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内控制度常常面临一些常见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源于制度设计、执行或是监督层面。以下列举了几类典型的问题:
1. 制度不完善:企业可能缺乏全面、系统的内控制度,导致在具体操作中无法提供清晰的指导。
2. 执行力度不足:即使有完善的制度,但如果员工未充分理解和遵守,或者管理层未能严格执行,也会削弱内控制度的效果。
3. 监控不力: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可能导致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
4. 制度更新滞后:随着业务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原有的内控制度可能不再适用,但未及时进行修订。
5. 内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准确,可能影响内控制度的执行和效果评估。
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需要依据以下标准:
1. 制度完整性:建立涵盖所有关键业务流程的内控制度,确保无遗漏。
2. 明确性与可操作性:内控制度应明确、具体,易于员工理解和执行。
3. 执行与监督:强化执行力度,通过定期审计和内部检查确保制度落实。
4. 动态调整:定期评估内控制度的有效性,适时进行更新和完善。
5. 沟通与反馈: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意见。
内控制度常见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我们需要:
- 对现有内控制度进行全面审查,查找漏洞,确保其覆盖所有重要业务领域。 - 提高制度的可理解性和执行性,通过培训和指导帮助员工理解和执行内控制度。 - 加强内部审计和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违反内控制度的行为。 - 面对业务变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保持制度的灵活性,适时调整更新。 - 建立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透明度,同时鼓励员工参与内控制度的改进。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不断提升内控制度的质量,增强其对企业运营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在实际操作中,管理者需密切关注这些环节,不断优化和完善内控制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第1篇 内控制度常见问题规程
1.什么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靠组织的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现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合理地保证:
⑴ 经营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⑵ 财务报告的何信性;
⑶ 以有关法律、规章的遵循性。
这些听起来可能很复杂,但是如果董事会、高级主管甚至部门主管能合理地保证:
⑴ 理解组织、分部与部门的预期经营目标;
⑵ 报出的财务状况或月份预算报告包含有可靠的数据及;
⑶ 有关法规的遵循情况,那么; 内部控制被认为是有效的。
2.职责分离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吗
内部控制既能在人数有限的小部门实施也能在人数众多的大部门通过职责分离来实现。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关的要素:
⑴控制环境:包括全体员工的正直性、道德价值观及能力等要素。管理哲学及运营风格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高级管理层及董事会的关注及引导以控制环境有着极在的影响。
⑵风险评估:每个组织或部门都面临着各种外来的或内部的风险。管理层必须鉴别与管理这些相关风险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层也必须能处理与变化的经济、产业、规章及运营环境相关的风险。
⑶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协助确保管理指令执行的政策与程序。除了职责分离外内部控制活动还包括批准程序、授权、审核、确认与复审等及资产安全。
⑷信息与勾通:必须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鉴别、取得及交流有关信息以使人们能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个要素对内部控制来说是很重要的。它不仅包括产生经营、财务与遵循性信息报告的信息系统而且包括员工、督导与高层管理层的日常交流过程。纵贯组织结构、部门与分部的信息与交流也是极为重要的。
⑸监督:事后评估内部控制质量的程序是必要的。可通过不间断的监督、单独的评估或两者结合来实现。不间断的监督包括管理层、督导的每天督导行为。管理层与内部审计师则都可以进行单独评估。
3.谁对内部控制负责
不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负责。的确,内部审计部门在扮演着一个重要的监督角色并且会提出建议。但是,最终由董事长与高级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负责。部门主管与一般管理者仅具体到他们管辖范围的内部控制政策与程序负责。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组织的每个员工在内部控制系统中都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全体员工应当对运营中向上勾通问题负责并且要遵循内部的与外部的政策规章等。
4.较好的内部控制举例
以下列举的几条意味着内部控制制较强。这些出现在你的部门中吗
⑴ 授权限制已经明确界定并在整个部门中传达;
⑵ 账户定期(核对)以使(与实际)相符。例如:月度应付账款报告当与相关支持文档相符;
⑶保证设备、存货、现金及其它资产的实物安全。定期进行盘点并与实物进行核对;
⑷部门政策应当归档并对当前的运行进行定期检查。另外,部门政策须有效的向全体成员传达。消趋势应迅速地被鉴定并报告;
⑸部门主管审查费用相关的文档,包括时间表,确定其完整性、准确性及对相关政策程序遵循性;
⑹评估员工能力及其目标到达程度;
⑺所有员工都接受合适的训练;
⑻规章制度变应向所有合适的员工传达;
⑼每月审查预算与实际的差异报告,汇报所有的消极差异;
⑽确定对单位目标实现有重大影响的因素。资源在重要因素及非重要因素间合理分配。
5.你怎样评估内部控制
评估内部控制的工具与方法很多。我们用下列模型评估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目标,风险因素,风险可能性,控制活动与控制评估。
评估内部控制制度关键在于鉴别部门经营财务及遵循性目标。一旦目标被鉴定就要确定所有存在的可能阻止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即哪些地方会出错)。按高中低给和风险因素的可能性进行排队。最终评估(强、中、弱)是对控制活动管理风险因素的充分性作出判断,给出风险的可能性。特别注意的是没有任何内部控制系统能彻底消除风险。另外,强有力的控制系统也不能确保部门目标的实现。无论如何,它能帮助部门按其意图运行并避免陷阱。
第2篇 企业内控制度建设规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下面对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谈几点认识:
一、现代内部控制概念及内容
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者为防范经营风险,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各项经营活动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管理方法、控制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是管理当局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设计的自律系统。
内部控制制度由五个要素组成: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由反映最高管理当局、董事和企业所有者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态度的各种控制行为、政策和程序组成。
内部控制结构是人制定的,也是由人完成的,为企业提供了自律架构,树立员工的控制意识和企业文化的氛围。
企业的诚信原则、道德价值观、员工的素质、企业文化等对内部控制结构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2.风险评估: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正确认识风险,就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受制于企业的经济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环境等因素,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生产、销售、财务等指标结合起来,以使错误和不合法行为的发生降低到最低水平。
3.信息与沟通:指企业的各部门管理人员能够取得在执行、管理、控制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经营、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并且能够交换。
4.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管理当局为保证管理目标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任何企业都可能有许多这类的政策和程序,但一般都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职责分工、授权与批准、充分的凭证和纪录、资产和记录的实物控制、独立检查。
5.监督:监督活动是有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结构的设计和运行效果进行经常或定期的质量评估,以确定内部控制结构是否按照既定的目的运行,以及对特定情况下发生的变化进行适当的修正。
对内部控制监督所需的信息,来自于多种渠道,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报告、有关控制活动的例外报告、有关管理机构提交的报告、经营人员的反馈信息以及顾客对账单费用的意见等各个方面。
二、关于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效果,归纳有四个目标:
1.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及对其的有效使用。
2.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各种管理信息的存在、可靠和及时提供。
3.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4.保证各项法律和规范的遵守,以使企业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序进行。
三、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
内部控制只能为企业达到其经营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因为内部控制还有其固有的局限,管理当局在制定内部制度时许多无法预料的因素及许多对于内部控制本身就无法控制,例如:
1.内部控制只适于正常且经常反复出现的业务活动,而不能对特殊的、非正规的业务活动(例外事项)进行控制。
2.内部控制可能因企业员工的粗心大意、精力分散、判断失误或误解上级指令而失效。
3.内部控制还受到控制成本的限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立的成本不应高于因舞弊和错误所造成的可能损失。
4.当企业员工相互勾结、内外串通共谋时也无法控制。
5.当管理人员渎职或不能正确使用权力时无法控制。
6.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变化,使内部控制削弱或失效。
尽管管理当局力争取得有效的控制效果,但由于上述及其他限制因素存在,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这是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也存在着经济性和有效性的关系。
四、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束缚,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
1.企业管理层重生产、轻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甚至把内部控制制度看成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而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高度来考虑。
2.有的企业虽建立了财会规章制度,但仅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而未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3.忽视财务内部稽核和内部审计的作用。
有的企业没有财会部门的稽核,有的内部稽核不规范,未形成制度。
4.在日常经营管理方面,比较麻木,内部管理缺陷视而不见,使一些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发现和解决。
五、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
《会计法》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针对当前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指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时,必须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
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有:授权审批职务、业务经办职务、财产保管职务、会计记录职务、审核监督职务。
在内部牵制中,必须对关键岗位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牵制的效果。
工作轮换制是指根据不同岗位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
对关键岗位应轮换频繁一些,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
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如会计人员的委派制和轮岗制的结合。
(二)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
建立科学、严密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
结合企业实际,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设立财务控制的程序和岗位、稽核监督的办法。
(三)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发展生产,追求经济目标的实现,不同程度地放松了内部管理。
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轻视内部稽核作用,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要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建设。
企业经营管理的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而是没有严格执行制度,缺少内部稽核制度。
(四)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相对独立地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对内部经营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
它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
当前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合并、或由企业会计人员兼任审计人员的现象,这就使得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
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正确执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而完善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保证现代企业制度正常运行的基础。
第3篇 银行内控制度建设规程
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无规矩不成方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欢迎参考!
银行内控制度建设【1】
金融行业的高风险特征,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责权分明、相互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控机制。
中国银监会成立伊始就十分重视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设,银监会主席多次强调,要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内控效率的提高。
根据金融违法违纪案件绝大部分发生在基层、绝大部分人员是基层干部、绝大部分是年轻人的“三个绝大部分”的特点,加强银行尤其是基层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十分重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内控建设,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内控机制运行中尚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内控制度的建设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金融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内控制度明显地存在滞后现象;内控制度执行与规章要求不相匹配,有些部门管理人员制度观念淡薄,对执行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差错事故时有发生;职能部门检查与管理现状不同步,检查各自为政、手段单一、监控乏力。
为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银行尤其是基层银行必须建立高效、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领导要重视内控建设,应始终坚持以业务为中心,以内控为保证,一手抓业务开拓,一手抓内控监督。
要提高思想认识,把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当作大事来抓,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第一责任人制度,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一把手总负责”的防范工作要求。
二是要健全内控机制,进一步整章建制,使管理制度逐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建立岗位职责,基层银行要根据自身业务开展情况,严格岗位分工,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以及应承担的责任,使每一项业务环节都纳入控制过程。
建立规章制度,坚持实行制度在先、学习紧随其后、业务最后开办的模式,根据“授权有限、相互牵制”的原则,按照全面、具体、精炼、有针对性、便于操作的要求,不断完善制度。
建立管理流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突出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和重点部位,以推动基层银行经营管理的明晰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是要实行内部制约制度,杜绝任何个人包办业务处理的全部环节,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在会计结算业务和出纳业务中,实行证、章、压(押)三分管,电子联行业务必须经办、复核、授权三分开,相互监督,确保银行资金安全。
信贷、信用卡、营业网点、会计账务等部门岗位要建立全方位的双人复核制度。
四是要强化督查。
内控检查职能部门应转变监督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强化事前监督,不仅需要检查各项业务的操作是否合规,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将稽核的关口前移,从查弊到防范的转移,对业务中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判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建议。
银行内控制度建设【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制约、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和限制,内控能力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控制环境方面重发展、轻管理,忽视内控管理,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立和完善造成了思想上的阻力;内部控制的监督尚有不足,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缺乏有效、公开的监督、评估机制;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缺陷,各控制系统脱节,未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
全面控制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影响了控制。
由于动态控制比较薄弱。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风险评估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障整个银行业的稳健发展。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因素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由以下五方面因素构成:
(一)内部控制环境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组织架构,分权制衡;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政策,规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基本要求;应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所有与风险和内部控制有关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二)风险识别与评估
银行应建立和保持书面程序,以持续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与评估。
(三)内部控制措施
银行应对其业务和管理活动采取控制措施;应考虑计算机系统环境下的业务运行特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建立并保持预案和程序,以识别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或紧急情况。
(四)信息交流与反馈
银行应建立并保持信息交流与沟通的程序,应建立并保持必要的内部控制体系文件。
(五)监督评价与纠正
银行应对内部控制绩效进行持续监测,对内部控制体系实施评价,董事会应采取措施保证定期对内部控制状况进行评审,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要点
(一)会计制度建设
根据中国会计相关准则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制定了各类业务会计核算制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和本公司财务报表编制的真实和公允。
(二)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运作机制
一是建立了由一般准则、作业准则、工作规范等组成的制度体系,以及现场与非现场并重的检查模式。
二是设立了独立于业务经营管理之外,独立行使检查、监督、评价职能的审计部门,各一级分行根据机构设置条件和经营管理要求设立分行审计部门。
三是建立了总行审计部向董事会的垂直报告路线,审计部负责人由董事会任命,年度审计计划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批准,审计结果直接向董事会、监事会报告;日常审计工作由副董事长直接分管,并接受监事会和高管层指导。
以战略、风险、价值为导向,从加强对全行内控状况、风险状况的评价,加强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揭示入手,持续加大审计检查力度,进一步转变审计管理流程和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内部审计独立监督、评价的职能,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银行内控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内部控制关键要素与措施
报告期内,商业银行结合市场环境,围绕新的发展战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出发,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保证了各项业务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一)优化内控环境
本行持续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根据新的发展战略调整全行组织架构,精简管理层下设委员会,调整内控机构设置;科学界定前中后台、总分支行及附属机构的职能;持续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助推业务发展;有效落实各级行、各部门、各级人员在内控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与职责,夯实内控管理基础;持续开展多层次培训,加强核心人才培养,加大全员岗位培训力度;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在发展战略中明确“人性化的员工管理、标准化的柜面服务、数据化的业务运行和差异化的客户服务”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二)提高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
本行结合新的发展战略以及风险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制定精细化和差异化的内控管理政策与措施,有效提升风险识别与评估水平。
信用风险方面,全面量化信用风险管理,启动“信用风险公司客户评级优化项目”,以数据分析和预测模型为依据实现行业信贷风险前瞻性识别与持续性防控;市场风险方面,在年度授权和日常风险审批中对相关产品包含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识别和评估,积极加强和完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日常监控和报告;流动性风险方面,持续对资产负债的总量和结构、流动性缺口、备付指标的变动进行监测,综合评估全行流动性风险状况,有效应对流动性紧张的市场波动,确保了全行流动性安全;操作风险方面,全面推广操作风险系统及操作风险三大管理工具,为风险识别与评估提供管理运用平台,组织全行对重要业务领域的关键流程进行rcsa评估,分析、优化现有控制措施有效性;声誉风险方面,持续加强舆情监测、处置力度,高度关注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舆情监测,通过舆情提示单、媒体沟通等方式总分联动化解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方面,建立问题主动管理的机制,通过系统健康检查、日常巡检、趋势分析、厂商巡检和漏洞扫描,在全行范围开展电子银行信息安全检查、电子银行安全评估、互联网应用系统渗透测试等工作,主动识别潜在风险隐患。
(三)完善内控制度和措施
本行制定《内控梳理管理办法》、《内控台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固化了内控实施要求,实现各项内控管理工作的常态化;选取与业务发展和客户端联系密切的流程作为内控梳理及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的重点;优化理财业务审批流程、集中采购流程、信息系统开发流程,进一步处理好风险控制与审批效率的问题;完善内部控制措施,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严格落实贷款三查;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通过货币市场、公开市场等多种渠道和手段增加流动性资金来源,确保全行流动性安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针对目前易发、频发操作风险隐患,加强风险提示和流程梳理,针对同业风险事件及时警示全行加强风险管控;市场风险管理方面,持续加强对市场风险的限额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方面,深入开展系统和应用监控部署工作,强化性能容量管理,提升生产风险事件预防能力。
(四)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
本行加强重大风险事件报告管理,提升对重大风险事件的反应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加强风险提示与风险信息共享,对个人征信系统应用、克隆银行卡、银行卡盗刷、贸易融资金融服务等业务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深入剖析,提示风险要点和应对措施,增强员工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全面总结各分行运营状况和先进经验,通报全行共享,推动全行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五)严格监督检查与整改问责
本行结合风险防控重点强化监督检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开展财务专项检查,揭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在全行范围内组织开展银行理财投资运作自查,强化风险的防范;开展公司信贷表外业务及供应链金融业务现场审计、贷款质量现场检查,确保真实、准确反映资产质量状况,提前化解信贷风险;在原有离任审计的基础上,开展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全行领导干部的管理及监督,提高对中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及时性。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本行积极组织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严格问责。
53位用户关注
36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