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范文网 > 优质范文 > 工作计划
栏目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4-03-05 热度:45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1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有5516个字,预计阅读时间为14分钟,共有112位用户关注,46人点赞!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们党对*主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市上下统筹城乡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正在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这些发展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当前*市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村经济结构的层次比较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尚未彻底打破,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机制依然存在。做好新时期“*”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相当艰巨繁重。

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上来,积极、全面、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基本原则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树立长期奋斗思想,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任务目标:主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大要求,根据国家和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市各级都要完善和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建设重点和任务目标,加强具体指导,扎实推进*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原则。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真正做到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搞盲目攀比;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要民主商量,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三、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发展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建设。以建设环城都市农业、南部生态农业、平阴特色农业、沿黄滨河农业、历城临港农业、章丘现代农业、黄河北高效农业等七大特色农业区为重点,努力构建“一圈三带”(环城都市农业圈,南部山区、中部平原、北部沿黄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带)现代农业区域布局新框架。要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三条底线”。进一步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花卉、苗木)业,积极发展水产业。推进规模养殖和生态型畜牧小区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不断提高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人均拥有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发展节约型、循环型农业。充分发挥农村独特的山水景观、田园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型农业。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做强近郊区、突破远郊区”的总体思路,近郊区要加快与中心城区经济的对接,形成现代制造业两翼展开局。远郊区要按照“一跨两接三转移”的要求,以建设交通体系为支撑,加大扶持力度,突破平阴,跨河发展。要突出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园的承载功能,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植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努力提高工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和就业,不断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和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连锁化“农家店”。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农资供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商贸、邮政系统和其它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村现代流通业,探索建立新型营销体系,逐步建立城乡联动的物流网络。重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发展各种新型的社会服务组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

四、努力实现农民生活宽裕

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本身探求出路,又要跳出“*”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开辟新的增收空间;既要立足当前,寻求尽快见效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要依法维护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有利于农民外出务工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切实落实扶贫开发政策,最大限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引导农民不断改善消费结构,注重改善农村住房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农户购置现代生活设施,逐步提高农民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消费水平。重视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尽快实现有线电视、通信网络等信息服务村村通、全覆盖。

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力争到2007年底全市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10年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民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切实抓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改革,加快乡镇敬老院改、扩建和新建工作,努力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努力使广大农民能够弱有所保、老有所养。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保障,严格执行征地补偿标准,探索建立长久性的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进一步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创建新家庭活动,落实对独生子女户的奖励政策,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五、积极倡导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落实好农村教育振兴计划,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农村高中段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2007年开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实施“农村学校校长培训工程”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素质。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力度,重点抓好“阳光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修订和实施文明村镇创建规划。重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调整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07年全面实现县有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中心及图书馆、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的目标,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党的政策、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文明生活方式四进农户”活动和争创“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活动,引导农民破除迷信、远离、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努力提升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

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稳定。深化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切实搞好安全生产,提高农民对社会安全的满意度,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六、切实搞好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要切实抓好镇村建设规划。要把镇村建设规划纳入全市整体规划范畴。各级政府要安排资金支持镇村规划编制,争取今明两年完成全市建制镇驻地总体规划及镇域体系规划修编,完成中心镇镇域范围2000人以上村庄及试点村庄的规划修编;争取3年内,全面完成镇村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各镇村自然、地质条件和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标准,注意提高民宅设计水平,充分体现风俗民情。同时,充分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房屋和设施改造,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增加乡村债务,防止加重农民负担。

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治理。在目前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水泥)路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村道路的管护,并逐步推进村庄主要街道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有计划改造农村供水设施,2008年基本实现村村通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加快推广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重视发展太阳能、风能、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加快实施旱厕改造,提高水冲厕所和卫生厕所的普及率。

大力加强水利和林业生态建设。切实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构筑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安全保障和水环境治理“三大体系”。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不断增加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以建设生态*为目标,继续组织实施封山育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和退耕还林还果四大工程,积极发展行道树和围村林,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七、全面推进农村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继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搞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加强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本领。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切实维护农民的民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提高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要认真做好涉农工作,坚决纠正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和“四五”依法治市纲要,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政治建设。要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八、建立新农村建设推进保障机制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要大力推进社会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不断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面。要切实搞好城乡规划统筹安排、城乡产业统筹布局、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城乡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和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要重点从体制上、机制上创造城乡统筹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市直各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要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建立农村发展创新机制。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不良债务,对已经形成的债务,要按照“摸清底数、明确责任、分类处理”的原则,逐步化解。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征收征用土地制度以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林业产权制度等改革,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和活力。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和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动员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勤劳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加大金融支农力度,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扩大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要求的融资担保形式,多渠道、多形式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切实创新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客商投资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分类推进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扎实推进。要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各地要针对城郊村、园区村、城镇村、一般村等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地域特点确定不同的建设路子和重点,并有计划地选择一批示范村和重点村,试点先行,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抓点带面,整体推进。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2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342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9分钟,共有138位用户关注,51人点赞!

工业主导、集群带动,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持组团式布局、集群化发展,构筑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全市国民经济总量的60%、地方财政收入的75%、税收总额的80%以上来自工业。

——搭建产业集聚平台。规划开发了临港产业加工区、董家口重工业、灵山卫造船、王台纺机物流“四个产业基地”,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引进了中国铝业集团再生铝、海尔600万台/年家电生产基地、美国普洛斯物流、德国蒂森克虏伯风力发电设备等一批内外资大项目,成为胶南最大的产业承载平台。其中临港产业加工区累计引进项目总投资200亿元,已完成投资50亿元,建成、在建工业厂房建筑面积180万平方米,吸纳1.8万人就业。今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可突破100亿元。

——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扶持大企业将配套产业向农村转移、辐射,延伸生产链,壮大机械装备制造、食品与药物、家电电子、橡胶化工、船舶汽车、钢铁及有色金属“六个产业群”,带动镇村发展配套企业1500多家。以隐珠镇泰发集团为龙头的手推车制造企业达到350多家,吸纳农村劳动力1.3万多人,是全省十大特色产业群之一,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达到30以上。通过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近三年带动发展各类家庭工厂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1家,达到570家;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64家,过10亿元的4家,过30亿元的2家;税收过千万元的49家,过百万元的238家。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以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科技三大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去年落实科技三项经费2140万元,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东海药业公司被列为国家微生态药物产业化示范基地,拥有4个863计划项目。明月海藻集团被列为国家海洋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海藻酸盐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位。琅琊台集团衣糠酸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目前,全市有8个项目涉及国家863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20__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1%。

组团发展、以城带乡,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坚持规划先行、组团发展,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让生活在郊区的农民比城里人更有幸福感。

——优化城乡规划布局。立足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聘请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已被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复,未来将建成规划控制区面积384平方公里、人口过百万的青岛西海岸都市新区。依据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制定实施“东接、北扩、南展”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开发建设市区、灵山卫、泊里、王台四个城市组团,形成多点带动格局,辐射带动13处镇429个村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抓好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国家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社会化吃水、滨海交通公路建设、204国道拓宽改造、“同三”高速公路建设等工程。全市81的村通自来水、77%的村通柏油路、村村通有线电视和电话。今年探索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系统,实施村级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和农户沼气池建设试点工程,带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首批抓好50个试点村建设。在建设方式上,借鉴韩国经验,政府补助水泥等部分建筑材料,由各村组织实施,抓好整治排水设施以及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其他村重点借鉴海青镇大陈村开展“送你三颗幸福树,清走门前三大堆”、宋家岭村“搭上葡萄架、幸福我的家”活动的做法,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集中清理“三大堆”,开展造林绿化,改善村容村貌。铁山、隐珠等10处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和“山东省环境优美镇”称号。设立20__万元库区移民村专项扶持发展基金,力争用5年时间解决库区移民村生产条件差和贫困落后问题。

富民优先、扶持创业,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创造条件引导农民打工谋发展,创业促致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在12%以上。

——以工带农推进

农业产业化。狠抓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引进、培植力度,全市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0多家,其中华菱、康大5家龙头企业列入国家开发办重点扶持的产业化经营项目。市经济开发区食品小区集聚30多家食品加工企业,形成了一个外向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去年完成农副产品出口额1.5亿美元。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全市“订单农业”发展到23万亩,深海抗风浪网箱达到806个,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深海抗风浪网箱养鱼基地。近几年年均新造林10万亩,达到96万亩,实现人均一亩多林,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以工促农加快转移劳动力。一方面,通过发展壮大镇驻地经济,培植发展二三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使农民就近转移。泊里镇通过引进建设全省最大的乡镇购物超市,年营业额近4000万元,镇驻地提供就业岗位4000多个。另一方面,抓好在职农民工再培训,提高农民转岗就业能力。近几年,市镇每年拿出1000万元,采用“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模式,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年均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全市80的青壮年劳力实现了就业转移。

——放活发展“创业经济”。一是抓住水、电、路、通信、技能“五个要素”,市财政三年累计投入5亿元,为农民创业创造条件。二是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为农民创业提供机会。三是抓好信用社和供销社“两社”建设,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服务。近几年,全市年均新增农民创业“小老板”5000人,年均新增个体工商户2万多户。

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推进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着力构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的社会保障救助体系,保证让大多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实施了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生活救助等10项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全市2万名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今年市财政安排3800万元,建立推行了覆盖10万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工建设“老党员之家”,对建国前孤寡老党员实行集中供养。

——巩固提高农村教育。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市财政年均安排2亿多元用于发展城乡教育事业,实现了农村教师工资统筹发放、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为农村小学生统一配设85辆班车,全市高中段入学率达到95.7%,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达到5.5万人,其中民办学校黄海职业学院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典型学校。今年再新建改建50处农村幼儿园,提升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农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元,全市95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达到7000万元,累计为农民报销医药费3650万元。今年市财政安排4000万元用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实施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社会保障制度,对村医实行补贴,对农村部分常见疾病实行单病种限价管理,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利用市场手段,在镇驻地和中心村建成一批集连锁超市、中介服务、农民教育、科普宣传、党员活动、村民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中心。扶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举办了包含丰富文体活动的琅琊文化周和杜鹃花会,投资3000万元建设隐珠农民文化艺术中心,培植形成了张家楼达尼画家村、大珠山高裕画苑、大村龙马画院等3个特色文化村。其中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拥有画师500多人、年出口油画作品3万件、实现出口创汇200万美元,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执政为民、干群联动,构建新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结合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途径和办法,促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由行政命令型向服务合作型转变,构建起了新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

——坚持把“第一时间”交给群众。给予农民,不仅要给钱给物给政策,还要给感情,让基层干部带着感情去贴近群众。我们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把“第一时间”交给群众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党员干部在群众迫切需要提供帮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现场”,在“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在“第一时间”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正承担起为民服务的持久责任。建立实施了“第一时间”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制度、便民服务“直通车”等制度,使党的先进性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3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6425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7分钟,共有212位用户关注,33人点赞!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掀起全市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热潮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改善人的居住环境作为核心指标,把特色民居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创新机制、整合资源、部门联动、挂钩帮扶,特色民居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年以来,共建成特色居民房5.2万户,全市城市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城镇化率达29%,城市绿化率逐步提高、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但是,由于的基础较差,人居环境和教育基础设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全市8县(区)主城区规划面积为9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为47平方公里,其中旧城区面积为25平方公里。旧城区中普遍存在建筑老化、街道狭窄、安全隐患大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农民住房破旧、水电路不配套、村庄环境卫生差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少数村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急需搬迁新建;全市中小学校危房率较高,排危任务十分艰巨。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加大公共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投入,特别是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以多种形式鼓励、支持、扶持农民建房。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地震安居工程,扶持农民建房举措有力、成效明显。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从现在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看,国家今后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支持补助的力度还会更大,加快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推进中小学危旧校舍改造迎来了新的机遇。市委、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多次反复论证,决定抓住机遇,从今年起,用10年时间,实施以“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改造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新家园行动计划,到2020年基本解决城乡居民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问题,实现“和谐平安、宜居家园”的目标。

二、全面理解,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相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加有尊严。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现阶段人民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就是住的问题。新家园行动计划以老百姓最关心,与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衣食住行和孩子的教育问题为切入点,以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改造为主要内容,目的是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和教育的基础条件,为城乡居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所以,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促进城乡统筹,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是统筹发展,统筹发展最重要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把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外需拉动转向依靠扩大内需,把发展的方式从注重经济增长转变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中国13亿人口,70%在农村,扩大内需的潜力在农村,扩大农村消费,挖掘农村市场潜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之一。随着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两大战略的实施,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城乡统筹,着力改善民生将成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主线。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打破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说农村的思维定势,把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市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盘谋划,抓住对城乡需求拉动力最强、带动面最大的住房消费、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最具基础作用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重点,联动谋划,整体推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激发群众的投资和创业积极性,拉动建材、家电等下游产品的消费,带动社会投资。初步测算,仅农村建房一项,政府补贴1元钱至少能带动7元钱的社会投资。未来10年时间,各级政府计划至少要投入50个亿,可以直接带动350亿元以上的社会投资,这对经济增长有巨大拉动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投入会更多,拉动力会更强,将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个持续的推动力量。

(三)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着力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安居乐业是民生之基,没有安居乐业这个基础,就不能实现子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也谈不上社会和谐,所以安居乐业是民生中最基本、最根本的条件。安居乐业中安居又是前提,安居才能乐业。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实际上是把更多政策资源配置到农村,特别是旧城、旧房改造,直接把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到城乡居民身上,让城乡居民更多地得到二次收入分配的实惠,真正体现公共财政的均等性。旧村改造作为与旧房改造配套实施,同步推进的工程,加速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农民在提高居住质量的同时,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旧校舍改造工程,通过调整校点布局,集中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基本相同的良好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性,让新生代农民有更好的综合素质、更强的创业能力、更富裕的幸福生活。

(四)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优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村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旧村、旧房改造,将使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质的变化,为城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进入农村创造了物质条件,让农民过上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活就会成为现实,农民的精神面貌将有极大改变,文明素质也将得到极大提高。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服务网络的建立,可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就会失去在农村生存的土壤,农村社会风气将进一步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

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是: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地震安居工程等重大民生工程的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人的居住质量和生活环境为根本,围绕“和谐平安,宜居家园”这个主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旧城、旧村、旧房、旧校舍改造四大重点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品位,改变城乡面貌,提高人居质量,建设平安校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让人民群众生活居住得更体面、更舒适、更有尊严。

(一)旧城改造工程目标任务:对全市8县(区)和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旧城进行改造,着力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房、公共租赁住房、进城务工人员周转房、新就业人员创业安居房等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旧城区改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建筑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市民生活舒适、文明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新区。年,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6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改造31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37万平方米;到2012年累计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30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累计改造90万平方米),累计建成廉租住房102万平方米;到2015年累计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600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累计改造114万平方米);到2020年累计完成旧城区房屋改造1000万平方米。

(二)旧村、旧房改造工程目标任务: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旧村、旧房改造,并配套实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特色民居房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实现经济支撑产业化、农户住房特色化、乡村道路通畅化、人畜饮水安全化、村寨环境生态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决策民主化的建设目标。年,完成旧村改造400个自然村(组)、旧房改造2.5万户;到2012年累计完成旧村改造1200个自然村(组),完成旧房改造8万户,其中拆除重建6万户、加固改造2万户;到2015年累计完成旧村改造2500个自然村(组),完成旧房改造16万户;到2020年累计完成旧村改造6000个自然村(组),完成旧房改造40万户。

(三)旧校舍改造工程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力争用10年时间,科学调整学校规划布局,合理撤并校点,完成旧校舍改造、项目学校的附属设施、中小学标准化等三项建设任务,彻底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年,完成旧校舍改造20万平方米;到2012年累计完成旧校舍改造137万平方米;到2015年累计完成旧校舍改造150万平方米。

四、尊重群众,科学谋划,使新家园行动计划成为人民满意的德政工程

新家园行动计划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项历时时间最长、惠及百姓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必须规划好、组织好、实施好。在实施过程中要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尊重群众意愿,方便群众生活。这是前提。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主体是农民,政府是引导和推动,因此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的选择。要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自立、自强、互助、参与的精神。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做好典型示范引路的工作,同时还要注意方便群众生活。

第二,规划引导为先,突出地方特色。这是基础。要抓紧做好城市规划。市8县(区)县城总体规划基本上是年编制完成的,现在已有10多年时间,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抓紧启动修编。在进行县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的同时,要编制旧城改造专项规划、旧城改造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益性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要重点抓好村庄规划。一是合理布局村庄。合理区分永久保留建设发展的村庄和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水源保护区,或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地区应撤并搬迁的村庄。二是适度聚集发展。通过村庄规划吸引农民向城市附近村庄适度聚集,城市附近的农民要尽可能转为市民,通过聚集发展形成卫星城;引导规模小、发展潜力不大的村庄向行政村、中心村镇聚集,扩大行政村、中心村规模,集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撤并后的村庄土地要通过整理复垦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三是保护文化遗产。要通过村庄规划把已确定或者具备文化遗产性质的村落保护好。四是集中配置资源。通过村庄规划促进公共资源向人口较多的村庄聚集,把学校、卫生院、文化活动场所等公共资源配置到规模较大、人口相对集中的村庄,与旧房改造和整村推进结合起来,同步实施,整体推进,并用这些村庄配套的公共设施和较好的生活条件吸引规模小的村庄人口向这些村庄聚集。五是精心设计民宅。通过规划要保证农民建房选址安全。为农民提供各种类型的民居设计图样,供农民选择。民居设计要设计好内部的基本配置,外观设计要更多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同时要做好改厕、改厨、改圈等设计。要认真做好学校规划。学校校点规划布局既要体现集中办学的原则,又要方便群众就学,做到立足现在,着眼长远,不能简单建校撤校。要把校点布局与村庄撤并规划结合起来,配套建设。

第三,整合政策资源,多方筹集资金。这是关键,也是新家园行动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要害。农民建房资金来源主要有三项:政府补助、信贷扶持和农民自筹。其中,政府补助是引导,要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把旧房改造与特色民居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移民搬迁、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按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进行旧房改造的农户给予补助。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要调整投入方向,与旧房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保证旧房改造推进到一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步实施到一村。要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旧村旧房改造。信贷扶持是保障,不论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住房都是最大的消费,一般都要申请住房贷款。现在对城里人购房的信贷支持比较完善,但对农民建房的信贷扶持还有很多障碍,尤其是信用担保,金融部门要多想些办法,完善和简化以甘蔗、核桃、橡胶、烤烟等经济作物的预期收入作为信用保证,以“龙头企业”担保方式进行抵押贷款的扶持政策。积极探索以农户宅基地和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贷款。大力推广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民自筹是基础。要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增加农业收入,发展运输、商贸、外出务工等增加非农收入。旧村改造,受益群众要按“一事一议”的程序,筹资筹劳,自力更生建设家园。旧城改造工程。要整合旧城改造与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旧村旧房改造、旧校舍改造建设项目,加大投入。旧校舍改造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争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确认我市各个等级危房数量,承诺排危数量和补助金额,由各县政府贷款提前实施。要推行项目“代建制”,通过项目打捆,锁定成本,公开招标,由有实力有信誉的建筑公司承建。

第四,梯次有序推进,以面带点实施。这是方法。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一项民生工程,但不能等同于扶贫工程。农民建房的积极性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支付能力,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整体推进的方法。一是由近及远,就是从城郊和公路沿线,逐步向边远地区辐射。二是由坝到山,坝区老百姓一般要比山区老百姓富裕,先调动坝区老百姓的积极性。三是由集中到分散,集中按一个村庄、一个带、一个片地推进建设。现阶段重点是打造凤、凤习线等7个公路沿线带。

第五,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这是重点。一是要加强村容村貌整治。重点抓好“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灭“四害”(老鼠、蟑螂、苍蝇、蚊子)、治“五乱”(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二是积极发展花卉、果木等庭院经济,对庭院进行美化。三是要加强村庄绿化。结合发展林业产业对村庄进行美化绿化。进村主要道路两旁、村内休闲空地上要种植具有观赏、经济价值的树木和花木,对村庄进行整体美化。四是要加强生态建设。要结合中低产林改造和荒山绿化,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植被恢复,增加森林涵养水源能力。五是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

五、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形成推进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新家园行动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各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围绕大局,责任到人、工作到位。各领导组要将各自的工作任务、目标责任层层分解,明确责任领导、责任人员、完成时限、奖惩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从现在起,要以超常的工作方法完成超常的工作任务。要以新家园行动计划为载体培养良好的干部作风,做到接受任务不讲条件,遇到困难不讲客观,完成任务不打折扣。

(二)全民参与,合力攻坚。农民是旧村、旧房工程的实施主体,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我们工作的顺利推进,也不可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要充分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就是宣传新家园行动计划的目的意义,提高群众对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认识。发动群众,就是让群众参与到新家园行动计划中来,依靠群众来打赢这场持久战、攻坚战。组织群众,就是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群众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新家园行动计划中来。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各个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上下“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合力攻坚。

(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环境。一要大力宣传新家园行动计划的重要意义,让全市各族群众能够感受到新家园行动计划的美好蓝图,积极参与新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二要大力宣传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从国家规定的征地拆迁安置政策到市县制定的征地拆迁政策都要进行深入宣传,向群众把政策讲清楚,把账算明白。三要宣传《土地管理法》。要向群众宣传土地管理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具体办法。四要宣传《城市规划法》。五要宣传典型,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四)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市、县两级督查部门要制定长效督查机制,加强对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督查。组织部门要把新家园行动计划的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抽调的后备干部,要实行全程考核,不合格人员一律退回原单位,并取消后备干部资格。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4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992个字,预计看完需要3分钟,共有106位用户关注,28人点赞!

一、城镇卫生工作

继续巩固发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市民的卫生文明意识,促进文明城市建设,继续抓好以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为重点的城市卫生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文明城市做出新的贡献。

(一)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促进城市卫生的长效管理。

1.充分发挥组织管理职能。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适时筹备召开各种会议,制发文件,部署任务,提出要求,抓好落实。在实施卫生综合治理、除四害、卫生宣传教育、卫生检查评比等活动中,都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2.充分发挥协调职能。在工作中,充分运用协调手段,处理好各组织之间、部门之间、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联系,积极配合,密切协作,以达到预期目标。根据市爱卫会各委员部门的调整,重新制发爱卫会各委员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好协调工作,使其在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卫生管理各个方面,全部达到全国爱卫会新颁布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继续协助建委抓好垃圾的密闭存贮工作,增加垃圾转运站的数量,解决部分群众倒垃圾难的问题,争取在全市建立统一的、无缝隙覆盖的环卫保洁机制。

3.充分发挥检查督导职能。在具体工作中,从宏观、全局和整体要求出发,对各主管部门和单位落实爱国卫生计划的情况,依据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价,肯定取得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加强对市容环境卫生和单位卫生的暗访检查和督导,贯彻执行《山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严格标准,文明服务。

(二)继续抓好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继续抓好部级和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组织搞好摸底、调研、指导和市级验收,年内创建3个省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进一步提高市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的质量。

二、农村卫生工作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督促指导各区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继续抓好创建卫生乡镇、村、户活动

卫生创建活动,是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按照年初制定的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卫生镇、村、户活动。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做到成熟一个命名一个,确保创建工作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消除空白、循序渐进、整体发展,全面推进卫生村镇创建活动。争取年内有1个镇、5个村达到省级卫生镇、村标准。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5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89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5分钟,共有161位用户关注,49人点赞!

顶层设计、科学布局,把准美丽乡村建设方向路径

慈溪“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要立足市情,通盘谋划,合理统筹城乡资源和发展空间,科学编制“规划图”和“路线图”,确保美丽乡村的高水平建设。

融发展空间和自然人文于一体的高起点规划。慈溪是以滩涂围垦形成的平原为主要地理风貌,乡村历史布局以围塘河堤而排列;市内人口密集、企业众多,民居建筑基础好。经多年建设村庄总体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但随着农民对“乡村美丽”的追求更多地从“量变”向“质变”转变,对乡村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慈溪引入高水平规划团队和中国美院等专业团队,编制了具有浓郁慈溪乡村特色元素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农民集中居住区布点规划、南部沿山精品线建设规划和中心村、特色村等村庄规划,以及道路交通、供水排污等城乡基础设施规划。部分镇、村根据各自特色也编制了美丽镇、村规划,沿杭州湾的崇寿镇、附海镇等镇结合海塘文化编制了“美丽海塘花园小镇”等规划,沿山线方家河头村编制了“古山村文化保护规划”,其中南部沿山精品线规划获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评选一等奖。总体规划注重结合当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景观整体系统设计打造,充分展示了慈溪的自然景观特色、人居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把慈溪乡村塘(河)、田园等最普遍的资源作为美丽乡村景观基底。在乡村文化上突出慈溪“围垦文化、移民文化、青瓷文化”三大主流文化。人居特色上以农民集居点为体现主要载体,结合河、田、种植物,提高规划设计标准。发展空间主要体现结合慈溪发达的现代农业,注重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这一整套“规划科学、城乡和谐、适度超前”的慈溪美丽镇村规划体系,各种规划有机衔接,市镇村三级全覆盖,为高水平建设奠定了基础。

集宜居宜业宜游和推动“三农”联动的多功能定位。合理的目标功能是美丽乡村科学规划的具体体现。慈溪美丽乡村功能定位多样,目标路径清晰。基本目标是建成“产业发展、农民富裕、乡村文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按照连点成线带面的思路和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推进慈溪“三农”联动,重点建设“四村”―――培育中心村、挖掘特色村、创建全面小康村、环境改造提升村;“二线”―――南部沿山线和中横线精品线,“五区”―――达蓬山运动休闲区、鸣鹤古镇保护区、上林湖越窑青瓷文化传承区、杨梅采摘体验区和大桥生态湿地休闲区。慈溪大部分特色村及部分中心村主要就分布在“二线”上,并有一半以上拥有名特优新农产品。“二线”如两条美丽的彩带,串起了大多省级特色旅游村和和中心村,在规划上为慈溪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和谐创造了条件。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实施“创业增收致富、人居条件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文化培育引领行动”四大行动,并且结合推进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四大目标联创,统盘与特色并抓,整体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力争到2015年慈溪市总共创建20个宁波市全面小康村、30个省级中心村、挖掘打造15个宁波市级特色村,形成“二线”和“五区”主要空间结构布局。所有行政村整体环境面貌有新的提升,全市80%以上镇(街道)达到宁波市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工作要求。

聚高要素投入和强执行推进的服务型保障。慈溪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保障各要素资源向农村集中,而且执行力上强势推进。一是高效投资拉动。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郾2亿元,其中单独安排2000万元作为“中心村培育工程”扶持基金,组建11家新农村建设投融资公司融资超过30亿元集中投资。在用地指示上给予重点支持,近年专项安排新农村专项用地指标5115余亩用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同时实施“一村一策”的扶持政策,根据项目实际投入给予补助。此外,还强化整合帮扶项目,明确市级部门优先将各自牵头实施的相关项目向美丽乡村倾斜,形成建设合力。二是实施全程考核。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列入本届党委的工作目标,市委书记专题会议、常委会议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商讨决策;同时列入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作为镇(街道)党政一把手考核内容。建立工作分解推进制,明确具体工作时段和节点。定期召开现场会、推进会,做好按月对账,动态掌握进展情况。还创新实施第三方测评督查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会员和社会志愿者对帐督查,对建设进展情况实施全过程跟踪,确保阶段性工作及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第一书记”联村。着眼美丽乡村发展平衡性,创新实行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兼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制度。全市27个市级经济薄弱村和20个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村,由市领导担任村第一书记,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第一书记”有硬性施政任务,任职三年内每季度赴村召开一次现场专题工作会,每半年作一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专题研究,每年开展一次蹲点调研,帮助任职村建立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培植一个年稳定收入15万元以上的项目,确保经济薄弱村“摘帽”。另外,还建立了市领导“1+4”联系重点项目制度,每个中心村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市级部门、一名市级部门分管领导、一名联络员对口联系指导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有关审批事项,纳入行政审批服务“绿色通道”,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建设周期,所涉及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

整体推进、突出生态,凸现美丽乡村建设品质惠民

慈溪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农村自然生态作为最可贵的资源,依托项目整体推进、点线面联动,既全面整治改造村庄,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加速由“村”向“城”转变,又精雕细琢打造节点、景点,把景点“孤岛”窜联建设成旅游休闲风景线,实现生态、文化、人居全面可持续发展,让美丽乡村真正变成惠民富民的幸福家园。

成片连线打造精品线。投入3亿元建设龙山、掌起、观海卫南部沿山“三镇十二村四节点”、“四湖十八公里”生态文化精品线。该成片连线建设改造项目体量大、线路长,沿线村既是慈溪生态和历史文脉集萃点,又是特色村、农民集居区和多个景观节点展现区。改建时尊重自然资源,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彰显特有软实力。把沿线镇、村、湖、节点,从功能划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风格和乡村文化统一窜点连线整合设计。沿线所涉村道路绿化、违章拆除、景点打造、管线梳理、外立面改造实施整体整治提升。目前,已完成了沿山线道路改造10万平方米,沿线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绿化改造25万平方米、立面改造18万平方米。改造后沿线村庄墙体统一了格调,黑边白墙上绘制了历史文化传说和民间故事;道路铺设了沥青,两侧新增了红枫、银杏等众多绿化苗木,清澈湖水映照青山绿树,公园整洁靓丽、健身器械一应俱全。沿线的山水古村、景点、节点从一个个封闭的小山村嬗变为慈溪一道道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辐射带动建设示范区。慈溪把中心村作为由“村”转“城”战略支点、特色村作为乡村致富据点,环境改造提升村作为综合整治创建点的辐射示范区来建设。目前已建成宁波市级以上全面小康村72个,20个中心村、15个特色村、37个环境改造提升村正在建设,累计建成“四村”136个,占全市村庄数的一半。着眼集聚建设中心村,以中心镇开展省级小城市和宁波市卫星城市培育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发挥中心村区位和资源优势,制定中心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分期排定中心村建设时序,通过自然村落整合、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优化和农房集中改建,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增强中心村集聚带动能力。着眼村富挖掘特色村,结合地域文化、产业发展、自然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不同类型特色村。仅在方家河头村全市财政投入达3000多万元,该村围绕村内古屋、古树、古井、古道四大元素,推进古村修复工程,打造了“千年古村”旅游品牌,今年接待游客已达8万人。目前,慈溪涌现了以方家河头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型特色旅游村;以横河镇大山村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开发型特色村;以新浦镇黎明村葡萄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型特色村等类型。这些特色村还创牌举办一年一度节庆活动,以节旺市、以节兴村、以节富农,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慈溪观光休闲,成了慈溪的“金招牌”、后花园和长三角的城市阳台。着眼综合整治创建村,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环境改造提升,综合整治创建美丽乡村合格村。政府资金补助引导基层环境整治、河道清理、绿化补种等提升村庄面貌,并通过以点带面,积极引导一般村自发加入提升村行列,从而促进整体提升。

联排多层建设集聚区。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实现农村人居条件改善,又要体现综合效益提高。慈溪“农房两改”改变农村传统建房方式,实施效益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坚持“控制单家独院、推广多户联排、鼓励多层公寓”效益型农民建房原则的同时,尊重民意,不搞一刀切,按照整体改建型、新建集聚型、村庄梳理型、异地搬迁型等四种类型的要求推进改造建设,建设多(高)层农民公寓和多户联排联动推进。创新的投融资平台、质抵押贷款、金融对口服务、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四法”,破解“农房两改”融资难问题;创造的把好业务培训关、资金监管关、房屋分配关、责任到位关、指导交流关等“五关”管理经验,为全省推广提供了样板,并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已连续四年被评为省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工作优秀单位。打造了一批以附海镇为代表的新建集聚型镇级农民公寓,宗汉街道六村为代表的联建农民公寓,周巷镇万安庄村代表的新建和改建相结合农民公寓,长河镇大牌头村为代表的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相结合的异地搬迁型农民公寓等“村镇版”。全市“农房两改”累计完成拆迁17062户、安置26386户,既改善提升了农村人居条件,集约节约了土地,又实现了农民增收,极大地推进了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化零为整建设生态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慈溪大力建设绿色生态区,积极提升环境质量。结合“四边三化”、“三改一拆”和“双清”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森林慈溪”建设,三年间累计创建各类公益林80余块,投入绿化资金10多亿元,新增平原绿化面积3万多亩,创建成为了省生态市和省森林城市。同时,淘汰整治落后产能。取缔关闭废塑料生产经营户5600余家、小熔炼企业144家,彻底根治了有三十余年历史的废塑料污染问题。大力开展水环境整治,制定十大专项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长制”,以截污纳管、引水环通、生态修复等“十箭齐发”推进水环境治理,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郾44%,建立健全“户收、村集、镇中转、市统一焚化”的垃圾处理体系,全市垃圾收集率和袋(桶)装化率均达到100%。

创新体制、培植机能,释放美丽乡村建设改革红利

慈溪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双轮驱动”,一手抓村庄整治改造提升带动,一手抓改革农村机制促动,通过“造血”、“输血”双管齐下,“发展”、“管理”齐头并进,“内力”、“外力”两力合一,进一步增强美丽乡村持续活力。

创新农村合作经济体制。慈溪农村土地流转广、农业大户多,但“小而全、广而散”,缺少组织权、融资权和市场话语权等权利,成了破解“三农”问题主要瓶颈之一。从改革体制入手,增强农村发展内动力。一是抱团组建“航空母舰”。着眼于解决农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合作社走向大联合、大联盟,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充实完善慈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扩大了联合会产业的覆盖面。探索组建市镇两级公益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搭建组织体系和建立制订了相关运作办法。二是土地流转入股分红。探索推行新型土地流转方式,引导土地向精英农民、家庭农场、合作社集中,目前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35?郾4万亩,占家庭承包土地总面积的65?郾8%;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1?郾5%;开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按照“农民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市绿土地股份种植专业合作社,185户合作社成员年底不仅保底分红,还可每亩收益;有的整个村也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龙山镇施公山、海甸戎等5个村分别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面积达6278亩,每亩租金收益达到400―500元。三是产销合作加快流通。为增加农民市场话语权,增加市场竞争力。慈溪积极探索主体合作、服务合作、销售合作、要素合作等产销合作新模式。在市场主体之间探索合作模式,组建葡萄、畜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健全完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加盟农场、合作农场、订单农场等方式增强市场主体之间合作关系,实现了从产销关系向产权关系转变。探索组建综合服务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成立了8个粮食综合服务社及农业检测资源战略联盟等服务机构,提升服务水平。通过销售合作降低农户生产和交易成本,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围绕品牌、商标、技术等生产要素开展合作,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话语权。目前,周巷镇农业服务公司结合本地梨产业种植优势,打响“润昌”品牌,改变梨种植经营“小、散、乱”的生产状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四是合作金融促进融资。为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和增加农民资本获利的能力。慈溪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创办了村级金融机构,成立了龙山镇西门外村伏龙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社。这两家村级金融组织,是全国首家经国家银监会和保监会批准,经营模式可在村域内设计资金保险互助合作,独立核算、互通运行的农村金融合作组织。其中资金互助合作社入股农户数达396人,也是省内首家全民参股村级“银行”,去年分红达到80万元。探索组建农村保险互助联社,在伏龙保险互助社的基础上,经国家保监会审批同意,成立了全国首家镇级农村保险互助联社―――慈溪市龙山农村保险互助联社和金岙互助社等8个村级互助社开业运营。

创新培植村级集体经济。慈溪积极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振兴工程,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的基础,2012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郾9亿元,比上年增长13?郾5%,村均332万元;可用收入7?郾61亿元,比上年增长9?郾25%,村均230万元;稳定收入3?郾0亿元,村均92万元。一是物业经济“造血”。通过新建、配置、盘活等措施,由镇(街道)牵头负责,在城镇、工业功能区等区位条件较好的地段统筹建设标准厂房、农贸市场等二、三产集体经济发展用房,产权(或股权)和收益归各村集体所有。目前,慈溪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共拥有二三产物业用房156平方米,每年物业用房出租收入达1?郾49亿元,占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稳定收入的47%。二是制度持续“补血”。2007年起,每三年制定调整新的村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前两轮市镇两级财政对市级财政补助村最高补助每村达100万元,今年新一轮扶持政策最高补助每村200万元,还将位于一般村和市级财政补助村之间的村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力度。2012年全市村级补助收入(不含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3?郾21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三是加强管理“节流”。除了“开源”增收,还加强“节流”,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慈溪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村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6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7011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8分钟,共有123位用户关注,34人点赞!

根据团市委书记办公会议研究的意见,下面我代表团市委就全市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进行专题部署,重点围绕学习贯彻团省委在温岭召开的全省“新农村.新青年”现场推进会和团市委、市农办《关于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团丽联[*]12号),结合我市实际,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略)

二、进一步突出重点,把“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的目标任务体现在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各个方面

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总的目标要求,是要着力在“明确新使命,培育新青年,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探索新方法,建设新组织”六个“新”上下功夫。具体在内容上,必须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1、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要求,带领引导广大青年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第一、要深入开展农村青年“培训-就业-创业”三阶段服务。推进“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的实施,关键的就是要以服务为主要功能,并始终围绕这一定位,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把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农村青年的就业与创业问题,农村青年的技术技能提高问题,是各级共青团组织服务能力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是各级共青团组织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应该说,通过实施青年创业行动,全市各级共青团组织的服务形式更趋多样,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能力大有提高,得到广大团员青年的拥护和欢迎,受到团省委和市委的充分肯定。但离有为有位的要求,离广大青年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团组织在工作中必须掌握四个方面的定位:一是服务方向的定位。要把服务方向定位于从农村青年的需要出发,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目前农村青年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掌握农村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求,把农村青年目前普遍关心的增加学习培训机会、就业及创业等现实需求,作为共青团农村工作的切入点。二是服务要求的定位。要把服务要求定位于适合农村青年的特点,充分利用农村青年接受新事物快、热情高、能吃苦、敢冒险的精神品质,广泛提供其发展的条件和机会,通过建立奖励措施、树立创业典型等,积极引导他们树立劳动致富、能力树人的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三是服务途径的定位。要把服务途径定位于建设青年星火带头人协会、青年创业者协会、青年创业会馆、青年就业服务中心等各类团的组织,促使以地域为单位的农村青年服务组织走向社会化,从而在农村青年发展中起核心作用。四是服务目的的定位。要把服务的目的定位于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青年的全面发展。要获得这几个方面工作定位的实现,各级团组织就要因地制宜,适时的为农村青年提供“培训——就业——创业”三阶段的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农村青年的需求。

在服务农村青年培训和就业方面,要逐步建立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信息库,掌握农村青年劳动力资源分布与就业状况;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引入职业中介这一市场主体,抓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信息流通体系的建立、发展、规范,多渠道开展信息服务;要充分依托共青团组织的网络优势,积极加强与职业中介、规模以上企业、市外各级团组织、驻外机构等方面联系,寻求用工信息;要通过定期举办推介会、洽谈会等,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做好用工信息的搜集、筛选、工作,为广大农村青年实现转移就业拓展就业渠道;要依托和充分发挥*青年就业网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全市青年就业信息体系,建设覆盖全市各乡镇的青年就业信息牌,构建市、县、乡(镇)、村四级青年就业网络体系。

在服务农村青年创业方面,要通过扶持青年创业项目,举办青年创业系列讲座,邀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导师带徒传授创业经验、开展产业链接等方法,支持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青年大胆创业,满足农村青年的创业需求,提高农村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要积极发挥青年创业导师团的作用,通过巡回宣讲、项目结对等形式,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探索有效的创业模式;要大力引导外出农村青年回乡创业,努力在资金、技术、信息、经营场所等方面提供帮助,搞好服务;要争取团中央、团省委支持,积极开展“ybc计划”(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努力帮助*青年创业;要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合作与支持,深化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持农村青年创业的新形式,着力在“提质、扩面”上下功夫;要加大对中小型青年企业家的扶持力度,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促进全市农村青年积极创业。信贷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工作是我市团组织服务农村青年的有效形式,深受广大农村青年的好评,下阶段,团市委还要召开会议,专题部署这项工作,各地团组织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它打造成*的品牌工作。

第二、要深入开展“新农村·新青年”素质提升行动。要组织动员全市农民青年学习和应用“农民信箱”。要充分利用*“农民信箱”所具有的信息真实、诚信度高的特点和具有网上推销、采购、信息获取等强大功能,指导动员全市青年农民及种养大户、购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济主体,注册使用*“农民信箱”。*年,每个乡镇都必须建立一支信息化志愿服务队,每个村至少要培养一名农业信息化青年志愿者。要围绕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托科技示范基地、星火培训基地等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技术培训、传播和普及活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市场知识。组织科技文化擂台赛、科技知识竞赛、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要围绕现代青年职业需求,扎实开展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农村中小学、大中专院校等各类学校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场所、设备、师资,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夜校、远程教育等多种途径,实施“欠发达地区农村青年人才培训工程”,切实提高农村青年综合素质。要组织各类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以需定培,定向培训,订单培训;要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支持,争取更多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培训经费;要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因地制宜地抓好培训品牌建设。

第三、开展“新农村·新青年”效益农业开发行动。重点抓好“两个培育”,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现代流通的主体,积极探索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努力把广大农村青年培养成为农产品的流通主体。二是大力培育标准化青年示范户和青年示范基地,积极普及推广农业标准化知识,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2、围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带领引导广大青年在农村大力弘扬良好社会风尚。

一是要继续深化乡村青年文化节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动员城市青年文艺工作者、大学生文艺演出队送歌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创新一批形式灵活、内容健康、充满活力的农村青年文化项目,不断繁荣农村青年文化生活。

二是要组织开展“把文明带回家”活动。动员进城务工农村青年争做传播现代社会文明的使者,把现代科学文化、致富技能、文明习惯、生活方式带回家,在城乡之间架起传播文明的桥梁。

三是要大力实施“青春装点新农村”“四百”结对活动。为了贯彻落实*市“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实施意见,有效地激发全市各界团员青年投身新农村建设热情,形成群团协动,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团市委决定开展*市“青春装点新农村”四百结对共建活动。“四百”结对的主要内容是:1、开展青年文明号服务新农村建设“百号行动”。组织*个部级、省级和市级青年文明号集体结对*个村,着力帮助村庄整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设施、援建文化体育设施、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以及开展结对帮扶活动。2、开展“城乡百校手拉手”活动。组织市直及县(市、区)*所有条件的城市大中专学校和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结对,每个城市大中专学校或中小学结对帮扶1个农村小学,通过开展爱心捐零、爱心捐物、送教下乡等“手拉手”互助活动,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帮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3、开展百名青年企业家结对帮扶百村建设。组织动员*名青企协会员(或青联委员中的企业委员)结对帮扶*个村,通过给所联系的村送一批科技报刊、送一批文体用品、种植一批树、开展一次卫生整治、建一个图书站(文化室、活动室或青年中心)等活动,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科技水平。4、开展百家团组织结对共建百村建设。组织*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团组织,结对*个村级团支部,帮助推进村级团支部规范化建设,增加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青年“农民信箱”注册联络站赠送电脑等硬件设施,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开展各类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实现平台互通,资源共享,项目互动,带动农村团组织、各类青年组织的活跃,扩大农村基层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

四是要认真开展“新农村·新青年”关爱行动。切实维护农村青年合法权益,通过设立服务热线、发放联系卡、加强与劳务管理机构联系、走访用人单位等,依托当地团组织、农村青年中心加强与农村青年的联系沟通,积极维护农村青年的合法权益,特别在工资发放、工作时间、劳动安全、伤残赔偿、基本生活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8月中旬,团市委将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情系民工、阳光就业”活动。加强青年企业家协会建设,引导广大企业家关爱民工,合理用工。积极开展联谊会等各类社交活动,促进农村青年之间的联系沟通,鼓励他们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满足农村青年的交友需求。真情帮助农村特殊困难青少年,特别受关注农村残疾青年和山区大龄青年的就业创业和生产生活。深入开展“希望工程助学计划”、大学生济困助学等活动,帮助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完成学业。积极开展“四百结对”活动,组织动员全市的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会员,城市学校、市直的团委以及全市青年文明号集体等与各贫困农村进行结对,为各地提供政策、项目及资金扶持。

3、围绕“管理民主”的要求,带领引导广大青年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作用。

广大农村团员青年历来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组织发动广大青年围绕法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第一、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民主建设。坚持“强镇(乡)带村”思路,调整巩固农村基层团组织,切实加强镇乡团委和小城镇、中心村团的建设,推进村级团支部规范化建设,通过维护团员的各项民利,切实增强团员意识,活跃基层组织。加大农村区域团建的探索力度,辐射带动农村各类团组织的活跃,不断扩大农村基层团组织对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加大村级团支部书记海选的力度和广度,探索“团代表常任制”、“团员民主评议制度”、“民主恳谈制度”、“团情公示制度”等基层团的民主制度,不断丰富基层团的民主形式。

第二、推进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在符合条件的农村乡镇逐步建立青年中心,在已建立青年中心的乡镇开展示范性农村青年中心创建活动,积极探索青年中心联系、服务、引导青年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机制。根据我市青年中心建设的现状,力争*年底全市20%的乡镇(街道)要建立农村青年中心,2007年底50%的乡镇(街道)要建立农村青年中心,到2008年底,有条件的乡镇(街道)都要建立农村青年中心。关于青年中心建设,团市委还要出台具体和政策文件,请各地抓好落实,今年各县(市、区)20%的乡镇要建立农村青年中心,这是团省委的硬任务,列入考核的范围,各地要落实到位。

第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五五普法,帮助农村青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学会依法办事,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为“平安*”、“法制*”建设作贡献。

第四,畅通农村青年参与民主的渠道。使广大青年在参与民主实践的体验过程中,了解民主,参与民主,实践民主,推动民主。

第五,引导农村青年正确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和热点、焦点事件。使广大青年正确面对改革中利益格局的调整,用理性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

三、进一步理清思路,营造健康协调、发展有序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

一是要克服两种错误认识。在思想上要克服无所作为和包打天下的两种不正确、不切实际的认识,在工作推进中要防止另起炉灶和形式主义两种倾向,农村共青团工作是一脉相承的,是在继承中创新的。

二是要切实增强四种意识。机遇意识。共青团工作的无数次实践表明,只有抓住机遇,才能趁势而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共青团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在环境最好,氛围最浓,希望大家抓住新机遇,求得新发展。作为意识。要树立“有所作为”的思想,以作为求地位。要通过我们各级团组织在推进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过程中创造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为党委政府进一步优化共青团工作环境,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希望。科学意识。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按照规律来办事,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有市场法则的要求。各级团组织推进这项工作必须要树立科学意识,遵循规律、崇尚规律,按规律办事,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务实意识。三农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各地学习、借鉴经验做法,必须树立务实意识,讲求工作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

三是在平时工作和实践中要注意坚持做到以下四个结合。一是要将继承传统和不断创新结合起来。“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是农村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在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深化和创新,是共青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总揽和载体创新,它不是舍弃传统的翻新,而是继承传统的创新。因此,对于*这几年一直在做的青年创业行动以及青年效益农业开发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这些共青团在农村工作的传统优势项目,各地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但同时,在秉承这些优良传统,继承过去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的基础上,要研究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创新工作项目,工作对象,工作机制,真正把“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引向深入、体现特色。二是要将项目推进与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在“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中,各地要通过舆论引导、典型示范,广泛深入地组织发动农村青年参与到青年培训、就业、创业工程、“青春装点新农村”行动、“百万青年农民信箱”普及行动等具体项目中来。但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团的建设,要通过建组织培养人才来落实项目,这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当前,农村团的建设面临着全方位的冲击,各地要主动适应,积极探索“基层团委+青年中心”,“基层团委+青年社团”团建模式,努力在实体建团,网络建团上作出有效探索。三是要将发挥作用和优化服务结合起来。农村青年是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的主体。各地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村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引导农村青年把个人成长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农村青年在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力军作用。但同时,各地要更多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青团为农村青年提供哪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要通过开展一些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广大青年切实需要的活动和项目,把青年的关注点聚集到共青团的周围,把青年的创造力聚集到“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的落实,真正使广大青年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四是要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结合起来。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虽然当前需要各地迅速掀起活动热潮,在全市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但这更是一项时间长、成本大、见效慢的工程,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取得切切实实的成效。当前,各地首先要集中力量加强对点上工作的指导,各县(市、区)都有试点乡镇,大家要通过试点先行,摸索经验,认真总结,把握规律;而后要坚持以点带面,将点上培养与面上推广相结合,使面上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要避免以试点代替工作,重试点、轻推广,重启动、轻落实。

四、进一步加强领导,把“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青年

实施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责任在市县,关键在乡镇,重点在村里。各县(市、区)团委要充分重视起这项工作,做到书记亲自抓,分管书记具体抓,要有专人负责,真正把“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青年。

1、高度重视,做成精品。全面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是当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的一个重大举措。组织实施好这项计划,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事关全局,意义重大。全市各级团组织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自觉地把实施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共青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到突出位置,摆上重要日程,努力做成精品,做成知名品牌。

2、争取政策,优化环境。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求比较高的综合性工作,必须形成有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各级团组织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及农口、教育、科技、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的联系,争取在工作部署、资金投入、培训组织、项目推进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支持措施,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健全机制,营造氛围。一是要建立协调机制。全市各级团组织要把优势项目集中到农村,要把网络延伸到农村,要把人才队伍聚集到农村,大力探索城乡、校村、村企三结合的支持农村发展的机制。二是要建立考核机制。要细化目标、实化任务,强化责任、硬化措施,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让广大农村青年真正得到实惠。团市委今年就青农工作要进行专项考核,对工作落实到位成绩突出的地方要进行奖励。三是要加强宣传力度。要通过开辟“新农村、新青年”专刊、刊登公益广告等形式,报道各地“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推进情况,宣传各地的新鲜经验和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实施“新农村·新青年”发展计划的舆论氛围。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7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5324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4分钟,共有263位用户关注,30人点赞!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主要作法

××市74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0%,2004年××市人口计生委牵头开展农村“人口与小康建设家庭计划行动”,与全市108万农户签订计划书,持有计划书的家庭可享受生殖健康优惠服务及经济帮扶政策。在促进家庭生育计划/生殖健康的基础上,统筹解决计生家庭经济困难、扩大计生家庭民利、落实计生家庭优惠政策,推进“新家庭创建”。通过“六个到户”:一是生育计划落实到户,二是奖励制度落实到户,三是生殖健康服务落实到户,四是婚育文明落实到户,五是民利落实到户,六是帮扶计划落实到户,把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置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创业的大背景下,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效结合,其作法定位准确、措施具体、特色鲜明:

(一)新家庭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市人口计生委将“人口与小康建设家庭计划”内容进行分解,制订计划书,人口计生干部牵头,发动人大领导、政协委员、协会会员支持,计生家庭参与,利用网络健全的优势,通过提供信息、协调贷款、研究项目、落实政策等,开展“联谊桥”、“一加一”、“手拉手”、“对对碰”等活动,帮资金,帮项目,帮信息,帮脱贫。全市共为计生家庭提供帮扶资金2.25亿元,优惠减免各类费用225万元,帮扶5.6万户计划生育贫困家庭;2007年上半年全市共为计生家庭提供致富信息1.9万条,协调贷款3751.1万元;成立大批农村瓜菜、养殖、种植合作组织,将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农民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空前高涨,“新家庭创建活动”蓬勃发展。

××市人口计生委从“计生就是民生、民生就是责任”的高度,规范“新家庭创建活动”,将农村人口计生工作融汇、渗透、结合到新农村建设各个环节。各乡镇、街道紧紧抓住少生这个根本、致富这个宗旨、文明这个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可行的新家庭创建标准,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落实到每个村组和每个家庭,形成各具特色的三种模式。一是德惠市大青咀镇朝阳沟村的贴息贷款模式。利用省里52万元贴息贷款和村筹集的40万元重点扶持46个规模较大、成片成链的养鸡户,建立肉鸡饲养基地,过去因好逸恶劳、成风而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一跃成为少生快富、勤劳致富的文明村,户年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

二是榆树市弓棚镇十三号村的优先承包模式。利用村自有资金,盖起60栋蔬菜大棚,优先承包给计生家庭和女孩家庭。通过村里扶持共发展蔬菜瓜果种植户70个,养猪户65个,养牛户21个,养鸡户13个,户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

三是双阳区齐家镇卧龙村的技术支持模式。人口计生部门和涉农部门优先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帮助农户确定当年的发展项目和方向,并在项目引进方面予以支持。全村发展优质绿色水稻120公顷,新建木耳菌段加工厂1个,目前有120户农民家庭正在进行示范栽培,另有390户养殖梅花鹿、山黑猪的农户得到技术支持,全村经济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

(二)新家庭创建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相结合

新家庭把少生优生作为重要标准,“新家庭创建活动”则是以计划生育任务的完成作为基本要求。××市人口计生委从落实生育计划入手,把计划生育政策送进农家,把生殖健康服务落实到户,免费实行计划生育“四术”和“三查一治”。拨付1800多万元资金,免费为120多万名农村已婚育龄妇女提供生殖健康检查;投入200多万元,依托服务机构和灵活方便的计划生育服务车,免费为120多万名农村已婚适龄男性提供生殖健康检查,生殖健康的阳光第一次照到广大农村适龄男性身上;投入90万元,免费为4.7万名已婚待孕妇女进行优生筛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促使农民自觉按照现行生育政策,实现少生、优生的家庭计划。

(三)新家庭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市人口计生委对农村家庭中出现的大办婚事、早婚早育、多生孩子、封建迷信、参与、子女辍学、不赡养父母等现象,以及存在的不劳而获、小富即安的思想,提出要实现经济和精神“双脱贫”,在经济脱贫的基础上,开展精神脱贫,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实际制定并大力推行“十个反对,十个树立,十个提倡”,在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千方百计从思想上进行引导和教育,转变他们的观念,使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真正发挥作用。建立婚育文化街、文化墙、文化楼、文化院,甚至婚育文化广场,展示“关爱你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做一个聪明的女人,做一个负责的男人”等温馨、暖人的图片、文字,定期免费发放《婚育导读》到村;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宣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节目,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通过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等宣传活动,建设生动活泼的生育文化,使群众潜移默化地受到生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乡村计生办成了老百姓的娘家,大事小情都喜欢坐一坐,闲话家常、交流体会、传播知识,新观念悄然形成。

(四)实行“五级考评”

“新家庭创建活动”实行“五级考评”的办法,即户申报、村认可、乡检查、县验收、市抽检。整个考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人口计生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参加。每年年末,农户对照“少生、优生、健康、宽裕、和谐、民主、文明”七个方面的标准,向村里申报一年来实行计划生育、发展经济、落实“十个反对十个树立十个提倡”等情况,之后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组成核查小组予以确认。村认可后,连同户申报的情况一并提交到乡里,乡党委、政府责成人口计生办逐户检查。县(市、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乡的检查结果,深入村里验收。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代表市委、市政府组织抽查,将抽查结果通报全市。

凡是通过考评并获得新家庭称号的家庭,由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授牌,悬挂家门,优先享受各种优惠待遇。同时,考评结果与先进村、乡、县的评比相结合,并作为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融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的主要依据,评价人口计生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市的“新家庭创建活动”关注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并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带动更多的家庭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促进了人口问题的统筹解决和城乡的协调发展。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促进人口计生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

实施“新家庭创建活动”后,群众把主要精力转向创建新家庭,经济收入持续增长,3.7万户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摆脱贫困,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平均增加320元。全市涌现出少生快富典型1万多户,使计划生育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免除了后顾之忧,这就从根本上促进了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全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7.44‰、2.76‰下降到2006年的5.53‰、1.74‰;出生缺陷发生率从13.6‰下降为6.03‰;出生人口性别比从的111.07下降到109.8。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使人口计生工作走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新家庭创建活动”促使人口计生干部不断转变观念,走出“就数量抓人口”、“就计生抓计生”的封闭思维,把人口计生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紧密结合,使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计生部门的作用和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识。

市、县、乡各级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在“新家庭创建活动”的规划、部署、监督、考核各环节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人口计生部门主动介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其他部门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大人口观,营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良好氛围。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使计生干部素质提高、战斗力增强、干群关系和谐

随着“新家庭创建活动”不断深入,人口计生干部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成为自觉行为,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大为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育龄群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对计生干部的态度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从拒之千里变成近接远迎。2007年最新调查显示,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满意率高达98.13%。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基本经验

“新家庭创建活动”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为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鸣点,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一)“新家庭创建活动”,赢得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重视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家庭创建活动”,纳入全市“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通过“新家庭创建活动”,使各级党委、政府“亲自抓负总责”具体化,将“新家庭创建活动”与农村税费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等基层工作结合起来,与建立完善人口计生长效工作机制结合起来,与新农村各项基础建设结合起来;建立综合治理机制,4年来市人口计生委和各主要相关部门联合下发了25个文件,相关部门配合默契、有求必应;加大投入,近几年市本级的计划生育经费每年递增200万。

(二)“新家庭创建活动”,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市健全完善了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等多层次、多元化利益导向体系,推进计划生育由处罚制约为主向利益引导为主转变。2006年共发放336万元,使所有符合奖励扶助政策条件的个人全部获得奖励。城镇计划生育家庭离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得到落实。对于独生子女考入重点高中、大学的,分别给予奖励。部分县(市、区)开展了独生子女人身安全保险、独生子女医疗保险、母婴安康保险等试点。

××人口计生委制订《新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以市政府名义下发,相关责任部门落实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农口各部门和乡镇涉农站、所的技术人员包村,帮助计生家庭掌握一种以上的农业或多种经营技术;劳动部门在组织就业培训时,优先考虑独生子女;金融财政部门优先为计生家庭提供小额贷款;林业部门优先为计生家庭提供木材和苗木;工商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办理营业执照;土地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审批临时用地和废弃地;畜牧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提供畜禽防疫服务;农机农电部门优先优惠为计生家庭提供致富项目燃料和用电服务等,为“创建新家庭”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三)“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公共管理服务网络作用

行政管理、服务机构、自治组织和群众团体“四位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覆盖参与“新家庭创建活动”的每家每户,具有深入农村、服务家庭、触角灵敏、运转高效的特点,使服务实现网络化,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具有传递政令、政策协调、人口管理、组织动员,信息采集、传播和反馈的优势,技术服务体系在宣传群众、技术服务、健康促进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任何其他部门所无法比拟的。

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各级党政领导、人口计生、涉农等政府部门,对农户逐一调查、登记,了解其愿望和心声,帮助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帮扶计划,运用一对一包保的方式,深入到农户家中,帮助农民创建新家庭;群团组织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九台市计生协会员张春丽成立“新星养猪协会”,养猪协会会员全部成为计生协会员,为31户贫困计生家庭担保贷款38万元,发展养猪业,31个家庭全部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猪基地;社区自治组织将新家庭创建的标准、目标等纳入自治内容,建立“议事日、评议日、公开日、宣传日、服务日”等“五个日”制度,“新家庭创建活动”情况汇总后提交村民代表大会审议,接受村民监督,维护了农民在“新家庭创建活动”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四、“新家庭创建活动”重要启示

(一)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将实现从人口数量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从初步小康社会向全面小康社会、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的转变,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更反映在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上,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严重失衡,使农村家庭、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创建新家庭、建设新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选择。

××市人口计生委开展的“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确立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人口发展战略,运用新理念和新办法,从广大农民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需求出发,将资源配置的重点放到农村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增加农村家庭享有的公共服务,为缩小城乡差距作出重要贡献。

(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从现实情况看,广大农民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农村公共治理的突出矛盾。“十一五”期间,加快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转型的主要任务。30年来建立起的集管理、服务于一身,联系农户、扎根基层的人口计生网络,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最主要的平台。

××市人口计生委开展“新家庭创建活动”,充分利用人口计生网络的平台,从多方面提供农村公共服务,从单一的计生工作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从控制管理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统一、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使人口计生服务网络成为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基本队伍,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三)实现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有机统一

“家庭”是人口和计划生育运行机制的微观主体,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中占有主体地位,其参与程度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宏观调控的成败。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宏观调控通过社区,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务公开、村民自治,有效组织最基本细胞的亿万家庭,使之真正成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8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4237个字,预计看完需要11分钟,共有262位用户关注,53人点赞!

一、指导思想

创建文明示范村镇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积累经验、示范带动”为总体要求,以建设美好环境、发展高新经济、倡导健康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农村与城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二、总体目标

(一)概况

麻丘镇位于江西省会南昌的东面,西抱瑶湖,东接塘南,南靠抚河,北连滁槎,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通往余干、万年、景德镇乃至浙江沿海的省二级公路昌万公路由西向东穿境而过,并与京福高速公路乐温段在境内交汇。

(二)定位

随着昌万公路和乐温高速公路的贯通,麻丘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凸显。根据《南昌城市总体规划(20__—2020年)》要求,按照“西进、东拓、北控、南延”的总体指导思想,麻丘定位为南昌的东大门,高新区加工业基地外延式发展重点镇。

(三)目标

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江西重点镇、打造南昌东大门”这一总体目标,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以搞好村镇规划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实现“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为主要内容,整体推进农村文明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工作,加强农村维稳网络和基层民事调解网络建设,健全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确保农村社会秩序良好和社会稳定发展,努力使我镇面貌3至5年有一个较大的变化。

三、具体任务

抓住机遇,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找准定位,加快发展步伐,围绕“一个目标”,即把麻丘建设成为产业特色明显、配套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文明小城镇;推进“二个对接”,即与南昌市的城市规划对接,与高新区的特色产业对接;发挥“三大优势”,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四大产业”,即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效农业和物流仓储、商贸等第三产业,为全区乃至全市的大发展格局作出应有的贡献。

20__年,我镇将在以往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即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

精[,!]心设计,严格施工,在瑶湖桥头麻丘境内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使之成为麻丘新型小城镇文化的象征,麻丘镇发展日新月异的见证。

(二)打造两个中心示范村

以鲁溪、武溪村为示范点,建设两个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文明示范中心村。中心村的工作以抓好村组环境整治为重点,突出解决建设无规划、进出无道路、排污无渠道、垃圾无管理的脏、乱、差现象,使农村村容村貌有一个明显改观。

(三)推动三项致富工程

继续扎实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双带”致富工程,帮助村支书制定“双带”规划,选准“双带”项目,搞好项目与资金、技术、市场的有效对接。在金凤、鲁溪、库前村建立三个大棚蔬菜基地,预计这三项工程总占地面积约150亩,建成后每亩产值可达1.5万元以上,该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

(四)加强四项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道路、农村生态环境、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1、完善路网建设。一是硬化全部村级道路,使我镇村级道路硬化率达到100;二是完善三纵四横七条道的道路方格网建设,三纵即昌万路,文教路,荷湖路,四横即麻中大道,麻中东路,厚溪大道,南厚路;三是美化、亮化现有的昌万、文教、厚溪、刘城等省、市、区、镇、村、组6级道路。

2、新建一所小学。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新建一所小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该小学拟紧靠麻丘高中部建设,占地面积约30亩。

3、启动两个小区。小区建设地点分别为麻丘老农贸市场和卫生院以南空置地。作为文明村镇示范点创建工作的一部分,这两个小区建成后将主要用来对拆迁户进行统一安置。

4、繁荣两个市场。进一步搞活武溪、麻丘集贸市场,繁荣我镇经济,便捷我镇居民生活。

四、实施办法

创建文明示范村镇示范点工作是当前我镇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试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探索和完善创建机制,狠抓任务落实。

(一)精心规划,严格建管

1、划编制上,突出一个“高”字

这步工作我们已经完成。20__年,我们聘请武 汉大学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的专家,在充分论证麻丘镇的实际情况和区位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城镇规划的新理论,本着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综合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麻丘的城镇性质为:南昌的东大门,是高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窗口,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服务南昌市的卫星城。同时,高起点编制了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城镇用地,城镇景观等专项规划及城镇道路,给排水、电力、电讯等详细规划,并正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

2、在建筑设计上,突出一个“精”字

城镇建设中,最能体现城镇建设的是城镇建筑,而城镇建筑的特色主要取决于有无好的建筑设计。麻丘作为一个新型小城镇,将不追求大中城市的高楼大厦,力求在“特”和“精”上下功夫。在众长的同时,注重塑造自己的特色。我们将根据对外开放的需要和南昌东大门的实际,力争在建筑物立面的设计上作文章,出新意,选好外观色调,在体现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保持整体建筑风格的一致,雕塑一批精品建筑和城镇标志性建筑。同时,为了突出城镇特色,我们一是在追求建筑风格的同时,加强城镇绿化设计,精心选址,规划建设好一定数量的公共绿地广场,在丰富城镇景观的同时,又为市民提供休憩、娱乐场所。在行道树的设计上,我们将采取高中低错落、乔灌木结合的全方位立体绿化方案,栽植草坪,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二是积极开放建筑设计市场,精心搞好城镇整体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对各项建筑工程,我们将不求大,但求精,树立精品意识,力争把每项工程都建成一个精品。三是在塑造镇区新特色的同时,还将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3、在城镇管理上突出一个“严”字

城镇管理是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在加强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管理的同时,我们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大城镇环境治理力度,建立多部门综合执法的市容监察机构,对城区的绿化、美化、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加大绿化工作力度,根据城镇绿化“三分种,七分管”的特点,由镇里相关职能部门完成辖区内道路和公共绿地的绿化管理工作,二是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在全镇主要街道设置果皮箱,新建公厕,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加大市容管理力度。城管监察大队每天对镇容环境、规划建设等方面进行管理,坚决按章办事,取缔违法建筑,清理马路市场,方便居民。四是加大亮化工作力度,以店面亮化为主体,以高层建筑亮化为点缀,以户外亮化为衬托,不断营造亮丽夜景。

(二)创新体制,多元投入

按照“政府引导、以镇为主、市县联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组团开发、滚动推进”的原则,考虑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或综合开发公司,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麻丘文明村镇建设。

1、立足资源,盘活现有资本,使“死”资产变成“活”资产

众所周知,在集镇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一些双管单位、镇直单位聚集的地方,往往是集镇的中心地带,繁华的商业区。根据现有的集镇规划,把这些老单位迁出来,不仅有利于其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出黄金地段,通过出让、租赁等方式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源,加快小城镇建设。我们可以抓住日后规划的契机,动员镇直单位和部门到集镇新区征地,盘活原有的黄金地段。这样,不但改善了办公条件,而且可以通过挖掘资源,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2、综合开发,扩张资本总量,使“小”资产变成“大”资产

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开发,以开发促建设、以建设促开发,实行以地生财,以房带路,滚动发展,自求平衡。通过以建引建的方式,考虑在路两侧开发临街商住楼,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改变集镇面貌。这样,通过综合开发挖掘资金的同时,使小城镇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3、创新机制,集合民间资本,使“散”资本变成“整”资产

面对资金紧缺的困难,我们将大胆探索尝试,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群众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资机制。在坚持公共事业整体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多渠道、放开经营、公平竞争、有偿使用。如通过拍卖道路的冠名权,加大基础设计建设的投入,通过运作,转让灯箱广告的经营权等形式,广开筹资渠道。另外,为鼓励先富起来的农民进镇购房居住,我们将根据自身条件,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农民进镇建房、购房,使之成为集镇建设的主体。

五、工作要求

(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了使“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活动在我镇能顺利开展,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活动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李顺华

副组长:徐水保毛永钢

成员:邓宝根周宽堂周建海魏海龙胡石子

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规划和部署全镇的文明村镇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领导联系点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各职能部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各村、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村、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抓好活动的开展。确保创建活动有安排部署、有实施督查,有总结表彰,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目标责任体系。

(四)多方联动、齐抓共管。

创建文明村镇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一致、齐抓共建。综合推进村镇组织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技文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等系统工程。真正使我镇的整体面貌和文明程度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

(五)依靠群众,以民为本。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文明村镇工程的受益者,又应是文明村镇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创建文明村镇应体现群众性。要在创建活动中,吸引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开展以文明村镇工程为主题的文明家庭、“十星级农户”等创建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自我受到教育,在科技、法律、文化、卫生“四进门”活动和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科技文化教育中素质得到提高,在美化村容村貌活动中文明程度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真正形成“人人参与创建、人受到教育”的良好局面。

(六)狠抓 落实,注重实效。

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工程,将大力促进我镇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村、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的精神,把创建文明村镇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出台务实的举措,狠抓落实,一抓到底,跟踪问效,确保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看得见的成效。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9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2241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57分钟,共有164位用户关注,29人点赞!

“十一五”时期是万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是万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明显进展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打牢经济基础、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的关键时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打造万宁旅游强市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树立对外开放新形象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市委、市政府对万宁发展形势的把握更加理性、全面。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稳定,全市已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氛围。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支柱产业的轮廓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新一轮投资热潮正在到来,万宁已经具备了支撑经济更大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种战略机遇,全市上下要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努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的台阶。

《万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依据《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而编制,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意图和工作重点,是“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蓝图和行动纲领。纲要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的意见,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纲要着重阐述了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与纲要相配套,市政府各部门还编制了若干专项规划,从专业领域角度更详细地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措施。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统筹协调,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政府各部门的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如遇到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严重影响主要目标的实现,市政府将适时对规划主要目标做出必要的调整。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规划背景

“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省两地”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在创新中加快万宁发展这一主题,成功阻击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战胜了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挑战,消除了泡沫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五”计划目标基本完成。

全市经济保持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得到有效扩大,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37.92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6%。人均生产总值7835元,五年平均增长9.2%。

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小海防潮堤、水利基础设施、卫生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改造、文明生态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自来水工程、城北新区基础设施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进步。

招商引资效果显著。“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园区式启动”和“万宁招商年”战略得到顺利实施,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引进了中信泰富、中信国安、香港华润、香港任氏、美国芦荟、香港恒通等大企业落户万宁。外商直接投资五年平均增长31.4%。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启动期和机遇期。从全国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经济整合趋势逐步加强。随着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的加快建立,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步伐和规模将得到迅速扩大,全国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从海南的发展趋势看,经过建省后十七年的不懈努力,全省经济总量不断巩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环境、体制三大特色逐步凸现。特别是在我省成功消除泡沫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告别“金融高风险区”后,全省又将面临新一轮的开发热潮,这都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三低一小一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资本、人才缺乏,科技、信息、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意识、工作效率、社会信用、政策措施、投资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

第二节指导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着眼于主攻“三低一小一滞后”的主要矛盾,全面打造万宁旅游强市,加快建设生态万宁、信用万宁、和谐万宁、平安万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的一步。

按照上述要求,“十一五”时期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打造环境特色;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打造产业特色;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

——统筹协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努力构建和谐万宁;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力争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热带高效农业基地、新兴工业区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设大见成效,海洋渔业经济和生态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体制创新有实质性突破,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高;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科教兴市步伐加快,公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届时,万宁市将成为经济比较繁荣、科技比较先进、文化比较发达、人民比较富裕、政治民主、社会文明的新型生态城市。

“十一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显著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地方财力大幅度增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进展。

——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长1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318元,年均增长9.5%。

——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年均增长15.7%。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的36.7:19.9:43.4调整为2010年的30:25:45,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

——投资强度不断加强。“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到156亿元左右,年平均超过31.2亿元,年均增长32%左右。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投资环境有根本性改观,科学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新的提高,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项目和企业。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4‰以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达到9436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4894元,年均增长8%。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交通、居住等方面条件继续改善。城乡分别普及高中教育、“9+l”教育和职业教育,城乡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丰富。

——逐步形成合理的城乡发展格局,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减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较大幅度进展,严格控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土地、淡水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较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水平,人居环境继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4%。

——构建和谐万宁实现良好开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文明程度有新的提高,覆盖全市的安全网络日益健全,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图1全市生产总值变化趋势图

表1:万宁市“十一五”期间十大创先争优目标

序号目标

9.6

62.5

10.5

1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全国双拥模范城

3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4全国“五五”普法先进市

5全国绿化先进市

6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一类市

7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连续五年)

8省级卫生城市

9全省“两基”教育先进市

10海南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市

第四节发展思路和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天造山水,人创商机;厚德远志,同心共赢”的理念,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招商是硬任务,改善优化环境是硬措施的观念;进一步明确投资拉动、城市化带动、龙头企业驱动和园区式启动的经济发展思路。充分依托、利用资源,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巩固和提高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以全面打造万宁旅游强市为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三次产业联动、城乡互动”的新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五个统筹,夯实五个基础,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合理界定政府职能和职责范围,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公正、透明、简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推行政府执行文化,严格执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建立严明高效的执行机制,强化对行政人员监察,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积极推动兴隆华侨农场、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大力招商引资,实施投资拉动。坚持实施“大公司进入、大项目拉动”战略,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利用政府资源,搭建信用平台,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公共事业项目和优势企业、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服务。明确招商任务,实行责任招商,讲求招商质量,把招商引资责任和任务层层分解,形成全社会齐心合力招商的局面。创新招商形式,实行重点招商和以商招商。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种招商活动,发挥已落户我市大公司、大企业的影响,实行以商招商。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分类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重组。“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市属国有企业转变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取消一切歧视性政策和规定,全方位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第二章优化产业结构打造旅游强市

坚持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在加快发展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第一产业,适度发展第二产业,全面提升第三产业。着力加强支柱产业。

第一节努力打造万宁旅游强市

围绕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认真组织实施《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旅游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以“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系统开发、分期实施”为原则,推进旅游业升级转型,将万宁建设成为极富热带海岛特色,集高尔夫休闲度假、保健康复、疗养、水上运动、观光、宗教文化、红色文化、东南亚风情旅游于一体的国内外知名的休闲康复旅游目的地和最佳居住地的旅游强市。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方针,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三种特色旅游产品:即依托109公里黄金海岸带,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依托温泉、南药、热作、美食、演艺和多国风情等有利条件,开发和提升兴隆康复疗养旅游产品;依托东山岭佛教文化和六连岭革命胜地,以及万宁的母亲河——太阳河,逐步开发万宁文化旅游产品。继续策划和开展文灯节、美食节、东山佛教文化、兴隆温泉文化、东南亚风情文化和六连岭红色之旅等旅游促销活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全面启动并加快神州半岛、博鳌(万宁区)、石梅湾、日月湾等精品景区、度假休闲区项目建设,提高滨海休闲度假旅游档次;积极开发热作、瓜果、花卉等生态农业观光游,增加旅游景点;配套完善与旅游相关的购物、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满足游客需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滨海、兴隆等地区旅游房地产业,提高万宁旅游业档次和规模,叫响万宁旅游品牌。通过地方法规,加强对未开发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做大万宁旅游强市储蓄后劲。加大整顿旅游市场力度,不断完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加强诚信建设,树立万宁旅游良好形象。专项治理削价竞争、销售宰客、色情敲诈等行为。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行业队伍素质。

“十一五”期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年均增长7%以上,2010年达到374.6万人次;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2010年达到13.18亿元。旅游业对我市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明显增强。万宁作为海南旅游强市的地位逐步巩固。

第二节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提高吸纳就业和增加公共财政能力为目标,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等基础业,改造提升金融保险、房地产、商业餐饮等产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

一.商贸、物流业。充分发挥商业贸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以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推进商业贸易现代化为重点,逐步建立高效益、高效率、高质量的现代商业贸易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商品批发中心为骨干,传统商业和连锁商店为基础,个体商业等为补充的多层次市场为发展方向,联通国内外市场。

“十一五”期间,我市商业贸易的总体目标是: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到201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332万美元,年均增长49.5%;到2010年实现实际利用外资6795万美元,年均增长19.4%;到2010年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3.77亿元,比2005年增长81%,年递增12.6%。

加快出口商品基地建设,扩大外贸主体,拓宽外贸领域,充分发挥东山羊、和乐蟹、后安鲻鱼、港北对虾、兴隆咖啡等原产地标识品牌效应,大幅度提高本地农产品出口比重。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型资源加工业,扩大南药、木制家具、木制工艺品和钛锆产品出口规模。加强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完善商品市场体系。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建设。

全力推进物流中心、专业市场建设。整合资源,明确标准,初步构建现代化物流体系,加强镇农贸市场建设,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完善和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积极发展现代连锁经营,培植上规模的综合超市,拉动我市消费市场的发展。推广应用现代化物流管理技术,积极培育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引导各类物流实体之间的衔接配套,降低物流成本。完善商品市场监测网络,建立应急调控机制。

二.房地产业。把房地产业做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交易为重点,加强对土地市场调控,保障最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需求。适当发展中低价位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满足广大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要。加快万城和兴隆及滨海重点旅游区域房地产业的规划建设,加快城东新区商住城等商品房项目开发,积极发展面向岛外市场、面向高收入群体的生态型高级居住区和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商业房地产,把我市发展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第二居住地。

三.金融、保险、交通、邮电。

认真执行国家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健运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配置资金,优化信贷投向,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三农”企业发展。到2010年全社会年末存款余额达到40亿元,年均增8%。2010年全社会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8%。

进一步拓展保险市场,开发新型的能满足消费者储蓄、投资等多种需求的保险险种,积极发展医疗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新型险种。支持金融部门维护金融债权,进一步改善金融发展环境。

加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到2010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981万吨,年均增长7%;货物周转量168314万吨公里,年均增长7%;旅客运输周转量165840万人公里,年均增长7%。

邮电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到2010年邮电业务收入总量达到19123万元,年均增长5%。

第三节适度发展第二产业

一.工业。培育以资源型加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农产品、水产品、生物医药、矿产品、木材等加工的新兴工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至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按现行价计,下同)实现9.37亿元,年递增率16.1%,工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5%。发挥我市“天然药库”的资源优势和传统种植优势,引进龙头制药企业和南药科研机构,重点培植美国芦荟、广藿香、海巴戟、槟榔等四个种植和加工项目,带动南药产业的发展,培育具有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强势竞争力的优势品牌群体,推进重点南药品种gap种植与产业化开发示范项目建设;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提高水产品经济效益;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市农副产品开发,加快发展以本地果蔬、南药等农产品资源为原料的热带作物加工业;巩固木材加工业,以木制品深加工业为发展方向;以发展钛磨粉、海绵钛、高钛铁等矿产品加工为重点,形成有计划的钛锆资源开采、加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发展钛锆矿深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礼纪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使我市加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最终形成产业集群,走出一条以资源加工为主、以工带农、以工富农的工业发展新路子。

二.建筑业。加强对本市和外来施工队伍的管理,规范建筑市场,规范施工报建、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和质量检验制度,形成竞争有序、建筑质量有保证的建筑市场。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等方式支持建筑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强化规划建设,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新型农民,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一节巩固和提高农业

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优质热带高效农产品、畜牧业、海洋渔业和林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扩大第一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两项原则,以发展协调农业为宗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基地农业,拓宽菠萝、贡蕉、毛豆、槟榔、瓜菜、兴隆咖啡、和乐蟹、东澳鹅、野海鸭等产品的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种养基地。大胆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大幅度增加畜牧业、大林业和种苗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科技为支撑,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农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至2010年,农业增加值实现18.75亿元,年均增长6.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894元,年均增长8%。

实施基础先行、特色带动、龙头企业驱动、产业园区启动和科技支撑等四大战略,重点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冬季瓜菜、畜牧业、热带水果、农产品加工、劳务输出等。实行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检中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改善产品包装,培育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种苗等方面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扩大优质稻面积,开发优质小杂粮,优化品种结构;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三增”;发挥季节优势热带气候优势,以“生态市、无公害”为主题,以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为宗旨,以瓜菜增值、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冬季瓜菜和名、特、优、稀、新热带水果生产,重点发展以具有季节和品牌双重优势的菠萝生产为主,着力发展荔枝、龙眼、贡蕉等名优水果,争创品牌优势。适度扩大生产规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动力,提高机耕、机收率。巩固橡胶、胡椒、槟榔等热作生产,扩大发展南药生产。

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渔村和海洋经济强市的发展目标,配合省业务部门完成全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海岛规划;加强对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使用等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海洋经济环境;加快对普通低位虾池改造,发展养殖业,扩大后安鲻鱼、港北对虾、和乐蟹等知名水产品生产规模;筹集资金,加快港北港和乌场港的扩建和改造,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条件;依托科技,更新改造渔船;引导渔民更新观念,多渠道支持外海和远洋渔业发展,努力创建一支拥有20艘50吨以上渔船的远洋捕捞船队。到2010年渔业总产量达8.7万吨,比2005年5.36万吨增长62.3%,年均递增10.3%,其中海洋渔业产量7.2万吨,比2005年4.49万吨增长60.4%,内陆渔业1.5万吨,比2005年0.88万吨增长85.7%。

抓住我省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机遇,强化品牌意识,按公司加农民的形式,培育和扩大东山羊、东澳鹅、七彩山鸡、野海鸭等名优产品生产规模,做大畜牧业,使之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力争“十一五”期间肉类生产总量达到3.15万吨,年均增长8%。争取“十一五”期间建成一座畜禽种苗场,满足万宁种苗的需求。

推进科技兴农。完善农业科技“110”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与市场化、产业化、本地化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广环保型绿色农业,创建无公害农业品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推广节水灌溉、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

大力发展林业。营建果树基地2万亩,营造浆纸林基地3-5万亩,公益林面积由“十五”期末的44.6万亩增加到46.6万亩,改造海防林2万亩,并切实加强对海防林的保护,乡土树种栽培达到1万亩。坚持不懈地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的检测、防治工作,“十一五”期间确保全市森林火灾发生率低于0.8次/万公顷,年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2‰;森林病虫害年成灾率不超过1.9‰,防治率达73%,监测覆盖率达85%。

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中心城镇的交通设施,加强农产品集散市场、技术推广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对农村的服务促进作用,带动农村的发展。

合理规划农村用地。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全面推行土地整理,加大中低产田和荒地、荒山的整理开发力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三集中”模式,即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化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在切实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力求农村各类用地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最佳统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路网,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瓶颈”。抓住国家加大对县乡公路投入和实施“通畅工程”、“通达工程”的契机,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和财政性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构建市域镇村道路运输网,实现全市行政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发展农村通信,实现村村能电话、村村能上网。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基本农田整治工程”、“水利渠道硬化工程”、“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建成水源、水质、水量均可保证的农村供水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65%。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贯彻实施《海南农村十年发展规划(2004—2013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五年全面解决12个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配套业务用房、专业设备、技术人员紧缺问题,五年建设207个行政村(居委会)卫生室,使全市农村每一个行政村拥有一所能够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室。健全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五年建设12个镇计划生育服务所和207个行政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推进行政村和自然村文化室、体育运动场所建设。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启动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现代化工程,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对突发性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采取倾斜政策,鼓励城镇优秀教师、卫生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三节加大文明生态村建设力度

积极实施《万宁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八年规划》,把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建设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经济条件好、生态环境好的村庄优先创建。大力开展联片创建活动,使创建工作上规模,上档次。统筹规划,将规划管理延伸到镇和村落,逐步优化村庄布局。不断加快我市文明生态村长廊建设步伐,沿着海榆东线和东线高速公路万宁段全面开展文明生态村精品工程建设。沿着东山岭、兴隆等旅游景区,六连岭革命老区,以及各城区、镇墟周边地区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辐射带动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推动、社会联动、农民主动”的创建机制,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村企共建活动。坚持综合创建,确实把“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取得较好的整体效应;确实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发挥集聚效应;确实克服农村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管理体制弊端,形成抓工作的合力效应。通过村道修建、绿化美化、推广沼气、垃圾集中处理、民房改造、改水改厕、文化、卫生、科技等工程,逐步创造良好的村庄周围环境、村内环境和家居环境,制订村规民约,建立村民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民德民风,提高村民综合素质。2010年,全市50%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

第四节全力实现农民增收

继续坚持以经济开发为主的扶贫方针,认真落实扶贫攻坚计划,充分利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全市基本脱贫的目标。

加强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支持,加快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继续加强以经济开发为主,劳务扶贫相结合的扶贫方式;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转变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好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确保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国家计划之内。

实施“万人就业”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大幅度降低农村从业人员比重,培育劳务经济。在土地征用中采取土地入股、以土地换社保、农民就近就业等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出路问题。

加强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壮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发展生产的基本素质,为增加收入奠定基础。

第五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和征收、征用行为,保护农民利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居住地登记为主要形式的户籍管理制度,对于进城务工经商且有稳定收入、固定住房的农民工,外来工,在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逐步实行同等待遇,并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方面的同等待遇,破除城乡互动的体制;完善既有利于发展又充分照顾农民利益的征地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林权制度,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充分调动农民造林、护林和以林为业的积极性。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市镇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拓展开发性金融合作平台,探索和建立农业生产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落实村务公开。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农村事务的民主管理方式,支持各类农民协会等组织开展自治活动。

第四章加快城市化建设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设施,优先发展有优势产业支撑的中心镇和重点镇,合理发展一般镇,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合理安排各城镇职能,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态。逐步形成结构有序、分工合理、功能优化、经济繁荣的城镇体系。到2010年,万城建成区实际居住人口要达到15万人,万城建成区用地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左右,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

第一节加强城市规划

以“一核、二轴、三区、四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作为我市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加强城市规划工作,促进人口向城镇聚集,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依据。

合理规划建设用地。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统筹兼顾,综合协调,因地制宜制定城市建设各类用地总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十一五”期间,全市建设用地规划的具体目标是: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000公顷左右。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00公顷。

继续抓好城镇规划的编制、修编工作,完善规划体系。结合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突出地域区位特点,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我市城镇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十一五”期间,继续深化完善《万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搞好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的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完成《万城镇城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和《礼纪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神州半岛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博鳌亚洲论坛特别规划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增强城市控制性规划的覆盖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修建性详细规划,完善规划体系,为指导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要完成山根、和乐等11个镇的总体规划编制,确保小城镇规划编制率达到100%。形成城镇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一致的规划体制。

第二节加快城市建设

强化规划的作用,严格遵循《万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城镇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加强规划实施管理,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严格实行规划报建,开工许可制度。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万城中心城镇建设,积极推进城北新区中心公园、“三环一纵”街道和城东新区商住城建设工程。以海榆东线改造为契机,完善城市道路、给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旧城区,增强万城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提高城市品位。完成兴隆旅游区的环境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使之成为规划合理、管理有序、环境优美、靓丽怡人的旅游目的地。加快神州半岛、博鳌特别规划区、石梅湾、日月湾等重点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区配套功能。加大城市建筑立面的规划管理力度,推动城市建设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进行。加快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

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镇。抓好龙滚、和乐、东澳、礼纪、北大等重点镇的建设,把龙滚镇建设成为菠萝种植和观光特色镇,把和乐镇建设成为水产品养殖与加工特色镇,把东澳镇建设成为旅游特色镇,把礼纪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物流园区特色镇,把北大镇建设成为热带作物种植和观光特色镇,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中、能够带动周边农村发展的产业城镇组团。启动一批小城镇建设,加快各镇驻地墟镇和中心村商贸业和餐饮业发展,促进“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

第三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市容市貌管理。消除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的行为,坚决拆除违法建筑,提高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综合管理的控制能力。争取到2010年,实现我市建筑行业实行商品混凝土使用的市场体制。加强对城市建设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队伍人员素质,完善城市管理监督体系,监督工作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方面延伸。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完善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改善人居环境。优先满足城市居民基本住房要求,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为不同收入的城市居民提供适宜的居住条件。建立适应新城市人口管理制度。

改善就业体系。培育城乡平等、自由流动劳动力市场。逐步将以控制城市人口增长为中心的户籍制度改变为适应现代人口流动的居住制度。

着力消除城市化的体制障碍,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速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第五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加强骨干基础设施和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紧紧围绕支柱产业、市域中心城镇、市域次中心城镇、重要工业园区和旅游开发区、重大项目进行完善配套,提升服务水平。集中建设满足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要求的出口路、旅游观光路、输变电设施、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垃圾处理站等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立比较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一节能源基础设施

1、电力。不断提高电力利用和投资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增长的电力需要。

“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变电站和开闭所。抓好东星220kv输变电工程,礼纪、龙滚、北坡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110kv线路115.5km,南林、新梅、后安、日月湾、春园、英豪、东岭、长丰等8座35kv输变电工程,扩建乐来、新中2座变电站,建设35kv线路116km,新建万城区10kv、新海、东山、广场(环市三路)三座开闭所,新建旅游区10kv兴隆、兴发2座开闭所。同时做好电网无功补偿、继电保护、调度和通信自动化工程,改善与加强我市的电网结构,实现技术设备先进、运行安全可靠灵活、电力充足、电能质量好、电网损耗低、成本下降的目标,有力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燃气。以万城、兴隆、石梅湾、神州半岛为中心建设四座燃气站,并铺设管网,力争重点旅游区域和居民集居地用上管道燃气。

第二节交通基础设施

以发展全市大交通为目标,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加强公路、港口、渡通运输体系建设,建立畅通、安全、便捷的公路、水路运输体系。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加快城际快速铁路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加强港口建设和乡镇渡口建设,发展水运。我市公路发展的目标应达到:完成海榆东线国道路面改造工程,实现村村通公路,基本消灭等外路和无路面铺装公路,等级结构路配置基本适当,路网布局基本合理,公路有较强的抗灾能力和较完善的功能,公路网发展规模基本达到国内先进地区水平,全市公路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到2010年,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073.02公里,公路密度达56.9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镇通行政村公路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全市80%以上路面达高级、次高级。实现所有等级公路专业养护。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个农村客运站,实现镇镇有客运站的目标。

第三节通讯基础设施

深化邮政企业改革,促进邮政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电信业建设要坚持以“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的方针,利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建立起高科技、多功能、多业务、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现代化通信网。“十一五”期间使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65%,实现传输和交换智能化,2006年实现村村通电话,光纤通信到大楼到小区,使我市通信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全市城乡现代通信网络;建立高水平动态实时网络管理系统;扩大新业务使用范围,开通个人通信业务。实现电信、计算机、广播电视和信息大融合。建成特快专递查询微机系统,邮电金融计算机系统和综合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

第四节水务基础设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基本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格局和安全供水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用水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完成小海综合治理暨太阳河水生态治理工程建设;东山河城市防洪生态工程建设;万宁、加坦、黄山、香车四宗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万宁水库、军田水库二大灌区渠系防渗及建筑物配套工程。

续建港北供水工程,新建万城红荣、龙滚墟、东澳新群、石梅湾、神州半岛等6宗安全卫生管网或集中供水工程。

重新规划选定万宁自来水厂取水点,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第六章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运行机制和投资体制,基本完成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相互衔接和沟通、开放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发展高中教育,加大投入改造学校危房,完善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条件,重点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我市人口的综合素质。加大教育在科教兴市中的贡献力度,为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促使幼儿教育、民族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有较大的发展,“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学前教育普及面达60%以上,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一年的普及面超过95%,初中入学率约为98.5%,高中入学率约为41%,职业学校在校生不低于普通高中在校生的50%,办好市级示范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优质高中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一所。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费,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体子女的就学难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扶持民办学校,走多元化办学之路。

第二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事业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重点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多层次的人才队伍。调整党政人才布局结构,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优化知识、专业、年龄结构,充实基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线的人才队伍。依托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基地,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引进,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积极引进工业、旅游、教育、管理等领域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建立带薪学习、经费保障等激励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及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开推荐和全委员表决制度,试行领导干部聘任制和专业技术性岗位雇员制度。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普通劳动者素质;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大力引进旅游业、海洋产业、热带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南药等产业的发展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

第三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

一.科学技术。“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实现创建全国、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市;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网络以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服务“110”网络的管理手段,全面提高我市公民的科技素养,促进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竞争能力强、产值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加快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人才科技队伍。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科技、工业科技、社会发展科技。

二.信息化。“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发展的目标是:建设重点信息化工程项目,建成技术先进、带宽充足、接入灵活、资源丰富、安全可靠的传输网络;普遍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主要领域的应用;培育社新网络有限公司等—批龙头信息产业企业,加快信息产业发展步伐,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流媒体与3g信息化的建设。

建成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多功能、高效率的网络体系,包括党政专用网和企业单位门户网站;各镇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要实现互联互通,实行智能化监管和运作;通过计算机网络互联,实行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服务窗口、柜台转为便捷、高效、透明的网络平台。重点建设万宁数码港和城域网。

第四节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卫生发展的总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市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健康需求的卫生体制,让群众享有同小康生活水平相适应、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大医疗投入,减轻医疗收费,不断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婴儿死亡率小于20‰,孕产妇死亡率小于30/10万,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50/10万,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预防与有效控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大疾病,逐步建立完善“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应急、预警机制,提高对突发事件、紧急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建立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功能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民健康保障办法,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配合文明村镇建设,加大改水、改厕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力度;依法加强妇女儿童的预防保健工作,有效预防遗传病、先天性疾病,降低主要先天性畸形形发生率,减少因难产、环境因素导致的儿童残疾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立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卫生发展需要、结构合理、分布均衡、素质较高的卫生技术和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进一步控制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继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卫生项目的规划重点是:加强医疗机构的建设,迁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在兴隆地区建设万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建行政村卫生室,使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拥有一所能够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卫生室,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问题,;通过新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使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到全体城区居民。

第五节推进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发展

一.文化。努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建设协调发展。

加快市文化中心(包括影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宫)、镇文化站、村委会(社区)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建设;采取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行政村、自然村文化站(室)建设规划,积极实施“2131”工程;积极推进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单位内在活力;培养少儿文艺新苗;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继续完善市琼剧团的承包经营,培养文艺新秀、稳定和发展文艺队伍;大力扶植群众业余演出队和专业文化艺术团体。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文化事业。

二.广电。继续巩固广播电视覆盖范围,增加和更新电视发射设备,按“三贴近”要求,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质量,增大电视发射覆盖范围,到2010年,全市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均达98%,新建广播电视综合大楼和东山岭广播电视发射台机房和配套设施。

三.体育。认真贯彻体育法,以“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为重点,围绕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市开展活动,提高全社会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水平。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形成较为完善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

第七章加强环境建设

第一节建设生态万宁

配合提升生态省建设水平,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强化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监测管理,建立节约和保护环境资源体系,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积极防治工业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加快建设生态市进程;加强水资源的污染防治,积极研究推广无公害、少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工艺和产品,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废物资源化转率。

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在继续保护好8个自然保护区和2个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扩大青皮林保护区核心区的保护范围,维护全市生物多样性;全面恢复断带的海防林建设,特别是英豪半岛海防林和太阳河水涵养林的保护和建设,确保沿岸200米纵深的海防林生态环境的完整;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前三年完成城市绿化覆盖率占建成区总面积40%的环境建设目标。

继续保持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继续保持境内4大河流水环境功能符合《海南省水功能区划标准》要求,继续保持近岸海域和内海水环境质量,确保第二、第三产业的污染物达标排放率达到95%;第一产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平;继续保持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符合《声环城质量标准》的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处置和工业粉尘排放继续保持达标率100%;综合整治太阳河下游流域和港北、老爷两内海生态环境,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加强饮用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加强规划引导,强化环境管理,注重源头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

完善环境保护的经济调节机制。逐步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的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二.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重点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推进增长方式转型,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

全面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电,节约利用水资源,集约利用土地,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使用再利用材料。

编制我市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规划,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永续利用制度,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促进矿产资源的有序、集约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

三.改善人居环境,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文明生态集镇、文明生态社区和文明生态城市创建,加快建设与完善城乡居住环境和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把万宁建成最适宜于居住的地区之一。

建设文明生态集镇。加快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美化、绿化工作力度,提升集镇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的精神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

推广创建文明生态社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居民对居住、教育、安全和社交、休闲、娱乐、生活等需求;开展净化、绿化和美化工程,为居民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以社区活动中心和家庭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提倡节约能源、资源,倡导绿色文明消费,为居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风尚和生态文化氛围。

建设文明生态城市。按照省文明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净化工程,加快建设城市绿化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美化工程,提升城市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和文明水平。到2010年,达到文明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

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育和引导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鼓励合理消费与绿色消费,倡导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

第二节建设信用万宁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牢固树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核心”的观念,强化公众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企业和自然人为重点,建立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信息系统,加快征信系统建设步伐,发展规范社会信用中介机构,逐步放开信用服务市场,依法强化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实现信用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政府信用建设,严格兑现政府承诺。

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各类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行业自律,完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稀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严格对各类商品特别是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管,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

第三节建设和谐万宁

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万宁。继续倡导“厚德远志、同心共赢”的文化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文明街道、文明家庭等活动,形成全社会倡导和睦相助、友好向善的良好氛围;以创建文明生态村为重点,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家风、村风和民风。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群众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克服对待群众态度粗暴、方法简单草率的现象,密切干群关系。加强教育引导,开展“爱我万宁,建设万宁”等主题活动,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乎万宁发展”,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人口管理。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优化计生、卫生资源配置;已婚育龄妇女都享有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机制,依法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事务,维护广大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育龄妇女社会地位;建设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的生育文化。

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59万人以内(包括农垦),人口法定生育率达到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下,人口出生率为千分之十二,性别比为108以下,98%的育龄妇女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技术服务,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为100%,人口结构合理,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达到低生育水平。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健全完善市、镇(场)、村(队)“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完善计生监督执法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度,健全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机制,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建立完善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新型养老模式。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二.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等措施,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调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

三.加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逐步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完善有关法规及促进就业的财税和信贷等政策措施以及企业裁员机制,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鼓励各类企业扩大用工,采取辅业改制等多种形式安置富余人员。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就业的作用,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增加就业服务网点,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快就业培训中心建设,逐步把职业培训的重点放到农民工的培训上,初步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进一步消除影响和阻碍就业的体制障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实现就业总量增加、就业结构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业、就业者素质普遍提高的目标。

“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15000个,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0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全面实现统筹,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鼓励建立大额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并完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以促进再就业为导向,规范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制度。初步建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集特困户救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口粮救助于一体的、统一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十一五”期间,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万人、2.5万人、2万人、2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0%。

四.加强防震减灾建设,抵御自然灾害。加快构建台风、地震、旱涝等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努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气象监测网建设,提高对台风、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震时疏散避难广场,提升震害综合防御能力。完善沿海防护林、水利设施、城乡公用设施、民用建筑等防灾安全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安全信息监管体系,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制定完善各类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应急实战演习,提高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的能力。

第四节建设平安万宁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逐步完善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规章。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加强“五五”普法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要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要深入贯彻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要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努力搞好人民武装动员建设、经济动员建设,交通、战备动员建设和人民防空建设。支持人民加快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开展创建“双拥模范市”活动。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规划建设,着重加强巡控力量、流动岗、监控设施等建设,努力形成集打击、防范、控制于一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重点打击严重暴力、黑恶势力和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扫黄打非、禁毒和打击“私彩”等专项行动,推进无毒市建设。完善宣传、教育、预防、治安和惩治相结合的社会治安网络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管理、服务和维权工作,完善流动人口犯罪预防机制;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保障公民自由,严厉打击各种活动。

注释: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第10篇

阅读提示:本篇共计1273个字,预计看完需要4分钟,共有257位用户关注,40人点赞!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建设生态家园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在市、区有一定影响力,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加快推进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目标要求

根据市2012年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实施产业培育、农村公益事业、环境卫生整治、农村社会管理、休闲农业旅游工程,确保在2012年内取得较大成效。具体要求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创新投入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创新整合机制,形成建设合力;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施农业产业规模经营;把新农村建设与打造休闲旅游、农家乐新亮点相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要与创建党建示范点和创建“绿满八桂”工程村屯绿化示范村相结合,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资金来源及建设内容

1、资金来源:总投资220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120万元,城区财政配套60万元,村一队集体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40万元。

2、建设内容:通屯水泥路1公里,环村道路硬化2公里,农民住宅立面整治94户,加层农民住宅立面整治6户,推倒重建农民住宅立面整治13户,湖护堤砌片石1500立方米,土方10000立方米,湖周边环境美化、绿化2500平方米,观光、休闲农业100000平方米,宣传栏及指示牌等8个项目。

四、建设项目完成时间及申报市级验收时间

1、通屯水泥路、环村道路硬化工程要求7月30日前完成;

2、农民住宅立面整治工程要求9月30日前完成;

3、湖护堤砌片石、土方工程要求9月30日前完成;

4、湖周边环境美化、绿化工程要求10月30日前完成;

5、宣传栏及指示牌安装工程要求10月30日前完成;

6、其他零星配套建设项目要求10月30日前完成;

7、2012年11月中旬由城区政府组织区委办、政府办、组织部、财政局、发改局、住建局、审计局、文体局、环保局、农林水利局、新农办、石埠街道办事处、村委、各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公司等部门和单位进行项目竣工验收。

8、2012年12月上旬,由城区新农办书面申请市新农办组织市级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成立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政府区长担任组长,区委分管副书记、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委办、政府办、农林水利局、新农办、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住建局、旅游办、石埠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城区新农办,负责村一队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明确工作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城区党委、政府把村一队示范村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城区各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认真抓好落实,确保示范村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

(三)加强宣传发动,调动农民积极性。示范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受益主体也是农民,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大对示范村建设宣传工作力度,切实引导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建设,以主人翁的精神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新农村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

分类查询入口

一键复制