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乙烷灭菌操作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环境准备:确保灭菌室清洁干燥,无任何有机物残留。
2. 设备检查:检查环氧乙烷灭菌器是否正常运行,包括气体供应、压力监测和温度控制等系统。
3. 包装与装载:正确包装待灭菌物品,避免空气滞留,合理装载至灭菌器内。
4. 灭菌程序:设定适当的灭菌参数,如温度、湿度、压力和暴露时间。
5. 泄露测试:进行灭菌器的气密性检查,防止环氧乙烷泄漏。
6. 灭菌过程:启动灭菌程序,监控整个过程直至完成。
7. 气体排放与解析:灭菌后,安全排放剩余环氧乙烷,并进行充分解析,确保无残留。
8. 效果验证:通过生物指示剂或化学指示卡评估灭菌效果。
环氧乙烷灭菌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医疗设备、器械及无菌产品上的微生物,确保其无菌状态。此过程对于防止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环氧乙烷灭菌方法因其广谱杀菌能力、对热敏感材料的兼容性以及对复杂形状物品的穿透力而被广泛采用。此外,它还能用于已装配好的医疗器械,避免了拆卸和重新组装的风险。
1. 操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了解环氧乙烷的毒性,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佩戴防护装备。
2. 环氧乙烷气体易燃易爆,应远离火源,避免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3. 灭菌过程中,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况,确保灭菌参数在预设范围内。
4. 灭菌后,物品必须在解析完全后再打开,防止环氧乙烷残留造成伤害。
5. 存放已灭菌物品的区域应保持通风良好,避免环氧乙烷积累。
6. 对于生物指示剂的解读,应遵循制造商的说明,确认无菌效果。
7. 记录并保存每次灭菌过程的详细记录,以便追溯和质量控制。
以上操作规程旨在保证环氧乙烷灭菌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操作人员需严格按照规程执行,确保医疗设备和产品的无菌质量。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设备和环境条件,灵活调整并优化灭菌流程。
第1篇 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检测操作规程
1. 目的
连同生物试验一起,证明经环氧乙烷灭菌的医疗器械产品是否可用。
2. 适用范围
适合经环氧乙烷灭菌的产品经解析后的环氧乙烷残留量检测。
3. 检测依据
gb/t 16886.7-200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七部分
iso 10993.7-2008 eo灭菌残留量
4. 使用仪器
仪器名称 | 型号 | 备注 |
气相色谱仪 | gc5890c | fid检测器 |
氮氢空一体机 | 中芯惠利 | |
毛细色谱柱 | tm-624 0.5um_30m | |
水浴锅 | / | |
顶空进样瓶 | 20ml | |
硅胶封口垫 | 聚四氟乙烯膜 | |
一次性注射器 | 1ml | |
分析天平 | / | 精度0.1mg |
容量瓶 | 50ml/100ml |
4. 操作过程
4.1 样品处理:
将样品透析包装打开,选取易于拆卸、剪取及不易于环氧乙烷解析处的部位,将样品剪成5mm长碎块,取1.0g样品1份,放入20ml顶空进样瓶,加纯水5ml,密封,放入恒温60℃±1℃水浴中浸提40min。
4.2 抽样频次
从每个灭菌批次的产品中随机抽样。一般情况下,每个灭菌批次随机抽样数量为5只。
4.3 环氧乙烷标准贮备液的制备
取外部干燥的50 ml容量瓶,加水20~30 ml,加瓶塞,称重,精确到0.1mg。用注射器注入约0.1ml环氧乙烷,不加瓶塞,轻轻摇匀,盖好瓶塞,称重,前后两次称重之差,即为溶液中所含环氧乙烷的重量。计算出贮备液浓度,4℃以下保存备用。
4.4 标准工作液制备
各取1ml贮备液分别配制1×10-3g/l、2×10-3g/l、4×10-3g/l、6×10-3g/l、8×10-3g/l、1×10-2g/l六个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密封,备用。各取5ml按4.1方法处理。
5. 气相色谱仪操作
5.1 将氮氢空一体机打开电源,将右侧氮气放气阀打开至少30min,闭合使氮气和氢气气压恢复至0.4mpa。
5.2 将气体净化阀打开。
5.3 打开气相色谱仪电源和工作站软件,待气压和流速平衡后,按点火按钮,观察基线变化及fid检测口是否产生蒸汽。
5.4 参数设定
参数 | 毛细柱 温度 | 汽化器 温度 | fid检测器 温度 | 解析时间 | 进样量 |
设定值 | 50℃ | 140℃ | 140℃ | 12h | 0.5ul |
5.6 用玻璃注射器从平衡后的标准品和样品中迅速抽取1ml上部气体,插入毛细管柱进样口,进样,然后点击操作面板上的“确定”按键(进样时应注意进样速度,防止气体逸散及回退)。
5.7 选择标准品图谱,校正标准曲线。将样品图谱代入标准曲线(_:eo浓度,g/l;y:峰高或面积),根据样品与纯水稀释比例为1:5,计算出样品中环氧乙烷残留量。
5.8 结果计算
weo= [浸提液体积×(eo出峰面积-125.1)/194.34]/浸提样品的重量
6. 结果判定
依据gb/t16886.7—2001 医疗器械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标准,短期接触器械环氧乙烷残留量应≤10ppm。
7. 注意事项
7.1 气相色谱仪中fid检测器关火时应先关闭氢气通路,然后关闭空气通路。
7.2 气相色谱仪在关机前,应将进样口、柱温箱和fid检测器温度降至室温或低于50℃才可关机。
7.3 制备样品的分析人员进行的所有工作,包括化学试剂的使用,应在通风橱内进行,并穿戴防护衣。使用化学药品之前应阅读材料安全方面的说明。
7.4 在一个分析中尽量同一人操作,并使用同一只1ml玻璃注射器,注射器预先恒温到样品相同温度。
7.5 每次注意环氧乙烷保留时间的变化,以防进样气化垫漏气。
7.6 每个样品(包括标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分析三次,三次分析中必须有两次结果相差≤5%,否则样品应重新进行分析。
8. 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检测报告(见附表1)
9. 文件版本修改记录(见附表2)
第2篇 环氧乙烷灭菌操作规程
一、目的:规范环氧乙烷灭菌柜设备的操作维护保养,保障产品的质量。
二、范围:适用于环氧乙烷灭菌柜。
三、责任:生产人员执行本规程,管理人员负责检查、监督本规程的实施。
四、操作;
1、将每箱待灭菌产品贴上环氧乙烷灭菌指示片,按灭菌炉允许容积将产品入炉 堆放,堆放要求:(每列产品及产品与炉壁四周应留有3~5㎝间隙,顶部空隙在10㎝上,底部有栅条状垫板,高约4~5㎝。)
2、门封条涂覆机油,然后关炉门。开加热及循环泵,使箱内温度控制在50~53℃。
3、开真空泵将箱内真空抽-15kpa~-18kpa观察真空压力表10分钟,负压不变,确认炉门不漏气后加环氧乙烷灭菌药,加药量按0.8~0.9kg/立方计算。
4、加药结束,开启计时钟,记录灭菌时间,使设备进入自动控制状态,保温8~10小时。
5、开真空泵-15kpa左右,然后打开放气阀,循环抽吸3~5次,对箱内环氧乙烷气体进行强制排放后出炉。
6、产品出炉后,检查灭菌片颜色,从原来的红色变为兰色,按规定堆放。
7、加药时如出现头晕或呕吐,应将中毒人员扶到空气新鲜处,再送到医院治疗。加药现场不得有明火,如果加药时不慎皮肤和眼睛沾上环氧乙烷,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对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追究其责任。
8、有权拒绝更改灭菌条件的口头指令。
五、维护保养;
1、使用该设备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使其熟悉环氧乙烷的理化性质和设备操作程序及安全防护的规则。
2、若在室内闻到环氧乙烷的气味时,应立即打开门窗或通风换气装置。
3、内室每天清理干净不要把门锁紧,以防长期压迫密封圈失去弹性。
第3篇 环氧乙烷灭菌器安全操作规程
一、准备
1.检查上水箱水位是否置于三分之二以上。
2.检查电热或蒸气阀、循环阀、真空泵、加药阀、放空阀是否置于关的状态。
二、装箱
1.开总电源。
2.开气泵。(注:气泵压力设置为0.6mpa-0.8mpa,应在此后灭菌过程中始终维持在此范围内,切忌增大或减少这个压力。
3.开门。(检查门封条是否完好、清洁,并给门封条上机油。若发现门封条破损,应
禁止使用,并且更换门封。)
4.装箱。(灭菌物品及物品与灭菌器之间应保留一定距离。)
5.关门。
6.开门封充气阀。
三、 加热
1.开电热(或开节气阀)。
2.开循环泵。
3.当灭菌室温度达到灭菌温度时(40℃-50℃),关电热(或关蒸气阀)开关和循环
泵。
四、灭菌室抽真空
1.检查灭菌室温度是否确实达到灭菌温度。
2.开真空泵和真空阀。(注:真空泵和真空阀应同时开启。若真空泵声音不正常,应
立即关闭真空泵,检查真空泵进水通路是否通畅。)
3.监视压力表,当灭菌室压力达到预真空压力时(-0.015mpa-0.08mpa)关真空阀
和真空泵。
五、加药
1.确定加药量(0.8kg/m3)。
2.打开气体钢瓶阀。(注:阀门略微开启以防加药过快)
3.开加药阀。
4.当药量达到规定量时,立即关闭加药阀和钢瓶阀门。
六、保温(灭菌)
1.设定灭菌时间(6小时-8小时)。
2.开定时钟。
3.保温过程应随时监视温度表,包括水箱温度和灭菌室温度。
4.当灭菌室温度低于灭菌温度时,应开循环泵直到达到灭菌温度。
5.当水箱温度降到仅高于灭菌温度7度时,应开电热(或开蒸气阀),直到其高于灭
菌温度10度左右。
七、换气(清洗)
1.当灭菌完毕报警时,说明灭菌时间到。
2.开真空泵和真空阀。
3.监视压力表,当灭菌室压力达到真空时(-0.015mpa--0.08mpa),关真空阀或真
空泵。
4.开放空阀。
5.监视压力表,当压力为零时,开真空泵或真空阀。经15-30分钟后,关真空阀、
真空泵和放空阀。
八、出箱
1.检查灭菌室压力是否确实为零。
2.开真空泵。
3.真空泵工作数秒后将门封吸入阀开、关数次。(上述过程中应确认门封已真正吸入)
4.关真空泵和吸入阀。
5.开门。
6.出箱。
7.检查灭菌批示片颜色。
31位用户关注
31位用户关注
80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83位用户关注
34位用户关注
71位用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