找100的最接近数,即89比100仅少11。第二个层次:找11的最接近数,很明显是前面的12。第三个层次:解决多l的问题。整个程序如下:12+3+4+5-6-7+89=100

激化型

这是一种跳跃性、活泼性、转移性很强的思维形式。教师可通过速问速答来训练练学生。如问:3个5相加是多少?学生答:5+5+5=15或5×3=15。教师又问:3个5相乘是多少?学生答:5×5×5=125。紧接着问:3与5相乘是多少?学上答:3×5=15,或5×3=15。通过这样的速问速答的训练,发现学生思维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灵活,越来越准确。

类比型

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个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这项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如:

①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吨、运来面粉多少吨?

②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运来面粉多少吨?

第12篇 小学奥数数论质数与合数问题考点总结 450字

小学奥数数论质数与合数问题考点解析:

某个质数与6、8、12、14之和都仍然是质数,一共有1个满足上述条件的质数.

考点:质数与合数问题.

分析:个位数的质数是2、3、5、7、9,大于10的质数的个位数一个不是0、2或5,是1、3、7或9;由于6、8、12、14是偶数,则这个质数的个位数一定为奇数,即为1,3,5,7,9.然后将它们分别与6、8、12、14相加进行验证排除即可.

解答:解:6,8,12,14都是偶数,加上的偶数质数2和仍然是偶数,所以不是2.

14加上任何尾数是1的质数,最后的尾数都是5,一定能被5整除.

12加上任何尾数是3的质数,尾数也是5;

8加上任何尾数是7的质数,尾数也是5;

6加上任何尾数是9的质数,尾数也是5.

所以,这个质数的末位一定不是1,3,7,9.

5加上6、8、12、14中任意一个数的末位数都不是5,而末位数是5的质数中,只有5是质数,

因此,只有5能满足条件,即一共有1个满足上述条件的质数.

故答案为:1.点评:明确除2和5以外质数的个位都是1,3,7,9,大于10的个位数是5数一定不是质数这两个规律是完成本题的关键.

第13篇 小学奥数公式总结 1300字

小学奥数常用公式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 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7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8、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9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10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三角形底=面积 ×2÷高

11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12 、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13、 圆形 s面积 c周长 ∏ d=直径 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14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5、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16、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17、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 和-小数=大数)

18、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 小数+差=大数)

19、植树问题 1 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就这样: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 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20、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21、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22、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23、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

24、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

25、利润与折扣问题 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 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 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第14篇 小学奥数数列规律填数规律总结 500字

1、顺等差数列,前一个数减去后一个数的差相等。例如:1,3,5,7,9,…

逆等差数列,后一个数减去前一个数的差相等。例如:10,8,6,4,2…;

2、顺等比数列,即前一个数除以后一个数的商相等。例如:2,4,8,16,32…;

逆等比数列,即后一个数除以前一个数的商相等。例如:1024,512,256,128,…;

3、兔子数列,即单数序号的数字与双数序号的数分别形成规律。

例如8,15,10,13,12,11,(14),(9)这里8,10,12,14成规律,15,13,12,11,9成规律;

4、质数数列规律,例如:2,3,5,7,11,(13),(17)....这些数学都为质数;

注意:一般考试只有以下一种情况,而且容易出现到小升初考试,要特别注意。

5、“平方数列”、“立方数列”等,

例如:平方数列:1、4、9、16、27、64、125、…

立方数列:1、8、27、64、81、256、625、…

6、相邻数字差呈现规律。

数字之间差呈现等差数列,例如:1、3、7、13、21、31、43、…

数字之间差呈现等比数列,例如:1、3、7、15、31、63、…

7、多个数字间呈现规律,(本题考查较少)

裴波那契数列,即任意连续两个数字之和等于第三个数字,

例如:1、1、2、3、5、8、13、21、34、…

任意连续三个数字之和等于第四个数字,

例如:1、1、1、3、5、9、17、31、57、105、…

第15篇 小学六年级奥数几何初步认识知识点总结 400字

一 、线和角

1. 线

_ 直线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_ 射线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长度无限。

_ 线段

线段有两个端点,它是直线的一部分;长度有限;两点的连线中,线段为最短。

_ 平行线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线长度都相等。

_ 垂线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线的长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2. 角

(1)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2)角的分类

锐角: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组成的角叫做平角。平角180°。

周角:角的一边旋转一周,与另一边重合。周角是360°。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之分数大小的比较 十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总结

最新加入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