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安全管理 > 安全操作规程 > 规程范文
栏目

识别规程5篇

更新时间:2024-05-15

识别规程

有哪些

识别规程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关键环节,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流程识别:确定生产步骤、操作顺序和质量控制点。

2. 质量管理识别:定义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和不合格处理程序。

3. 员工行为识别:设定员工行为准则、职业道德和职业安全规定。

4. 客户服务识别:建立客户服务流程、投诉处理机制和满意度评估标准。

5. 内部沟通识别:确立内部信息传递渠道、会议规则和报告格式。

6. 项目管理识别:规定项目启动、执行、监控和收尾的步骤。

7. 法规遵从识别: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合规要求和审计程序。

标准

识别规程的标准应当具备以下特性:

1. 清晰性:规程应明确无误,避免歧义,使员工能够准确理解并执行。

2. 实用性:规程应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便于操作,避免过于理论化。

3. 完整性:覆盖所有关键环节,无遗漏,形成完整的操作体系。

4. 灵活性:允许在必要时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变化和发展。

5. 可追踪性:每个步骤应有记录和追踪机制,以便于问题分析和改进。

6. 适应性:符合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确保企业的合法合规运营。

7. 持续性:定期评估和更新规程,保持其时效性和有效性。

是什么意思

识别规程的意思是指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通过对各项业务流程、管理活动和员工行为的系统梳理,制定出一套详细的操作指南和行为规范。这些规程不仅明确了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还设定了执行的标准和期望结果,旨在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产品质量,维护企业形象,同时也确保员工的安全和企业的法规遵从性。

在实际操作中,识别规程意味着需要深入理解业务本质,结合行业最佳实践,制定出既符合企业战略目标,又能满足员工需求的规程。它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随着市场环境、技术进步和企业内部变化,规程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保持其适应性和有效性。企业领导者应积极参与规程的制定,并确保所有员工理解和遵守这些规程,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卓越运营。

识别规程范文

第1篇 fn-510电缆识别及路径探测仪安全操作规程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安全操作要求

适用于公司电力电缆故障测试仪作业

2、工作前的注意事项:

2.1、使用电力电缆故障定点仪之前必须认真阅读该型号电力电缆故障定点仪的《使用说明书》、《维护保养说明》,熟悉电力电缆故障定点仪的一般结构、性能,严禁超性能使用。

2.2、必须在用户端发射信号,如果在变电室段发射信号,将在所有出线上均注入信号,造成无法区分目标电缆。

2.3、电缆带电,接线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或资格的电力工作人员操作。

2.4、接地钎位置的选择:为保证输出效果,应将接地钎打在距离管道5m之外,而且接地线应尽量和管道方向垂直。

2.5、如果零线在用户端不接地,则优先使用零线注入信号。

2.6、低压电缆的护层可能不连续,如果护层注入信号太弱,或探测过程中在电缆路径某处信号中断,可换用零线/地线进行注入。

2.7、由于所有出线的零线/地线或护层在变电室并联,所以其他电缆出线上会有部分电流被分流,也能探测到信号,但强度较弱,实际测试中应注意区分。

2.8、探测高压运行电缆时,如果使用卡钳耦合法接收不到信号或者信号很弱,说明电缆两端护层接地电阻过大,这时可通过护层注入。

2.9、探测单芯超高压运行电缆时,卡钳耦合法失效,可使用护层注入法。

3、发射机和接收机操作方法:

3.1、发射机

3.2、发射机三种输出方式:直连输出、卡钳耦合、辐射感应。

3.3、六种管线探测频率:500hz、1khz、8khz、33khz、66khz、99khz,其中500hz和1khz为复合频率,可配合接收机实现跟踪正误提示功能,还可用于管线智能鉴别。

3.4、输出方式选择:

3.4.1、直连法

在能够直接接触管线的连续金属部分时优先使用,适用于普通金属管道以及非运行电缆的探测。当用a字架查找管线接地故障时也使用直连法。

首先,操作面板右上角的输出选择按钮,将其设为按下状态、将直连输出线的插头插在接口板的“直连”输出口、两鳄鱼夹分别接管线和接地钎。

3.4.2、卡钳耦合法

适用于管线外漏,但无法(或不允许)接触其金属部分,而且管线两端都接地的情况,特别适用于电力电缆。

操作面板右上角的输出选择按钮,将其设备按下状态、将卡钳连接线的插头插在发射机接口板的“卡钳”输出口,卡钳卡主管线。

4、接收机

4.1、信号输入方式选择

4.1.1、内置线圈接收:一般管线探测时使用内置线圈接收信号,无需接任何外部传感器。

4.1.2、卡钳输入:主要用于电缆的唯一性鉴别。

4.1.3、听诊器输入:用于电缆鉴别。

4.1.4、查障a字架输入:a字架用于管线接地故障的查找。

4.2、接收频率选择

4.2.1、内置线圈接收

主动探测时由发射机主动向管线发射信号,接收机和发射机的频率必须一致。可选频率为500hz、1khz、8khz、33khz、66khz、99khz,其中500hz和1khz为复合频率,可进行跟踪正误提示。

4.2.2、卡钳输入

频率设定必须和发射机一致。可选频率为:500hz、1khz、8khz、33khz。其中500hz用于智能鉴别,其他频率用于电流测量。

4.2.3、听诊器输入

接收机直接识别听诊器类型并选择频率,无需人工选择。注意听诊器的频率类型必须和发射机频率一致(只能为1khz或8khz两种频率)。

4.2.4、查障a字架输入

接收机直接识别并设定为“查障”频率,无需人工选择。注意发射机应工作在直连输出并设为“查障”频率。

4.3、接收模式选择

在线圈接收方式下,按“模式”键选择接收模式。外传感器输入方式下不需要选择。主动探测时智能宽峰,能够进行左右方向指示。在500hz、1khz频率下,还能进行跟踪正误提示。

4.4、增益调整

当信号幅值在40%~80%之间时增益比较合适,否则应做适当调整。

4.5、标定

在管线探测时使用跟踪正误提示功能,以及使用卡钳进行智能鉴别时,接收机实时测量电流的相位,并于目标管线的电流相位进行比较。管线探测的标定仅适用于500hz和1khz,智能鉴别的标定仅适用于500hz。在对另一条管线探测或鉴别时,必须针对需要测试的目标管线重新进行标定。

5、电缆探测的信号发射方法

5.1、非运行电缆的信号发射方法

5.1.1、芯线--大地接法

芯线--大地接法是对离线电缆(退出运行部带电电缆)进行路径探测和鉴别的最佳方式。

将电缆金属护层两端的接地线均解开,低压电缆的零线和地线的接地也应解开,将发射机的红色鳄鱼夹夹一条完好芯线,黑色鳄鱼夹夹在打入地下的接地钎上。在电缆的对端,对应芯线接打入地下的接地钎。

尽量使用接地钎,而不要直接用接地网。至少在电缆的对端必须用接地钎,接地钎还需要离开接地网一段距离,否则会在其他电缆上造成地线回流,影响探测效果。

5.1.2、护层—大地接法

将电缆近端的护层接地线解开,低压电缆的零线和地线的接地也应解开,对端的电缆护层保持接地,信号加在护层和接地钎之间(不可使用接地网),电缆相线保持悬空。

5.1.3、相线—护层接法

发射信号加在电缆一相和护层之间,对端相线和护层短路,护层两端保持接地。

5.1.4相间接法

发射信号加在电缆两相之间,电缆的对端两相线短路。

6、发射频率选择

6.1、对于一般电缆的探测,除非采用相间接法,均推荐使用1khz频率。其频率较低,传播距离长,且不容易感应到其他管线上、再者接收机对1khz信号的接收效果要强于500hz,抗干扰能力较强,较易分辨。

6.2、对于长距离电缆(长于2-3km),如果使用1khz信号,在较长距离处会有较大衰减,信号不易接收,相位也会发生偏移。故测长距离电缆推荐使用500hz发射信号。

6.3、500hz和1khz为复合频率信号,接收机能够进行跟踪正误提示。

6.4、使用相间接法时,应优先采用高频(8khz或33khz)。

7、运行电缆的信号发射方法

7.1、卡钳耦合法

电缆护层两端必须良好接地,否则耦合电缆随接地电阻的增大而减小。两端未接地,或电缆护层中间断开,不能使用卡钳耦合法。

7.1.1、卡住电缆本体

本方法适用于普通三相统包运行电缆的探测。发射机输出接卡钳,将卡钳卡住电缆本体(注意不能卡接地线以上部分)。

7.1.2、卡住电缆护套接地线

本方法适用于超高压单芯运行电缆的探测。

7.2、零线/地线/护层注入法

这是一种对运行中的低压电缆进行探测的方法,因为许多低压电缆的护层不做接地,或护层不连续,或接地不够良好,无法使用卡钳耦合法。

在用户端,将发射机的红色鳄鱼夹接零线,黑色鳄鱼夹接打入地下的接地钎。

第2篇 维修企业危险源识别规程

1 目的为了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有效控制作业场所和生产过程中物和环境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评价和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确保职工的安全健康与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管理制度。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生产活动中危险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活动。3 相关文件和术语3.1 相关文件3.1.1 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3.1.2 原冶金部《冶金企业危险源(点)分级控制和管理暂行办法》3.2 术语3.2.1 危险源(点)是指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死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部位和管理部位。4 管理内容与要求4.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4.1.1 危险源识别按作业场所、设备、岗位进行辨识,并结合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和资料、询问和访谈等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4.1.2 危险源辨识条件4.1.2.1 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正常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异常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紧急态:指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情况。4.1.2.2 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4.1.2.3 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4.1.2.4 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4.1.3 危险源辨识依据4.1.3.1 有发生爆炸危险的场所;4.1.3.2 提升系统有危险的场所;4.1.3.3 有被车辆伤害的场所;4.1.3.4 有高空坠落危险的场所;4.1.3.5 有触电伤害危险的场所;4.1.3.6 有烧伤、烫伤危险的场所;4.1.3.7 有烧伤、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危险的场所;4.1.3.8 有落物、飞溅、滑坡、坍塌、压埋、淹溺等危险的场所;4.1.3.9 有被碾、绞、挂、夹、刺和撞击等危险的场所;4.1.3.10 其它容易致人伤害的场所。4.2 风险评价方法4.2.1 风险评价方法采用“危险指数评价法”。4.2.2 判定准则4.2.2.1 危险性指数大于320的,确定为a级;4.2.2.2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160,但小于等于320的,确定为b级;4.2.2.3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70,但小于等于159的,确定为c级;4.2.2.4 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20,但小于等于69的,确定为d级;4.2.2.5 危险性指数小于20的,危险性不大,不列入等级。4.2.3 判定方法:作业危险性是下列三个因素的乘积: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e;事故的可能后果----c;危险指数----w=l×e×c4.2.3.1 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l

数值

完全预料到

10

相当可能

6

不经常,但可能

3

意外,很少可能

1

可以设想,但极少可能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上不可能

0.1

4.2.3.2 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态(e)

e

数值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6

每周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3

每月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2

每年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1

极难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工作

0.5

4.2.3.3 事故的可能后果(c)

现象

可能后果

数值

大灾难

多人死亡

100

灾难

数人死亡

40

非常严重

一人死亡

15

严重

严重致残

7

重大

手足轻伤

6

较大

受伤较重

3

引人注目

轻伤

1

4.2.3.4 危险指数评价(w)

w

评价

危险源等级

>320

极危险

a

160-320

高度危险

b

70-159

很危险

c

20-69

可能危险

d

<20

不定级

4.3 风险控制4.3.1 风险控制原则: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风险消除的原则,然后在考虑风险降低的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或财产的潜在的严重程度),将使用个体防护措施做为最后的手段。4.3.2 a级危险源4.3.2.1 对评价出的a级危险源,各单位要分析原因,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4.3.2.2 对于存在技术、资金问题的a级危险源,机动科、技术科等职能部门应将分期列入当年或来年的管理方案进行整改。4.3.2.3 安全科和所在车间分别建立a级危险源(点)登记台帐。4.3.3 b级危险源4.3.3.1 从改善风险控制效果出发,可考虑制定目标、管理方案。4.3.3.2 所在车间建立b级危险源(点)登记台帐,安全科备案。4.3.4 c、d级危险源(点)由所在作业区(班组)建立危险源(点)登记台帐,所属车间和安全科备案。4.4 危险源(点)的编号和标志4.4.1 编号4.4.1.1 a级危险源为:wa1,wa2,......。4.4.1.2 b级危险源为:wb1,wb2,......。4.4.1.3 c级危险源:wc1,wc2,......。4.4.1.4 d级危险源为:wd1,wd2,......。4.4.2 标志4.4.2.1 以标牌为标志。a、b级危险源必须设立醒目的危险标志并悬挂在明显位置,以便提示。4.4.2.2 标志内容及要求(1) 标牌内容要有名称、编号、级别、危险因素、监控单位、负责人、监控标准,要有必要的警示标志和相应的补充标志,并写清注意事项(提示)。详见图一。(2) 标牌大小和形状为:500mm×650mm左角绘有警钟的长方板(3) 标牌背景色a级为红色、b级绿色c级黄色字体为白色,d级为白色,字体为黑色。图一:名称 :编号:范围:危害:责任者:注意(提示):(4) 危险区域标牌应设在危险区域附近醒目的地方,固定要牢靠。(5) 危险区域标牌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如发现有变形、破损或变色时,应及时修整或更换。4.5 危险源(点)的分级管理要求4.5.1 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首先要针对危险源潜在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危害程度制定相应的控制对策和控制措施。4.5.2 a、b级危险源由各车间主管安全的领导组织工艺、设备、安全等专业人员,定期检查测定和评价,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并将检查情况报安全科。4.5.3 c、d级危险源由各作业区(班组)组织专业人员定期检查评价,每月进行一次,并向车间安全管理人员汇报。作业区(班组)建立检查台帐。4.5.4 各车间必须制订[危险区域管理分析控制图表]。严格按照危险区域统计台帐、危险区域危险因素分析监控表、危险区域岗位检查表上的要求认真检查,如实填报和汇总。4.5.5 根据安全生产责任制“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危险区域各自负责控制管理,各级的危险区域均由所属业务主管部门严格控制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安全科负责监督。4.5.6 危险区域升降级及增减4.5.6.1 当危险区域潜在危险性增加或减少时,应按照“危险区域的等级划分”程序办理升级或降级,经安全科认可后,更换相应等级的标志牌。4.5.6.2 由于工艺的改善,新增作业设备的岗位或设备腐蚀、磨损、环境的变迁等,出现新的危险区域均应按“危险区域的辨识和等级划分”的程序办理增加,并同时增加相应的标志牌。由于工艺改善消除危险区域时,应经安全科验收、认可后予以取消并摘除标志牌。4.5.6.3 原危险区域的标志牌及各种记录可暂不更换,各车间在统一更换标志牌和记录时再予以变更。4.5.7 危险源(点)实行逐级检查考核制度,检查结果与奖惩挂钩,并纳入安全竞赛评比内容。4.5.8 各班组对本组辖区的危险源(点),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时检查,记录清楚,并作为班组岗位安全标准化达标与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之一。4.5.9 公司每季度对a级以上危险源(点)检查一次;各(车间)主管领导组织专业人员对本车间b级以上危险源(点)每月检查一次;各作业区组织对本区域内的危险源(点)每周检查一次;班组长及岗位人员对本区域内的各级危险源(点)每班至少检查一次。4.5.10 各单位要本着隐患整改“五到位”的原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或限期整改。对确属本车间(作业区)、班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5 产生记录5.1 zhb-jc-04-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5.2 zhb-jc-04-2 a级危险源登记表;5.3 zhb-jc-04-3 b级危险源登记表;5.4 zhb-jc-04-4 c级危险源登记表;5.5 zhb-jc-04-5 d级危险源登记表。

第3篇 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规程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很突出,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当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场所工作,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高气压与低气压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爆破作业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油漆、涂料作业产生的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铅、汞等重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工作场所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较大。

二、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应从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方面:

(一)在施工前辨识。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如冬雨期施工和临时性作业、紧急状况、事故状况)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二)锦州项目部职业危害辨识

(1)工作环境:山体塌方、泥石流、自然灾害、气象条件、抢险救灾等;

(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

(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4)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

(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三)在施工过程辨识。(1)项目经理部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确定防控的重点。

(2)当施工设备、材料、工艺或操作规程发生改变,并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浓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项目经理部应重新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和评价。

(3)建立施工项目从事有毒有害工种作业和危险作业的人员清单,目前防止患有不适宜疾病的人员从事高处,保护有毒有害工种人员免受或减轻职业病伤害。列入清单的人员是职业健康重点管理的人员。人员范围应包括油漆工、电焊工、水泥搅拌工、倒灰工、喷砂工、切割工、高噪音设备操作工、塔吊司机、登高架设工、起重机械安拆等。

三、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建筑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分为三级防控措施:一级预防包括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三同时审查、工程技术控制措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岗前体检和个体防护、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级预防包括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要及时调离岗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包括发现职业病患者后进行及时治疗,减少伤残和死亡。显然,安监部门的主要是做好一级预防。具体控制措施有:

(1)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体系及实施细则,明确有关部门的职业病防治责任。

(2)加强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建设。要逐步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才,配备必要的职业危害检测检验设备和职业安全监管装备。

(3)落实建筑企业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有关规章制度,定期为施工人员开展职业健康体检,保存体检记录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包括:职业健康重点人员名单、体检人员台账、体检表等。对患有禁忌症的人员应禁止从事所禁忌的工作。项目部职业健康重点人员名单、体检人员台账等应按要求上报主管部门备案。并为施工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

(4)参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本项目部的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摸清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项目部进行职业危害申报,提高其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

(5)对有毒有害工种作业人员(包括油漆工、电焊工、水泥搅拌工、倒灰工、喷砂工、切割工、高噪音设备操作工),作业前应进行职业危险告知,讲清从事工种作业有可能带来的职业健康危害以及必要的防护措施。必要时应在职业危险场所设立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职业危害告知也可体现在职业健康培训和安全交底中。

(6)项目部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组织,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及时修订。

(7)制订和实施项目部职业健康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

(8)项目部应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有害作业场所的从业人员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有检测、检查记录。

(9)对登高作业人员、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按照上级《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规定,发放、使用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发放记录。

当前,职业安全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形势十分严峻,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要远大于职业病报告的人数。建筑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他们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为有效控制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各级安监部门必须科学、全面、准确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工作,为下一步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煤建筑安装公司何家堡项目部

2022年3月30日

第4篇 压力加工危险因素识别规程

压力加工是机械制造的基础工艺之一,在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压力加工工艺亦称锻压工艺,即利用压力机和模具,使金属及其他材料在局部或整体上产生永久变形。压力加工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弯曲、胀形、拉伸等成形加工,挤压、穿孔、锻造等体积成形加工,冲裁、剪切等分离加工,以及成形结合、锻造和压接等组合加工等。它是一种少切削或无切削的加工工艺。由于压力加工效率高、质量好、成本低,它广泛应用在汽车、电气和航天航空等生产部门。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采用锻压工艺取代机械切削加工工艺,使锻压机械在机床中的比例增大,其中,以曲柄压力机的数量和品种最多。压力机(包括剪切机)是危险性较大的机械,通常被称为老虎机,发生操作者的手指被切断的数字是惊人的。压力加工的人身安全受到关注,一直是劳动安全工作比较突出井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从劳动安全卫生角度上看,压力加工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噪声和振动对作业环境的影响,以及机械危险对操作者的伤害,其中以机械伤害的危险性最大。

1.噪声危害

压力机是工业高噪声机械之一。其噪声主要是机械噪声,噪声来自传动零部件的摩擦、冲击、振动,离合器结合时的撞击;工件被冲压时的噪声,以及工件及边角余料撞击地面或料箱的噪声等。现在比较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一是给传动系统加防护罩,可使噪声级下降5~8db;二是作业人员佩戴听力护具,例如耳塞、耳罩等耳部防护用品,可以大大减少噪声对听觉的危害。

2.机械振动危害

机械振动主要来自冲压工件的冲击作用,尤其是手持工件操作时,手和臂受振更甚。人体受到的影响表现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长时间处于振动环境中,人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感到厌烦,注意力难以集中,操作动作的准确性下降。冲击振动还会导致设备的材料疲劳,连接松动,并使周围其他设备的精度降低。

3.机械伤害

压力机在冲压作业过程中,使人员受到冲头的挤压、剪切伤害的事件称为冲压事故。冲压事故发生频率高、后果严重,是压力加工最严重的危害。机械伤害还包括与其他运动零件的接触伤害、冲压工件的飞击伤害等。

第5篇 物业公司安全危险源识别规程

一、危险源定义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一、职业安全类

保洁类

1. 消杀工作防止中毒;

2. 清洁光滑作业面防止摔伤;

3. 高空或离开地面作业时防止坠下(如:清洁外墙等);

4. 绿化工作时防止被植物或工具刺伤、割伤;

5. 搬运物件过程防止身体伤害(如:磕伤、扭伤、砸伤等);

6. 恶劣天气情况下保洁作业防止身体伤害(如:酷暑、寒冬、雷电、台风等天气);

7. 在汽车道、车辆出入口保洁作业防止身体伤害;

8. 清洁下水管井等密闭管井防止缺氧和中毒;

9. 在工程现场工作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坠物、扎脚等)

10. 防止工作现场因产生噪音、污染、有害气体等对身体的伤害;

11. 防止在保洁工作时触电(如:清洁开关面板、插座、灯罩等);

12. 高空通道使用护栏防止坠下。

保安类

1. 训练时防止身体伤害;

2. 与客户、外来人员等发生肢体接触时防止身体伤害;

3. 恶劣天气情况下执勤防止身体伤害(如:酷暑、寒冬、雷电、台风等天气);

4. 搬运物件过程防止身体伤害;

5. 在汽车道、车辆出入口执勤防止身体伤害;

6. 使用防卫武器时防止伤及他人和自己;

7. 进行意外抢险工作时防止身体伤害(如:灭火、制止罪犯等);

8. 使用巡逻车辆时防止意外发生(如:自行车、摩托车、电瓶车等)。

9. 在工程现场工作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坠物、扎脚等);

10. 车场岗位穿着反光衣。

维修类

1. 特种作业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电焊、气割等);

2. 使用作业工具防止被刺伤、割伤、擦伤;(如:刀、铁锤、砂轮机等)

3. 高空及离开地面作业时防止坠下(如:更换楼顶灯、路灯等);

4. 检修电器、机械设备时防止身体伤害;

5. 防止劳动防护用具破损失效;

6. 恶劣天气情况下作业防止身体伤害;

7. 搬运物件过程防止身体伤害;

8. 在无通风情况的密闭管井中作业防止缺氧和中毒。

9. 在工程现场工作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如:坠物、扎脚等)

二、消防管理类

1、 家庭类 :煲汤等忘记关火、燃放爆竹、烟头乱扔、阳台堆放易燃杂物等、儿童玩火、煤气泄漏、住户装修没有配置灭火器。

2、 电气类:电气线路短路、电气设备过载、补偿电容起火、使用电焊时没有在附近配置灭火器。

3、 设备类:发电机柴油箱没有接地、设备房有易燃易爆物品、消防报警系统故障。

4、 其他类:消防栓等设施完好性、灭火器配置情况、室外煤气泄漏、灭火方法不正确、氧气乙炔瓶间隔距离不够、小区内山体公园没有设置消防水和报警装置。

三、车辆管理类

1、 停车场设施:道闸(失灵、误操作、无防砸车装置)、出入口活动地桩(没有设置、没有使用、地桩上无反光纸或反光漆、地桩强度不够)、车场周边没有防止强撞装置和没有形成闭环、交通设施(反光镜、减速坡)设置不够或不合理、刷卡设备位置设置不合理、车库出入口排水沟雨篦子不牢固、露天车场出入口没有制作雨雪棚、车库上端管道滴水、渗水到车场。

2、 车辆交通标识:路口配置禁停、限速、限高、导向、分道行驶、人车分行、禁止尾随、转向、价格公示标志、障碍物使用反光标识、车场内雨水管的保护、车辆流向设置不合理性。

3、 车位:车位位置设置不合理、倒车架位置、车位设置编号、车位朝向影响住户、小车位没有标识。

4、 人员操作:安全员指挥不当、车辆进出没有检查(进入车辆车况检查、进入危险品、外出可疑物品、无牌车辆进入)。

5、 车辆停放:占道停放、跨位停放、占位停放。

6、 停车场环境:车场灯光太暗、入口光线太强影响司机视线。

7、 车辆防盗:收发卡、收发票管理、车辆出入口岗流程合理(验卡票后放车)。

四、公共区域安全类

1、 各类安全提示标识;

2、 路灯/草坪灯柱松动、路灯/草坪灯罩松动或破裂、电线裸露;

3、 井盖、地面不平或易滑地面、不合适的路障;

4、 娱乐设施松动、娱乐设施尖角或局部变形、休闲椅凳松动或尖角;

5、 公共场地临时施工防护、工具/材料等高空搬运、不适当的楼梯扶手或护栏、公共场所照明度;

6、 工具、材料等高空坠落、阳台花盆等物品坠落、病虫害枝、枯枝等意外坠落伤人、带刺绿化植物对人员的伤害、植物发出的气体对人体造成不良感受、特殊季节的台风、暴雨引起的物品坠落等;

7、 电梯轿厢安全呼救按钮、轿厢照明、电梯困人、电梯保养或维修时的防护栏及提示标识;

8、 水景区域救生圈、水池边缘/池壁设置防滑、防护栏、召援电话、水景灯使用安全电压、防水性。

五、泳池安全类

1、 安全提示标识包括禁止有心脏病、酒后、有传染病的人员游泳的标识等;

2、 易滑地面、泳池公共照明度包括池底照明、池底照明防水性;

3、 泳池池水清晰度及酸碱度、水质符合国家规定;

4、 救生员责任心、泳池池底及池边设施尖角、泳池吸管及吸杆摆放位置不适当、冲凉房易滑地面、喷淋头牢固性、冲凉房灯罩松脱;

5、 使用人员需要有健康证、泳池按规范配置浸脚池、喷洒装置、四周封闭;

6、 严禁跳水、追打、深水区与浅水区、水深、救生圈、救生杆、救生员比例、救生员的了望台设置能有效观察泳池情况

六、治安类

(一)入室盗窃

1. 作案人员:(窃贼可能利用各种身份进行伪装)

1) 住宅区内:租户;家政;装修;无业人员;内盗。

2) 住宅区外:废品收购;维修人员;访客。

2. 作案工具:扳手;钳子;铁棍或无作案工具。

3. 作案方式:踩点;潜伏;实施;潜逃。

4. 作案时间:家中无人;夜晚睡觉。

5. 盗窃物品:现金、首饰等贵重物品;家具、电器。

6. 安全死角:

1) 房屋本体:屋面;阳台;窗台;空调架;空置房。

2) 公共区域:管道井;乔灌木树丛;消防楼道;设备机房。

7. 防范措施:

l 人防:人员、物品的进出登记;巡逻路线、周期;防范技能;责任心。

l 物防:围墙;入户门、窗;防盗门、窗花;保险柜。

l 技防:闭路电视;室内、外红外报警;智能门禁。

l 其他:安全宣传。

8. 补救措施:报警;保护现场;安全宣传;消除隐患。

9. 提示:

(1) 对装修、维修、家政、经商、送货、访客、废品收购等外来人员,确认身份后进行登记管理,有条件的情况下凭出入牌进出;

(2) 保安员尽量多的记忆住户情况;

(3) 家具、电器、施工工具等大件物品进行进出登记;

(4) 建立、更新租户档案;

(5) 对装修人员留宿进行管理;

(6) 巡逻路线要覆盖治安死角,巡逻频度根据危险程度确定;

(7) 制定入室盗窃应急预案,进行岗位协防演练;

(8) 消除脱岗、睡觉等现象;

(9) 巡逻路线、开门密码、住户资料等注意保密;

(10) 非主要路口封闭或定时开放;

(11) 管道井、天面等死角尽量封闭;

(12) 提醒住户采取家庭防盗措施,如安装防盗门、窗花、妥善保管家中财物;

(13) 夜晚巡逻提醒住户关窗;

(14) 防止尾随;

(15) 定期检查智能化设施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16) 提醒住户正确使用家庭红外报警;

(17) 发生盗窃,注意保护盗窃现场的痕迹和证据。

(二)公共设施盗窃

1. 作案人员:装修;废品收购;假冒身份。

2. 作案方式:踩点;实施;潜逃。

3. 盗窃物品:

1) 公共设施:金属器件;电气器、配件;小型雕塑;名贵花草。

2) 他人物品:晾晒衣物;临时放置的物品。

4. 防范措施:

1) 人防:小区出入路口;巡逻路线、周期;责任心(睡觉、脱岗)。

2) 物防:围墙;路桩。

3) 技防:闭路电视;智能门禁。

4) 其他:安全宣传。

5. 补救措施:报警;保护现场;安全宣传;消除隐患。

6. 提示:

(1) 确定公共区域的保护对象;

(2) 保护对象的附近有无监控设施;

(3) 公共区域巡逻路线覆盖保护对象;

(4) 签到点、巡逻频次根据危险等级设置;

(5) 路口岗位对进出物品进行检查;

(6) 人流出入口可考虑加路桩限制人力车通行。

(三)抢劫

1. 作案人员:无业人员;假冒身份。

2. 作案方式:踩点;实施;潜逃。

3. 作案工具:摩托车或无作案工具。

4. 治安死角:偏僻路口、道路;室内。

5. 防范措施:

1) 人防:进、出登记;巡逻路线、周期;防范技能。

2) 技防:室内对讲。

3) 其他:安全宣传。

6. 补救措施:报警;保护现场;安全宣传;消除隐患。

7. 提示:

(1) 采取公告、警示牌、宣传手册等加强宣传;

(2) 注意观察可疑人员;

(3) 限制无牌摩托车进入小区。

(四)肢体冲突

1. 一般情况:其他人员和保安员肢体冲突;其他人员之间肢体冲突。

2. 提示:

(1) 肢体冲突的诱因有醉酒、积怨、情绪激动等;

(2) 和客户频繁接触的岗位安排有沟通技巧的安全员;

(3) 制订肢体冲突应急预案(消除误解;保持克制;劝阻隔离;多岗协同;回避危险等);

(4) 对进出小区的各类人员一视同仁;

(5) 控制事态,及时报警;

(6) 可能出现争执时,要主动回避。

《识别规程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